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8篇
  免费   495篇
  国内免费   414篇
测绘学   227篇
大气科学   164篇
地球物理   322篇
地质学   941篇
海洋学   71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87篇
自然地理   170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255篇
  2021年   256篇
  2020年   230篇
  2019年   203篇
  2018年   189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167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98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217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生态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过量熵增,导致自然界产生了过多的熵,复合生态系统进入高熵状态。以熵理论为指导,首先通过建立复合生态系统的熵变模型,判断系统是处在安全、临界还是危机状态,然后对人类社会生态安全的演变进行了熵分析。最后提出克服熵增、实现负熵的途径,即构建低熵发展模式,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发展生态产业,加强生态教育,建立生态安全风险防范体系等,由此来规避生态风险,化解生态危机,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992.
安徽省会经济圈碳排放强度与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997年和2007年碳排放强度分析,揭示安徽省会经济圈内各市县对碳排放的影响和区域差异,根据相关固碳价格计算省会经济圈市县的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结果显示:(1)省会经济圈总体上为碳汇区,1997—2007年间碳排放总量增加1 049.9万t,年均增长14.4%,其中,合肥市碳排放量增长最大。(2)2007年经济圈内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和地均碳排放强度分别增加为1997年的2.18,2.41倍。1997—2007年,省会经济圈内的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都呈现合肥市>巢湖市>六安市。(3)经济圈内各县市地均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建设用地平均碳排放强度以合肥市最高(784 t/hm2),其次是霍山县和金寨县,其他区域的建设用地平均碳排放强度相差不大。(4)2007年合肥市提供的生态补偿标准是12.8~105.1亿元,六安市和巢湖市得到的生态补偿标准范围分别为31.9~278.1,0.6~13.8亿元;各县市生态补偿差异也很大。  相似文献   
993.
自然资本核算的生态足迹三维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方恺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2):1700-1707
自然资本核算是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颇具影响力的生态足迹方法,为测度人类占用自然资本的状况提供了可行的途径。本文首先回顾了生态足迹方法应用于自然资本核算的研究成果,然后从概念、计算方法和优缺点等方面评述了该领域的国际最新进展——生态足迹三维模型,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和补充方案:①通过明确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在自然资本性质方面的差异,将存量资本和流量资本的分类测度扩展到具体的地类层面,改进了区域尺度上的足迹深度、足迹广度和生态足迹计算方法,以避免可能存在的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错误抵消的情况;②构建了人均历史累积足迹广度、足迹广度基尼系数和理论足迹广度3项新指标,以分别表征人均自然资本占用的历史累积水平、区域自然资本占用的不公平程度和自然资本存量持续减少对自然资本流量的潜在影响。最后分析了上述新增指标的局限性,以及自然资本存量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4.
陈俊岩 《西部资源》2012,(3):153-154
鄂尔多斯的煤炭资源经过多年的开采,给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针对鄂尔多斯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根据目前煤炭开采技术现状,提出适合鄂尔多斯地区的保水开采技术途径,将矿井水、瓦斯、矸石进行资源化利用。从而实现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促进鄂尔多斯地区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95.
丹江口水库向白洋淀补水生态调度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近年来,入淀水量和降水量持续减少导致淀水位持续下降。尽管国家实施了多次的生态补水调度,但由于缺乏长效补水机制,白洋淀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建设,使利用丹江口水库向白洋淀补充生态环境用水成为可能。本文通过研究丹江口水库不同运行调度方案,探讨了利用水文和气象预测、预报信息来指导水库生态调度的可行性。在分析生态预报调度方式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丹江口水库相机补充白洋淀生态用水实例来说明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研究表明,基于预报信息的生态优化调度方案,可使白洋淀多年平均补水量增加48%以上。  相似文献   
996.
中国矿山迹地的生态恢复(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业开发活动产生了大量的废弃地,本文综述了我国露天煤矿排土场、采煤沉陷地和煤矸石山等矿山迹地生态恢复的理论与技术进展,并对今后研究的重点问题进行了展望。采矿迹地生态恢复涉及到很多学科,需要借鉴多学科的理论,同时介绍了采矿迹地生态恢复的实用技术和示范基地建设情况,未来应重点关注矿山迹地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与机理、采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的结构优化和采矿迹地生态恢复新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997.
Resent research has identified the existence of social networks as a common and important denominator in cases where different stakeholders have come together to effectively deal with natural resource problems and dilemmas. It has even been shown that social networks can b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existence of formal institutions for effective enforcement and compliance with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However, all social networks are not created equal. On the contrary, the structural pattern of relations (i.e. the topology) of a social network can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how actors actually behave. This clearly has implications for actors’ abilities to manage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This review aims to add more precision to initial insights and pending hypotheses about the positive impacts of social networks on governance processes and outcomes, by reviewing and synthesizing empirically based literature explicitly studying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networks in natural resource governance settings. It is shown th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overnance processes and outcomes can be expected among networks experiencing structural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density of relations, degree of cohesiveness, subgroup interconnectivity, and degree of network centralization. Furthermore, the review shows that none of thes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present a monotonically increasing positive effect on processes of importance for resource governance, and that favoring one characteristic likely occurs at the expense of another. Thus, assessing the most favorable level and mix of different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where most of the positive governance effects are obtained while undesired effects are minimized, presents a key research and governance challenge.  相似文献   
998.
基于3S技术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气象观测规范(试行)》、《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规范(试行)》、《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等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基于3S技术,利用CBERS和EOS/MODIS卫星数据结合前期相关专业调查成果和数据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研究并构建了一整套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指数,如湿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灾害指数、生物丰度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等。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生态质量气象监测模型与评价标准以及生态环境综合监测模型与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999.
以8 km×8 km的格网为评价单元,从土地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生境质量抗干扰能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社会经济效益4个角度构建土地生态质量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权重,通过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和障碍度诊断模型,探究了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空间上呈中部及西南...  相似文献   
1000.
我国渔港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析了青岛、宁波、舟山、厦门、深圳、珠海、澳门、茂名和三亚共9个渔港(包括综合港口区)表层沉积物中的Cd、Cu、Pb、Zn、Co和Ni等典型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探讨了其可能的来源。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各渔港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渔港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Pb和Cd的富集较为严重,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渔港重金属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渔港,尤其是Cu和Zn,最高含量分别达到1249mg/kg和664mg/kg,而Cd和Pb的污染也不容忽视;(2)珠三角渔港具“高”或“中等”潜在重金属生态风险,其中Cu和Cd具有高的潜在生态风险,其他渔港均属低生态风险,渔港总的潜在生态风险由高至低顺序为:澳门〉深圳〉珠海〉茂名〉三亚〉厦门〉青岛〉宁波〉舟山;(3)渔港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来自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污灌土壤以及大气沉降的污染和渔船防护漆的使用。而船体防护漆中Cu/氧化亚铜的大量使用是渔港中Cu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