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177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28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山东莱芜盆地碳酸盐岩热液溶蚀特征及水文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中山区莱芜盆地在燕山期发生大规模岩浆侵入活动,岩浆岩体外围碳酸盐岩区分布有水源地、富水块段等岩溶发育富水区,且靠近岩体含水层多发生大理岩化。富含CO2、H2S等酸性成分的岩浆热液流体,能对碳酸盐岩产生明显的溶蚀作用。基于岩石样品化学组分分析、水文地质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热液溶蚀地质点详细观测,构建热液溶蚀模式,对莱芜盆地及外围热液溶蚀特征及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高压岩浆侵入使得接触带碳酸盐岩发生热液变质大理岩化;沿渗透性断裂、裂缝以及不整合面等运移的热液流体,对碳酸盐岩地层产生酸性热液溶蚀和混合溶蚀作用,形成不同规模溶蚀孔洞,构成地下水富集空间,为寻找城镇地下水后备水源地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72.
In recent earthquak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evere damage was observed on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 This study focuses on exterior beam-column joints with substandard beam rebar anchorage and seismic strengthening by installing wing walls. First,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exterior joints with substandard beam rebar anchorage representing typical Bangladeshi buildings. Two 0.7-scaled exterior joint specimens were tested, and these specimens showed beam rebar anchorage failure and/or joint shear failure. Prior to strengthening of the joint, a series of pullout tests was conducted on postinstalled bonded anchors in low-strength concrete for strengthening design. Then, an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to apply the strengthening method by wing walls to one of the exterior joint specimens to improve the integrity, and this method was intended to prevent the failure of beam rebar anchorage. The strengthening method is proposed to extend the development length of beam longitudinal bars by considering the embedment length along the wing walls. The test results verifi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proposed strengthening method to upgrade exterior RC beam-column joints with deficient beam rebar anchorage.  相似文献   
73.
山地城市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彭征  廖和平  郭月婷  李清 《地理研究》2009,28(3):673-684
针对山地城市复杂的城市地貌和下垫面类型,本文使用TM、DEM、ETM+等遥感影像资料,提取了重庆市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借助TM、MSS等遥感数据的红外波段,反演出1988年和2000年的地表温度。分析了重庆市近十年的土地覆盖变化及其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88~2000年间,研究区土地覆盖变化明显,特别是城市土地覆盖面积有显著增加。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会改变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尤其是城市土地的扩展会提高地表温度。对山地、丘陵、平坝、陡坡四种耕地的地表温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山地城市土地覆盖变化引起了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又相应地影响了地表温度的变化,植被覆盖度每下降10%,地表温度上升0.49K。  相似文献   
74.
基于天山山区1961-2013年60个气象站点实测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积雪深度等气候资料,结合时间序列分析、空间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等方法,全面精确地获取了天山山区气候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积雪的通径影响。结果表明:天山山区气候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整体增暖、局部变湿与黯化;气候变暖导致天山山区固态降水(降雪)保证率明显降低,尤其是低海拔区域。各气象要素对积雪不仅存在直接的单因素影响而且各气象要素之间还存在间接的相互交叉、相互联结的多因素影响。单因素影响通径分别为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对积雪深度的3条直接影响通径;多因素影响通径分别为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通过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对积雪深度产生的6条间接影响通径。最终结果表明气温是积雪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影响效应远远大于降水和日照时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随着西部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级公路必须穿越山区丘陵地带,这样必然导致大量的公路滑坡的出现,危及公路的正常运行及安全。本文以云南元(江)磨(黑)高速公路为例,在分析公路沿线自然环境条件及地质构造条件等的基础上,研究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的特点及危害,重点研究公路沿线所发育的滑坡的分布特征、危害、形成机制及整治对策和措施。研究表明,山区公路滑坡不仅与滑坡发育的工程地质条件有关,而且与工程设计方案及公路建设过程施工方案等人为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6.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and productivity involves little market, where the agricultural land use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food demands as well as the land suitability. The land use pattern will not ensure everywhere enough land for certain cropping if spatial allocation just according to land use suitability. To solve this problem, a subzone and a pre-allocation for each land use are added in spatial allocation module, and land use suitability and area optimization module are incorporated to constitute a whole agricultural land use optimal allocation (ALUOA) system. The system is developed on the platform .Net 2005 using ArcGIS Engine (version 9.2) and C# language, and is tested and validated in Yili watershed of Xinjiang Region on the newly reclaimed area. In the case study, with the help of soil data obtained from 69 points sampled in the fieldwork in 2008, main river data supplied by th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in China, and temperature data provided by Data Center fo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d use suitability on eight common crops are evaluated one by one using linear weighted summation method in the land use suitability model. The linear programming (LP) model in area optimization model succeeds to give out land area target of each crop under three scenarios. At last, the land use targets are allotted in space both with a six subzone file and without a subzone fi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nd use maps with a subzone not only ensure every part has enough land for every crop, but also gives a more fragmental land use pattern, with about 87.99% and 135.92% more patches than the one without, while at the expense of loss between 15.30% and 19.53% in the overall suit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相似文献   
77.
贵州乌蒙山区资源相对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旭东 《地理研究》2013,32(2):233-244
贵州乌蒙山区是国家划定的18片贫困区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山区人地资源矛盾日趋突出,已严重阻碍了乌蒙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并改进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研究了1995~2006年贵州乌蒙山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生活水平的相对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对于认清和把握乌蒙山区资源承载力变化规律,完善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表明:贵州乌蒙山区人口严重超载,而承载人口的主要资源为土地资源,经济资源和生活水平承载力偏低;相对资源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绝大多数县域综合承载力均处于超载状态。  相似文献   
78.
中国天山山区235 a气候变化及降水趋势预测   总被引:27,自引:18,他引:9  
  利用4个降水重建序列与天山山区10个气象站降水变化的响应关系,重建了天山山区近235 a来气候变化的年降水序列,重建序列的方差解释量达到47.7%。对过去235 a天山山区气候变化中降水变化的特征分析发现:降水大致经历了7干7湿的变化阶段,其中偏湿年份为124 a,多于偏干年份;天山山区的降水量以2.1 a、3.0 a、5.8 a、6.0 a的高频变化和24~25 a的低频变化周期最为显著。研究表明,近百年天山山区气候变化中的降水变化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初到80年代,降水量逐渐减少,导致冰川退缩、河流径流量减少、湖泊萎缩、沙漠面积增大、植被覆盖率减少;80年代后期至今,降水量迅速增加,导致河川径流量增加、湖泊面积增大和沙尘暴日数减少,生态环境趋于好转,但同时造成洪水和地质灾害频繁。采用基于方差分析的周期叠加方法对天山山区未来23 a气候变化中降水的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未来23 a气候变化中天山山区以湿润为主,期间有部分年份可能较常年干旱。  相似文献   
79.
黔桂岩溶山区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演变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宇鸾  张颖  李秀彬 《中国岩溶》2017,36(4):492-500
采用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的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模型,评估了1990-2010年黔桂岩溶山区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演变过程,并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ESDA)对黔桂岩溶山区县域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1990-2010年间黔桂岩溶山区土地利用冲突呈增强趋势,综合指数从0.09增长到0.30;(2)从全局空间自相关看,该区1990-2010年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存在显著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态势进一步增强,时段Ⅲ压力指数、响应指数和综合指数变化量的Global Moran’s I指数为0.317 9、0.473 3和0.185 9,时段Ⅱ的Global Moran’s I值均大于时段Ⅰ的值;(3)就局域空间自相关而言,热点区、次热区趋向集聚于以贵阳市为龙头的黔中城市群、黔西南州、南宁市及其周边区域,冷点区、次冷区连片分布于黔桂峰丛洼地及其周边偏远山区。因而,建议在黔桂岩溶山区城镇化、工业化加速阶段,应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缓解土地利用冲突,以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80.
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淅川县为例,选取2004年TM、2014年GF1号影像等数据,解译获取了淅川县土地利用数据,对2004-2014年淅川县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定量分析。通过选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模型,对研究期内淅川县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评估,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对导致淅川县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2004-2014年,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在林地资源演化趋势上,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苗圃地与林地资源的整体演化格局一致,而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呈减少的趋势;② 在空间分布上,林地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坡度较陡的北部山区,耕地和建设用地密集分布于海拔低、相对平缓的东南部地区;③ 2004年和2014年2期生态环境质量均在县域内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研究期内淅川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5443上升至0.6039,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其中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转化为有林地、退耕还林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贡献最大;④ 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呈负向发展,其中对森林资源采取掠夺式开采和粗放型管理、毁林开地对县域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最为深刻。⑤ 2004-2014年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主要由政策和居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所驱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