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79篇
海洋学   8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了探究藻胆蛋白与高等植物类囊体膜之间的光能传递规律,验证重组藻胆蛋白是否可以与高等植物类囊体膜之间的光能传递,本研究分别提取了重组藻红蛋白、重组藻蓝蛋白以及菠菜和韭菜的类囊体进行混合孵育,然后进行了全波长吸收光谱以及荧光光谱检测。结果显示:混合孵育时间为10~20 min有利于重组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与类囊体膜结合并进行光能传递,最适混合孵育时间随重组藻胆蛋白和类囊体的种类不同而稍有不同;重组藻红蛋白不能与菠菜或韭菜的类囊体膜直接发生光能传递,但是当体系中添加重组藻蓝蛋白的时候就可以;重组藻蓝蛋白可以与类囊体中的叶绿素a直接进行光能传递,使得叶绿素a的荧光发射峰值显著提升,当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的比例是1∶2时,光能传递效率较高。本研究为藻胆蛋白在构建新型光合系统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2.
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近年在我国福建、浙江和广东沿海经常形成赤潮,其赤潮不仅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也严重威胁到水产养殖以及人类生命健康安全。本论文以米氏凯伦藻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米氏凯伦藻细胞表面膜蛋白质荧光标记技术和细胞膜蛋白质提取方法,运用荧光差异凝胶电泳技术(2-DDIGE)对膜蛋白质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米氏凯伦藻的膜蛋白质组及其对环境温度变动的响应。实验共鉴定到44个细胞表面膜蛋白,其中有效注释27个,主要为转运蛋白、HSP70蛋白家族和捕光蛋白等。米氏凯伦藻在20°C条件下的细胞生长和光合作用要明显好于16°C和12°C,但16°C和12°C条件下的差别不大,表明低温限制了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当米氏凯伦藻从12°C快速转移至16°C和20°C时,藻细胞密度和光合作用效率短时间迅速降低,但细胞很快即适应温度变化。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和光合作用蛋白在其适应温度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3.
气态膜回收氰化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芳  苏庆平 《矿物岩石》1999,19(2):101-104
气态膜是一种新型的膜分离技术,适用于从水溶液中分离提取挥发性物质。本文对气态膜回收氰化物的迁移机理及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传质速率与料液浓度呈现线性递增关系;吸收液浓度、流速和料液浓度、流速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传质速率;温度升高,传质加快;膜孔径及孔隙率增大,传质速率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34.
翁建华 Lee.  HB 《水文》1999,33(4):19-21
磷酸一酯(RO)P(O)(OH)2是一种强极性的有机磷化合物。研究了水体中磷酸一(1-萘)酯的富集和上色谱分析,建立了一个简便快速、高灵敏度、实用的分析方法。富集是采用固相萃取方法,选用载有十八烷基硅烷的尼龙滤膜吸附,甲醇洗脱,回收率达72% ̄7%。它的气相色谱分析选用BSTFA为衍生剂,反应条件为温度65℃,反应时间30min,获得了满意的结果。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0。06ng。  相似文献   
35.
新型预制装配式楼盖抗倒塌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及爆炸荷载下的结构连续倒塌问题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威胁,是土木工程领域研究的一个热门方向。为了提高新型预应力空心楼板结构的整体性,防止由于竖向支承构件的失效形成楼板的局部或者连续倒塌,对2块新型预应力空心板足尺模型进行四分点静力加载试验,研究新型预制装配式两跨连续楼板的抗连续倒塌能力。试件均由预应力空心短板通过板端伸出U形筋和胡子筋进行对接连接,板侧纵向拼缝通过胡子筋和植筋与边梁的纵筋进行连接,2个试件的计算跨度相同。本文采用在加载过程中突然拆除中间支座,得到楼板破坏形态、裂缝发展、承载能力、应变、最大变形等试验结果。对试件的受力过程、悬索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最后得到楼盖拼缝及板侧边梁连接构造的布置合理,新型预制装配式楼盖采用合适的周边连系和横向拼缝连接可以达到理想的抗倒塌能力。  相似文献   
36.
甲状腺激素在鱼类生长发育、变态、生殖、渗透调节以及摄食和营养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源化合物对硬骨鱼的甲状腺干扰作用会导致发育和孵化延迟、运动性降低。本文首先对鱼类甲状腺激素的中枢调控、合成、转运、代谢和发挥作用的相关过程进行简要介绍,随后从核受体介导途径、非受体介导途径两个方面综述了外源污染物对硬骨鱼甲状腺的干扰作用机制,最后从物种特异性、检测指标、膜受体介导途径三个方面提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解决方法,以期为今后探究外源污染物对鱼类甲状腺系统干扰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7.
38.
水位埋深对菖蒲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  王国祥  潘国权 《湖泊科学》2009,21(4):530-537
在直径35.5cm、深100cm的试验桶内装填厚度80cm的江沙,选择形态和节数一致的菖蒲根状茎栽种到桶内江沙中,调节并控制试验桶水位埋深,模拟研究湿地水位埋深变化对菖蒲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为湿地生态系统保育和受损区域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水位埋深对菖蒲萌发和幼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水位埋深为-60cm至-20cm条件下菖蒲皆能萌发,且随着水位埋深减小,萌发率降低.试验70d,-20cm试验组菖蒲萌发率达到90%,分别为-50cm和-60cm试验组的2.25和3倍.而0cm水位埋深条件下,菖蒲不萌发;(2)菖蒲幼苗叶长、叶宽和叶面积随水位埋深减小而减小.各试验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叶片数量也随水位埋深减小而减小,-20cm和-40cm试验组极显著高于-50cm和-60cm试验组(P<0.01),且-60cm水位埋深严重影响菖蒲幼苗的存活,试验70d后菖蒲幼苗相继死亡;(3)随水位埋深减小,菖蒲幼苗叶片Ch1.a和Ch1.b含量下降,Ch1.a/b升高,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升高,植物通过形态调节和减少色素含量来减少叶片对光能的捕获;(4)水位埋深过小导致的低土壤水分含量还使菖蒲幼苗叶片细胞膜脂过氧化加剧,细胞质膜透性迅速增大;(5)水位埋深影响菖蒲幼苗叶片快速光响应曲线,水位埋深越小,ETRmax和最小饱和光照强度越低,光响应能力越弱,  相似文献   
39.
大气冰核观测是研究自然冷云降水和人工影响天气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滤膜—扩散云室法是观测冰核浓度的主要方法之一。为检测分析两种滤膜采集方法对冰核观测结果的影响,2011—2015年用自制的大气颗粒物采样器和FA-3型撞击式9级采样器开展了平行采样试验,采集的滤膜样本均在同一静力扩散云室中进行冰核活化显现分析。结果表明:自制采样器较9级采样器观测的冰核浓度高数倍甚至数十倍,但两者随季节和不同气象条件的变化表现出一致的起伏特征。自制采样器适用于对大气中总的冰核浓度分布及理化特征研究;9级采样器适用于对PM10中不同粒径段大气冰核浓度和尺度分布以及理化特征的研究。滤膜法对冰核数量的低估与采样体积成正比,改变采样器气泵的抽气流量和控制采样体积对改进“体积效应”影响均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0.
The cross-section and surface structures of wing membranes from the ctenochasmatid pterosaur Beipiaopterus chenianus were observed through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ing membrane contains a high density of blood vessels, implying strong thermoregulatory function, similar to that of a bat wing membrane. This is the first comparison of the microstmctures of pterosaur wing membranes with those of the modem bat. It is inferred that a bat-like physiology exists, at least in relatively small pterosaurs suggesting that these pterosaurs were warm-blooded, active fli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