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4篇
  免费   274篇
  国内免费   424篇
测绘学   183篇
大气科学   111篇
地球物理   445篇
地质学   819篇
海洋学   405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203篇
自然地理   139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212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1.
以福建省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福清市为例,通过对样本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测算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潜力,以此为基础,选取福清市土地利用现状、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方面12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根据聚类结果将18个评价单元划分为4个不同的适宜性类型区,结合实际情况和定量分析过程提出各类型区的整理途径和整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2.
上海市居民乡村旅游行为特征及感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旅游心理学原理,采用比较分析和交互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上海市居民乡村旅游的人口学特征、行为偏好以及效果感知,并提出加强乡村旅游宣传力度、观念创新和服务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3.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会对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产生影响.以2006年9-11月在上海、南京两城市所作的700份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利用SPSS和Excel软件,定量分析了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影响的感知.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影响正面感知强于负面感知;可分为中立者(37.3%)、理性支持者(37.8%)和矛盾支持者(24.9%)3类,支持者多于中立者;人口学特征不同,其感知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4.
刘阳  赵振斌  李小永 《地理科学》2021,41(2):328-339
景观价值是人对环境的主观感知和效用评价,景观价值变化的研究能够帮助理解旅游社区的社会现象.以丽江束河古镇为例,采用参与式制图与半结构化访谈方法调查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前后的感知景观价值,最终获取的有效问卷与填图为293份,提取空间数据点658个.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和归纳得到旅游开发前后各7种景观价值类型.采用质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5.
根据1993-2003年30余次云南省地震的损失评估调查资料,建立了云南省农村乡镇各烈度区房屋建筑物损失与受灾人口的定量关系,初步建立了各烈度区水利设施损失、生命线工程损失与房屋建筑物损失的关系。以云南地区2004年-2005年4次地震为实例,用以上计算方法估算了4次地震的直接经济损失,并与地震现场评估的结果作比较,结果表明,该计算模型实用性强,对一般性地震的模拟误差平均值在30%左右。  相似文献   
116.
李龙  杨效忠 《地理科学》2021,41(2):340-349
以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为例,借鉴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构建农户生计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廊道型乡村旅游地农户生计资本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大别山旅游廊道内自然资本等有形生计资本权重较高,社会资本等无形生计资本权重较低.②农户生计资本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征,各乡镇以及乡镇内各村的农户生计资本水平也存...  相似文献   
117.
以国家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试验区的重庆市乡村地区为例,采用Densi-Graph城乡识别法进行行政区划内部格网尺度的精准识别,在此基础上探究义务教育资源可得性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基于Densi-Graph城乡识别法的重庆市城乡差异显著,乡村区域面积达79 752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96.82%。城市部分面积为2 616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3.18%。2)重庆市义务教育资源可得性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并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外递减的格局。3)政府重视程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设施水平、自然地理环境均与义务教育资源可得性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4)交通站点密度与教育投入是影响义务教育资源可得性水平的主导因子,二者与各项因子的交互叠加作用增强效果显著;影响机制上,地形起伏度与坡度是乡村义务教育资源可得性水平的限制条件,社会经济是基础,交通是关键,教育投入是核心。  相似文献   
118.
戴燕归  周恺 《热带地理》2022,42(8):1314-1323
“乡村权”概念是近年空间正义研究在乡村地域进行理论延伸与实践检验的新领域,其通过揭示以土地为空间媒介的乡村权利剥夺现象,批判性分析乡村空间资源分配和空间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非正义问题。延续激进地理学视角,文章聚焦“乡村土地”与“村民身份”两大问题,基于突尼斯、印度、黎巴嫩等南方国家,以及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北方国家的案例,揭示村民在生产、生活及意识层面所处的非正义境况(即“被迫非农化”),并探寻村民为寻求空间正义所采取的个人或集体抗争方式(即“自发再农化”)。通过案例比较发现:1)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的乡村案例表现出的被迫非农化现象具有共性,其本质都是资本剥削导致的乡村土地和村民身份被剥夺;2)南方和北方国家的自发再农化手段存在差异,南方国家的村民主要采取法律途径或极端方式,北方国家则依托自上而下的国家政策保障与自下而上的地方能力建设。进而,归纳出乡村权三大内涵,即“占有权(拥有农地并进行农业生产)”“定居权(以村民的生活方式生活在乡村)”“参与权(自主决定是否非农化)”。最后,建议在中国乡村振兴中,通过科学知识共享、社区学习与合作等方式提升村民自身能力,实现村民在乡村空间占有、定居、参与的...  相似文献   
119.
陶波  李锋  马威  刘建雄  易守勇 《热带地理》2022,42(10):1761-1770
采用工程地质钻探、物探、地质测绘及室内试验等技术方法探讨飞鹅山Ⅲ号滑坡形成机理与防治技术。结果表明:1)滑坡体主要岩性为泥质粉砂岩,飞鹅山滑坡属于新形成的深层中型牵引式滑坡,在平面上呈圈椅状。2)滑坡属于双层滑面滑坡,主滑面以中型深层滑坡为主,主滑体上部发育中型中厚层滑坡。3)滑坡产生的原因为:(1)泥质粉砂岩倾向与坡向基本一致,且岩层倾角为中等倾角;(2)人工开挖使坡脚形成高陡临空面,抗滑力大为降低;(3)雨水沿层面及节理裂隙入渗至坡体深部,大大增加岩土体容重,同时泥质粉砂岩遇水软化,抗剪强度显著降低。4)结合该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采用坡面削坡+锚杆(索)+格构梁+双排预应力锚拉抗滑桩+三维网植草绿化+截排水+毛石挡墙的综合治理方法进行防治,监测结果显示该滑坡变形及位移已得到有效控制,整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0.
基于PPT战略的广东省乐昌市生态旅游扶贫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贫困人口受益为出发点,基于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Pro-Poor Tourism,PPT)战略,以广东省乐昌市为例,开展适用于中国南方林区生态旅游扶贫开发的发展模式和旅游扶贫产业的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部门、旅游企业、乡村社区和非营利社会组织都应在提升贫困人口参与度、减轻贫困和生态保护方面承担责任,具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