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34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纳米硫化亚铁(Nano-FeS)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反应活性高,但易团聚、易氧化的特点使其在地下水修复中的应用受到限制,通过改性可提高Nano-FeS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本文选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及羟基铝柱撑膨润土(Alb)两种改性剂,制备了稳定型改性的CMC-FeS和负载型的Alb-FeS。分别从分散性、抗沉降性、抗氧化性、反应性和迁移性考察了两种改性Nano-FeS的性能。结果表明:Alb-FeS与CMC-FeS的分散性均较Nano-FeS得到明显改善;3 d后Nano-FeS完全沉降氧化,CMC-FeS沉降3 cm且开始氧化,而Alb-FeS沉降16 cm却未氧化;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Alb-FeS、Nano-FeS、CMC-FeS对Cr (Ⅵ)的去除能力从强到弱,去除率分别是85.16%、84.90%、82.78%。在粗砂、中砂与细砂介质中,3种FeS的迁移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CMC-FeS、Alb-FeS、Nano-FeS;在3种介质中CMC-FeS的最大迁移距离分别是Nano-FeS的6.1倍、6.4倍和3.4倍,而Alb-FeS与Nano-FeS相比迁移性没有明显提高。综合考虑分散性、抗沉降性、稳定性、反应活性及迁移能力,实际应用中宜优先选择CMC-FeS作为Cr (VI)污染地下水的原位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32.
古糖酯的分光光度法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二甲美兰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中古糖酯(PropyleneglucolGuluronateSodiumSul-fatePGSS)的含量。有色化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20nm,方法检测限为2.5~50μg/mL,回收率为98.42±1.37%,CV<2%,该方法准确,快速,重现性好,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33.
超强吸水性蒙脱石/聚丙烯酸钠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蒙脱石和丙烯酸为原料,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超强吸水性蒙脱石/聚丙烯酸钠复合材料,优化了该复合材料吸自来水性能的配方,即蒙脱石添加量为30%,单体的中和度为70%.交联剂用量为0.10%,引发剂用量为0.15%,在此配方下制备的复合材料吸蒸馏水倍率为420g/g,吸自来水倍率为220g/g,吸生理盐水倍率为55g/g,凝胶强度215g/cm^2。同时,该复合材料具有聚合反应便于控制且不粘容器、吸水倍率高、抗盐性能好、凝胶强度大、成本大幅度降低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农林园艺、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作保水剂。  相似文献   
134.
姜巍 《吉林地质》2013,(4):140-142
以磐石膨润土原矿为原料,用挤压钠化法对钙基膨润土进行改型,本次实验钠化剂分别采用Na2CO3、NaCl,结果表明:以Na2CO3的用量为3%,土含水量30%-35%,挤压一次,陈化时间在3-7天进行钠化改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5.
镍基粉末中碳含量的分析质量直接影响材料的性能,但由于碳含量范围较宽,且测定干扰不同,最佳测量条件不一致,更无国家标准方法。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已广泛用于新型材料(如复合碳硅锰铁)中碳和硫的分析,本文基于前期测定镍基钎料以及镍基自熔合金的研究,采用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测定镍铝粉末中的碳,实验中选择纯铁与钨锡作助熔剂,高温燃烧分解样品,通过优化助熔剂用量及其添加顺序、样品称样量等测定条件,获得了较为准确的结果。该方法用于实际样品中碳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2%(RSD,n=11),加标回收率为98.0%~105.0%。本方法采用的助熔剂解决了样品导磁性差、燃烧易飞溅等问题,并且针对新型材料缺少标准样品,根据待测样品含量配制相应浓度的基准物质碳酸钠绘制校准曲线,消除了无标准校正的影响,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该方法可分析镍铝粉末中含量在0.005%~0.60%范围的碳,也可为制定镍基粉末中碳的标准分析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6.
为了寻找安全有效的海洋生物保水剂,本研究以海洋生物多糖/寡糖为研究对象,经多糖筛选和单因素实验确定壳聚糖1号、壳聚糖2号和海藻酸钠的最佳添加量,采用响应面优化实验确定最优复配值为:壳聚糖1号0.29%,壳聚糖2号1.11%,海藻酸钠0.93%,在此条件下测得的鱼丸解冻失水率为1.46%±0.24%,结果表明该多糖复配组合对鱼丸制品具有较好的保水作用。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多糖组鱼丸的微观结构,发现其结构致密,无较大孔隙。通过本实验的开展,能够为水产品的保水保鲜剂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7.
废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物质的吸收光谱特性,研究了不同的条件下结晶紫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形成的紫色离子缔合物的光学特性。发现室温条件下,在pH7.00的缓冲溶液时,此紫色离子缔合物在580nm处有最大吸收值,十二烷基磺酸钠在0~2.0mg/L范围内回收率为96%~103%,且RSD<3.7%。据此建立了分光光度法测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方法,此法已用于水体样品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测定,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8.
西宁盆地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钙芒硝资源,80年代即已探明硫酸钠(Na_2SO_4)地质储量20亿吨,远景储量100亿吨以上。矿床所在地距西宁市区2~10余km,水、电、路“三通”良好,且无水硫酸钠及其深加工产品市场颇为广阔。80年代以来,这种“城市矿”曾几次建厂开发。至今未能开发成功的直接原因是,矿石含泥质物较高,用常规方法脱除困难。笔者以新的工艺流程进行的日产10吨芒硝的脱泥除杂中试试验表明,以这种泥质型矿为原料,完全可以以低的成本生产出高纯度的硫酸钠产品,可以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西宁盆地具备形成一个硫酸钠盐型盐化工工业基地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39.
Laboratory bioassays were conducted to test the acute toxicity effects of sudden exposure to sodium cyanide (NaCN) on the endogenous rhythm of the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OCR) in the black rockfishSebastes schlegeli. The OCR of the black rockfish (n = 14, total length = 20.4 ± 1.16 cm, wet weight = 158 ± 25 g) was measured with an automatic intermittentflow-respirometer. OCR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en experimental fish were exposed to NaCN. When exposed to 10 ppb NaCN, fish were able to recover their OCR rhythmic activities. When fish were exposed to 20 ppb, however, the metabolic activity rhythms were not recovered.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exposure to NaCN concentrations over 20 ppb cause severe physiological damage to the endogenous rhythms of black rockfish.  相似文献   
140.
We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of the excitation of sodium resonance emission in cometary matter under solar radiation at a heliocentric distance of 5 AU, as was observed when a fragment of Comet Shoemaker-Levy 9 plunged into Jupiter. When the sodium emission is calculated, the multiple scattering in the cometary cloud is taken into account. We use a non-LTE radiative transfer code for a two-level model sodium atom. A comparison of the computed and observed Na I D emission line profiles allows the column density of the sodium atoms for specific times of observations of Comet Shoemaker-Levy 9 to be determined. The observed Na I(D1+D2) line profile was found to agree well with the computed profile for an optically thick sodium cloud. We calculated the column density of the sodium atoms for three comets from the observed intensity of the D2 line emission. We also calculated the D2/D1 intensity ratio for various optical depths of the sodium cloud and various phase ang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