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72篇
  免费   1391篇
  国内免费   2848篇
测绘学   300篇
大气科学   479篇
地球物理   2058篇
地质学   6491篇
海洋学   354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416篇
自然地理   2401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297篇
  2021年   374篇
  2020年   435篇
  2019年   483篇
  2018年   453篇
  2017年   338篇
  2016年   447篇
  2015年   471篇
  2014年   605篇
  2013年   672篇
  2012年   563篇
  2011年   657篇
  2010年   577篇
  2009年   634篇
  2008年   617篇
  2007年   619篇
  2006年   707篇
  2005年   516篇
  2004年   483篇
  2003年   418篇
  2002年   386篇
  2001年   310篇
  2000年   255篇
  1999年   201篇
  1998年   182篇
  1997年   152篇
  1996年   144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通过三轴试验、压缩试验和直剪试验对重金属污染土进行了研究,在100、200、300KPa围压条件下,对5种重金属含量不同的污染土试样:一般土、污染土(重金属元素质量比分别为:1%、3%、5%、7%)进行三轴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污染土的强度随着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的增加显著降低,围压增大对重金属含量低的污染土的强度的影响不显著,质量比小于3%时,峰值强度降低10%~15%,质量比大于5%时,峰值强度降低40%~50%;直剪试验结果表明:质量比小于3%的污染土抗剪强度-垂直压力曲线基本平行,垂直压力与抗剪强度成正比,抗剪强度降低幅度为5%~10%,质量比大于5%的污染土抗剪强度-垂直压力曲线表现为不规则,抗剪强度降低45%~55%左右;压缩试验结果表明,污染土与一般土的压缩量差别较大,质量比超过5%以上时对压缩性的影响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992.
文章在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成果基础上,对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巴彦洪格尔地区的地球化学参数进行计算和分析,对区内元素分布特征、元素相关性及组合特点、主要综合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区内Ag、Pb、Sn、W含量较高,分异性又强,所形成异常规模较大,强度较高,具有较大找矿价值。结合对主要综合异常的分析,划分出古尔班呼都格金、银找矿远景区,苏吉敖包钨、铅、锌找矿远景区,哈尔德勒铅、锌找矿远景区,查干诺尔钼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993.
在弯道水槽中展开系列试验,研究水力冲刷过程中均质土岸坡冲刷崩塌输移与河床冲淤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该过程及变化特征可描述为:水下坡面侵蚀及坡脚淘刷导致岸坡失稳崩塌;暂时堆积在凹岸坡脚处的崩塌体加剧附近水流紊动程度利于其输运与分解;分解后较粗的颗粒随弯道螺旋流以推移质形式被输移至下游凸岸落淤,较细的颗粒大部分都随水流以悬移质形式被携带至下游出口;水流结构随岸坡及河床变形而调整;如此循环往复。试验成果进一步表明:冲刷状态下,试验材料黏性越小、近岸流速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岸坡冲刷崩塌量及河床冲刷量都越大;同条件下岸坡冲刷崩塌总量大于河床冲刷总量,且河床相对冲刷率随岸坡冲刷崩塌量的增大而减小,数值范围为0.40~0.92。  相似文献   
994.
流动沙丘水分深层入渗量与降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分析流动沙丘水分深层入渗与降雨的关系,采用YWB-01型水分深层渗漏记录仪,运用土壤水动力学原理,研究了毛乌素沙地流动沙丘降雨入渗水分传递过程及地表以下150 cm深度入渗补给特征.结果表明:流动沙丘深层土壤水分来源主要为降雨入渗,2010年入渗补给量为141.4 mm,2011年为355.8 mm,分别占同期降雨量的55.1%和68.2%.深层入渗主要补给期为5—11月,期间补给量占全年总量的95%.当土壤水分条件保持在田间持水量范围之内时,降雨过程对土壤150 cm深度的补给作用主要受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影响,入渗量与降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降雨通常在30~48 h后渗透补给到150 cm深层土壤,入渗补给速率在前3~5 h呈快速上升趋势,3~8 h左右达到最大值,此后缓慢下降,整个入渗补给过程可以持续96 h以上.  相似文献   
995.
尽管连续混合器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土壤中溶质迁移转化规律计算,但却仅限于饱和土壤条件。通过采用Kostiakov公式描述非稳定入渗过程,并结合活塞假设计算入渗过程中土壤水分的运动和分布规律,将连续混合器模型扩展应用于非饱和土壤的盐分淋洗过程计算,并求出了模型的解析解。分析发现,在一定的土壤质地、初始含水率剖面和初始含盐量剖面下,模型的计算结果会受到土层划分厚度的影响,而合理的土层厚度又与饱和导水率和溶质弥散系数之间存在量纲一的函数关系。当土层厚度选取合理时,连续混合器模型与HYDRUS-1D的计算结果十分接近,采用该模型模拟试验土壤盐分淋洗过程,显示了较好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996.
为研究粉质黏土堤防漫溢溃决破坏过程及其对水流要素和土体性质的响应规律,以河道流量、筑堤土体含水率和孔隙率为变量,在弯道水槽中开展了9组堤防漫溢溃决概化试验.通过试验发现,粉质黏土堤漫溢溃决溃口发展过程可分为垂向侵蚀和横向扩宽两个阶段,垂向侵蚀阶段以"陡坎"后退为主要形式;筑堤土体含水率与孔隙率不仅影响了溃口垂向侵蚀以及横向扩宽速度,而且决定了溃口最终形态,河道流量主要影响堤防溃口的横向扩宽速度;溃口处流速以及下游水位变化受溃口高度的制约.拟合得到土体黏聚力与土体含水率、孔隙率的相关关系式;通过试验数据提出了由土体黏聚力和水流参数表达的"陡坎"侵蚀后退速度计算公式,证明具有一定合理性.  相似文献   
997.
基于全耦合的地表径流与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降雨径流从坡面流下的过程中会发生下渗,导致土壤水非饱和带含水率增大这一动力学过程,从物理机制上对土壤水和地表水进行耦合,将二维平面地表水模型叠置在土壤水模型的顶部,对土壤水、地表水模型进行相同的空间和时间离散,在模型的计算过程中通过达西流关系对两者之间的水量交换进行计算(双层结点法耦合)或整合离散方程的整体法进行耦合。通过对两种耦合方法的比较以及与前人的实验结果对比,该模型与耦合方法能够准确地模拟和预测地表径流与土壤水分运动过程。研究结果可为分析地表水流与饱和-非饱和带水分与溶质耦合机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98.
采集帽峰山地区典型小流域主要林地类型(青冈林、毛竹林、凤尾竹林、桉树林)原状土样进行土壤剖面(0~20 cm、20~40 cm、40~60 cm)渗透系数及其相关因子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林地类型土壤渗透系数在剖面上均表现出从上到下递减的特点,毛竹、青冈、凤尾竹、桉树林的土壤剖面渗透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3.64~4.91、10.49~3.63、8.16~2.96、7.92~3.71 m/d。由于20~40 cm、40~60 cm土层渗透系数差异性相对较小,土壤渗透性剖面可简化为上、下两个亚层,上部亚层渗透系数是下部亚层的1.89~2.42倍。各种林地类型土壤渗透系数与孔隙度、根密度呈正相关,与干容重呈负相关,与根径关系相关性方向具有不确定性。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渗透系数与干容重、根密度、根径之间的相关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但均表现出与孔隙度之间存在良好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9.
卢聪  李涛  付义临  徐友宁  张江华  吴耀国 《地质通报》2015,34(11):2054-2060
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是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的一种常用方法,研究与实践证明其有效性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不足之处:忽略了土壤重金属不同形态之间潜在生态风险的差异,且只重视重金属含量高于参考值时的生态风险,而对低于参考值时的情况没有给予考虑,以致特定情况下的评价结果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际生态风险,因而有必要创建适用性更广的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为此,基于全过程控制优化的思想,引入了生物可利用性毒性系数,并将修正浓度与参考值差值引入计算公式,创建了基于生物可利用性与宽浓度范围的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实现了对重金属不同形态风险贡献的差异及重金属浓度低于参考值情况下潜在生态风险的准确把握。以小秦岭金矿区为典型区域,辅以对采集土样重金属总量及5种形态含量的分析,开展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生物可利用性与宽浓度范围的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能客观地揭示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具有更大的适应性,是一种有效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The present work investigates the behaviour of geothermal energy piles in sand subjected to thermal loading and the resulting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numericall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baqus and user-defined material subroutines for soil. The stress-strain response of sand has been simulated using CASM constitutive model based on critical-state soil mechanics. Detailed parametric sensitivity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end conditions of the pile, relative densities of the soil, coefficients of lateral earth pressure of the ground, lengths and diameters of the pile, thermal loads, coefficients of friction at the pile-soil interface, critical-state friction angles of s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soil, specific heat of soil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pile on the stress response of soil, deformation of the pile and soil, and strains in the pi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negative shear stress is generated in the soil at the pile-soil interface. In the pile with both ends restrained the lateral earth pressure coefficient in soil increases due to high radial strain generation. Moreover, the lateral earth pressure coefficient in soil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thermal load, the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at the pile-soil interface and the critical-state friction angle of the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