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8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41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四棵树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乌苏市境内,蕴含丰富的油气和煤炭资源.由于匮乏化石证据,制约四棵树凹陷侏罗纪地层的地质时代的确定.对西山窑组沉积环境和孢粉分析研究,恢复重建了其古环境,探讨了本区中西山窑时期的植被演替及环境演变.西山窑组岩性以泥质细砂岩、浅灰绿色泥岩、粉砂岩、泥岩为主.通过对孢粉化石分析研究,建立了Cy...  相似文献   
112.
Desertification and aridification in the inland of Asia are the important scientific issues pertaining to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 of mankind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n western China. The onset and evolution sequence, development and proc-ess of history and the mechanism of this transition are thought to be one of the most attractive hot objects of research on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during the Cenozoic, which may have involved glaciation in the North…  相似文献   
113.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凹陷中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决定于有利的古气候和古湖盆环境,并受控于断陷期快速沉降的构造背景。着重论述了古气候条件对烃源岩发育的控制作用。根据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典型钻井样品中的孢粉、藻类等古生物资料,并结合岩相特征,对该地区古近纪各时期的古气候、古环境特征进行了恢复,本区古近纪共存在4个气候湿热、古湖盆水体发育的时期。另外通过与烃源岩发育特征的对比,发现各湿热的古气候时期均与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情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说明温暖、湿润的古气候条件对烃源岩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最后对气候影响烃源岩形成和保存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4.
祝幼华  杨晓清 《地层学杂志》2002,26(2):96-100,T001,T002
通过对江苏南部溧阳市上黄镇一露头剖面样品的分析 ,获得了丰富且保存完好的孢粉化石 ,经鉴定共 5 2属 87种。根据岩性、孢粉组合特征并与苏北及其他地区对比 ,确定含化石的地层为上白垩统泰州组 ,从而在苏南地区首次发现泰州组。这一发现不仅是对整个江苏地区泰州组地层研究的重要补充 ,而且对该区区域地质历史的重新认识 ,以及今后的石油勘探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5.
西藏纳木错湖相沉积的U系、14C年龄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纳木错沿岸的拔湖约1.5~8.3m和8.3~15.6m的T1和T2分别形成于末次盛冰期以来约(11.81±0.10)~(4.22±0.09)kaB.P.期间和(28.2±2.8)kaB.P.左右。该套湖相层的孢粉组合、地层和湖岸堤的分布表明,在末次盛冰期期间,纳木错湖面主要波动于拔湖12~20m之间,但湖面最低可达拔湖约8m。区域植被主要为以蒿和莎草科为主、含松和桦的草原。在约11.8~4.2kaB.P.期间,湖面波动于拔湖2~9m之间,区域气候整体较为暖湿。其中全新世大暖期出现在约8.4~4.2kaB.P.期间,气候温暖湿润,区域出现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气温可能比现今高约5℃,降水量可能比现今多100~200mm,湖面扩张并升高,最高可达拔湖约10m。  相似文献   
116.
伊宁盆地三叠系的岩性、沉积相和孢粉组合特征与准噶尔、吐鲁番和塔里木北缘基本一致。下三叠统上仓房沟群为冲积扇—河流相紫红、灰紫色砂砾岩、泥岩夹砂岩,厚340~474m;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为河流—湖泊相粉砂质泥岩与砂岩旋回沉积,厚58~121m;上三叠统黄山街组和郝家沟组由湖泊相的深灰—黑色泥岩与粉、细砂岩组成,厚140~263m。  相似文献   
117.
墩日含煤岩系时代原定为晚三叠世。该岩系的岩性、岩相、煤质、孢粉组合等诸多特征均反映了下侏罗统的沉积特点,故应将其厘定为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118.
广西英罗湾红树林表土沉积的孢粉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英罗湾红树林的木榄(Bruguieragymnorhiza)、秋茄(Kandeliacandel)、红海榄(Rhizophorasty-losa)、桐花树(Aegicerasconniculatum)、海漆(Excoecariaagalocha)五个群落表土孢粉样品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红树林表土孢粉能正确反映其植被组成,红树类孢粉在组合中占40%~70%左右,但不同群落其比例略有差异,秋茄群落最高,达总数48%~77.3%,桐花树群落略低,为39.75%~46.2%,高潮线堤岸的海漆群落最低,仅为13.8%~37.8%;(2)在红树林表土孢粉组合中,红树类花粉比例从群落中心向群落内外侧减低,不同群落亦有差异;(3)红树林表土孢粉组合混有一定的外来种类,其动力因素为风的吹扬和流水搬运,外来孢粉以松最多,其次为水龙骨科等孢子,草本花粉最少;(4)红树林孢粉组合能很好指示其生态环境,反映热带季风海洋气候,温度、降水、含盐度、有机质含量等,指示年均气温21~25℃、降水量1400~2000mm,土壤含盐度4.6%~27.8%,有机质3%~5%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9.
利用孢粉组合、特殊岩石类型和泥岩的原生颜色等恢复松辽盆地中生代古气候,发现在白垩纪时期发生了4次较长期的气候变迁,从登娄库组沉积开始大部分地层沉积时气候干热或较干热,可容空间大小、层序演化和体系域分布均受气候变化旋回控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5个全气候层序,其中低水位体系域的盆底扇和斜坡扇最有利于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120.
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古土壤的古环境及古气候信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运用孢粉、藻类、有孔虫等古生物综合分析方法,对比土壤微形态、沉积磁组构分析结果,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层记录的古环境信息。结果表明,古土壤是海平面变化、气候、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它的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古土壤堆积阶段,海水已退出本地区,气候温暖而湿润,河漫滩经常受洪水淹没积水,多次滞水与暴露环境的交替,形成了淡水藻类与陆生植物互为消长的特殊生物组合特征。这一时期沉积与暴露成壤作用反复交替,古土壤形成了多个粘粒胶膜淀积层。此期相当于未次间冰阶向未次盛冰期过渡及海平面下降的时期,沉积后进入了持续成土阶段,海平面变得更低,气候变干,地下水面降低,古土壤已不能被淹没,持续暴露成壤,这一时期逐渐接近末次盛冰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