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3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针对鄂尔多斯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受干旱胁迫的状况,该文结合降水和气温的协同变化,以2000-2012年生长季的MODIS-NDVI数据和同期降水、温度和帕尔默干旱指数为依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标准偏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鄂尔多斯高原植被与气候变化的相关关系和干旱异常变化对植被动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高原生长季及季节(春季、夏季和秋季)植被归一化植被指数主要受降水的控制和干旱的制约,秋季归一化植被指数更多地受到夏季干旱的影响.与气象因子的空间相关分析表明,春季温度上升有利于研究区北部归一化植被指数像元的增加.在荒漠草原和沙漠地区,夏季干旱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相关关系最强.秋季降水对典型草原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提升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丛枝菌根真菌是重要的微生物资源,能与绝大部分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其共生体系在生态环境建设和荒漠化防治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丛枝菌根真菌能够增加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的抗旱、耐盐碱、抗病以及重金属耐性,提高植物对胁迫环境的适应性。从丛枝菌根真菌的植物生理学作用、对荒漠化地区植物群落的影响、在荒漠化地区的实践应用等角度,探讨了丛枝菌根真菌在荒漠化地区的重要性及应用潜力,以期为荒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IGCP440"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与裂解"项目2003年度工作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于最新的地质、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和航空地球物理资料,对全球各地原属于罗迪尼亚大陆组成单元的构造环境、地质事件特征及其演化历史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一些新见解和成因模式.认为东欧克拉通在1.7~0.9Ga有复杂的演化历史一个新的劳仑古陆和西伯利亚的重建发生在1 050~1 000Ma;中、新元古代南美洲造山拼贴的岩石构造历程构成南美陆台的西部边界非洲克拉通是古元古代/太古宙陆块汇聚收敛的结果;东南极的一部分在中元古时期附属于非洲南部;印度西北的新元古代长英质岩浆事件构成了罗迪尼亚大陆的西部边缘;前格林威尔时期的劳仑古陆已被确定为古元古代末期的一个主要大陆;在罗迪尼亚大陆中,华南可能位于劳仑古陆南部和澳大利亚东部之间;塔里木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相连接或邻近.据此检验了关于Pisarevsky提出的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和裂解的新模式.新模式提出初始裂解是沿着劳仑古陆的西部边缘,与大西洋北部相类似.同时认为一些大陆(印度、刚果/圣·弗朗西斯科)可能不是罗迪尼亚超大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从美国内华达州卡漠矿区的金含Au、Ag石英脉及其有关火山岩中采集了92个样品,对Au,Ag,T1,Rb,K,Ba和S_1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K/T1、K/Rb、Ba/T1、T1/Sr的比值。 从未蚀变安山岩到蚀变安山岩和含Au,Ag石英脉,AuAg含量以及T1/Sr、Rb/Sr比值依次升高,而K/T1、K/Rb、Ba/T1比值降低,T1与Rb和K的这种关系显示出在矿化岩石中的T1比Rb更富集,而Rb则比K更富集。根据研究所获得的资料表明,在圈定 与火山岩伴生的Au,Ag含量变化颇大(因其在自然界分布极不均匀)的贵金属脉状矿床中,T1的含量及Ba/T1、K/T1比值可作为有效的勘探手段。  相似文献   
18.
19.
pH3.0时,从0.01M丙二酸介质中用4%的Amberlite LA-1或LA-2的二甲苯溶液定量地萃取钍。用1M盐酸从有机相中定量地反萃取,然后用钍试剂作显色剂,在545nm处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通过选择性萃取和反萃取使钍与其他元素分离。  相似文献   
20.
任何曾在加利福尼亚州住过的人都能作证:公众的注意力大多正集中在关于大地震预测的争论上.可惜,这种注意只集中在一天至一周的决定性预测方面.但是,这种争论的一些参加者已经指出[1,2],现今对于鉴定大地震可靠的短期前兆的努力是很不成功的,意味着地震是这样一种复杂的过程,可靠的(能观测到的)前兆也许根本就不存在.这并不是说,地震不具有准备阶段,而是说,这种准备阶段可能不会被地球物理学家在地表一致地观测到.但这是否意味着确定未来地震大小、发震时间和地点的全部努力都毫无效果?还是说,我们正在被人类的时空尺度所误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