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1.
基于对长沙桃子湖湖水和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监测数据,分析了湖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和蒸发的关系,旨在了解湿润气候条件下小型湖泊的湖水稳定同位素的变化规律,揭示降水和蒸发对湖水稳定同位素变化的具体影响.在时间变化上,湖水稳定同位素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湖水中δ18O的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湖水中过量氘的最大值出现在5-6月,最小值出现在9-10月.在空间变化上,桃子湖不同深度和不同空间点上的湖水中δ18O差异很小,说明湖水基本处于均匀混合状态.当5日累计降水量≥ 20.3 mm时,湖水中δ18O的变化与5日累计降水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非常显著,但与5日累计蒸发量之间呈弱正相关;湖水中过量氘的变化与5日累计降水量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但与5日累计蒸发量之间呈弱的相关性;相比于平均湖水蒸发线,该降水段的蒸发线斜率和截距均有明显增加.当累计降水量<20.3 mm时,湖水中δ18O的变化与5日累计降水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明显降低,但与5日累计蒸发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则明显提高;湖水中过量氘的变化与5日累计降水量以及与5日累计蒸发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显著提高;相比于平均湖水蒸发线,该组蒸发线的斜率和截距均有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2.
火是影响生态演化和物质循环的突发性驱动因素之一,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也有重要的作用。综述了全球范围内生物质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物——碳屑、树轮火疤、碳黑、多环芳烃和左旋葡聚糖,应用于火的历史重建的原理、方法及成果。总体而言,在时间尺度上,碳屑、碳黑和左旋葡聚糖多用于重建千年及更长时间尺度的火的历史;树轮火疤一般用于重建近数百年来林火的历史;多环芳烃则主要用于重建近200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生活中火的使用,指示了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各种代用指标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火的历史重建的复杂性。火的强度和频率,可反映气候快速变化过程以及气候的干湿程度;全新世以来的火的强度和频率,与人类活动高度相关。今后的研究应注意降低火的历史重建的不确定性,并加深对人类活动与火的历史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对黄土高原西部临夏塬堡剖面的研究表明:56.1~25.0kaB.P.相当于末次冰期大间冰阶或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可划分为56.1~42.2kaB.P.强温湿、39.3~33.1kaB.P.弱温湿、31~25kaB.P.中等温湿的3个温湿期和42.2~39.3kaB.P.,33.1~31.0kaB.P.的两个干冷期,且没有记录前人认为的所谓“高温大降水事件”。全球不同区域同期气候记录的对比分析证明:“高温大降水事件”只是局部气候演变的产物,其影响范围是有限的,将末次冰期晚期40~30kaB.P.全部升格为间冰期的说法有待商榷。在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成因机制的探讨中,究竟是太阳辐射量的变化诱导北半球冰量的变化,从而诱发末次冰期这一温湿时期的产生,还是在较大程度上受太阳辐射量的变化更直接一些,尚需做更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部地带表土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中国东部从黑龙江省到海南省的纵向大断面50个表土样品的稀土元素(REE)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其平均含量高于中国土壤和世界土壤的平均值;其稀土元素组成特点表现为轻稀土(LREE)富集,重稀土(HREE)亏损,Eu的负异常和Ce的正异常;未发现稀土元素总量∑REE和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随纬度或年均温度、年降水量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变化;δCe值的分布特征显示在气候达到南亚热带-北热带地区的湿热程度及风化强度时,表土才会出现显著的Ce正异常;在Ce/Eu对Eu/Sm图解上不同母岩类型的表土参数差异明显,尤其是玄武岩发育的表土与中酸性岩石和沉积岩发育的表土之间具有明显差异。本研究表明,中国东部表土的稀土元素分布特征没有明确的气候带示踪意义,而主要具有成土母质类型示踪意义;δCe值的显著正异常可以示踪南亚热带-热带气候;由于影响因素复杂,各种特征参数的细微变化对沉积物成因、物源区以及区域气候的指示意义尚待积累更多的数据并参考其他环境指标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克鲁克湖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正构烷烃分子记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内的克鲁克湖钻孔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进行了详细定量分析.根据正构烷烃Paq指数和叶蜡烷烃平均链长(ACL27-33)等参数的变化特征,探讨了湖区过去12kaB.P.以来的古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在9kaB.P.之前的早全新世气候干旱,9~6kaB.P.是整个全新世相对最湿的阶段,6kaB.P.之后气候又逐渐趋向于干旱,但干旱程度要弱于早全新世.这一全新世气候变化样式与受西风影响的亚洲内陆干旱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样式基本一致,但与同一钻孔沉积物中CaCO3含量和孢粉A/C值所重建的古气候变化过程存在一定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6kaB.P.以后的重建结果.我们推测,6kaB.P.后,禾本科植物在湖盆周围植被中的比例显著增加可能是导致上述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本工作表明,在古环境重建中,采用多指标相,互相验证,互相补充,会有利于获得更准确、更详细的古植被及古气候变化历史.  相似文献   
16.
华南地区发育于不同母岩之上的表土磁化率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自从Heller和Liu[1]将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化率和深海氧同位素进行对比之后,国内外对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化率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成果[2~7].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黄土高原西缘代表性的塬堡剖面有机碳同位素数据,估算了末次冰期以来地表植被中C3/C4植 物的相对丰度,指示出研究区域末次冰期几乎为纯粹的C3植物,而全新世为C3植物占优势的C3和C4混合植被类 型。温度是控制中国黄土高原C4植物是否发生的关键性气候因素,末次冰期向全新世转化过程中存在的某“阈值 温度”控制了两种植被类型的存在。全新世土壤有机碳同位素偏正于末次冰期,符合前人研究得到的认识。末次 冰期间冰段(MIS3)至盛冰期,土壤有机碳同位素为偏正变化趋势,符合现代C3植物本身随气候条件改变的碳同位 素组成变化。研究表明,利用黄土-古土壤有机碳同位素进行古气候变化研究,不能只将有机碳同位素简单的解 释为C3/C4植物相对丰度的变化,在单一植被类型下,还需要考虑植物本身碳同位素组成随气候条件的变化;另外, 研究还说明,我国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同时段土壤有机碳同位素值可以不同,其变化可以不具有相同的趋势,因此, 简单将有机碳同位素偏正归因于夏季风增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8.
晚中新世以来陆地生态系统中C3/C4植物相对丰度的演化历史是国际地学界关心的热点问题。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也有数个剖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然而基于土壤碳酸盐碳同位素的研究结果在C4植物扩张开始的时间、过程、区域和全球一致性、C4植物相对丰度的空间梯度等主要的地质历史事实以及该区域C4植物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等方面的认识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能表明了代用指标本身存在的问题。而来自动物化石的碳同位素研究结果与碳酸盐碳同位素研究结果同样差异比较大,认为直到第四纪时期,C4植物才成为区域植被当中一个重要组分。从代用指标可靠性以及时间分辨率2个方面考虑,建议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大力加强有机质碳同位素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查明黄土高原地区晚中新世以来C4植物扩张的历史和可能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9.
洞穴沉积物—石笋已成为研究岩溶区环境气候变化历史的重要载体。在我国湘西地区,某些洞穴石笋原始沉积多为不稳定的文石矿物,极易发生重结晶,可能使石笋中相关化学元素含量最终偏离原生矿物的特征,限制了文石石笋某些代用指标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文章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总结梳理了文石石笋发生重结晶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石笋记录古气候的影响:(1)石笋剖面特征、XRD结果、显微镜观察和地球化学元素特征等可作为石笋发生重结晶的判别依据;(2)洞穴滴水和石笋孔隙水饱和度、文石晶体缺陷和晶体之间的方解石胶结物以及岩溶水体中Mg2+浓度等均会影响文石石笋的矿物转变;(3)在文石向方解石转变过程中,石笋铀含量会有一定程度的流失,可导致放射性铀系定年的异常或年代倒序;(4)矿物重结晶可导致δ18O、δ13C及石笋微量元素浓度(或比值)等指标发生改变,其变化特征因洞穴而异,从而影响其作为环境指示器的可靠性;(5)湖南龙山惹迷洞石笋(RM2)发生了不均一的矿物重结晶,自顶部至20.3 cm以放射状为主,20.3 cm至底部主要为糖粒状,并结合年代结果发现文石重结晶对石笋铀系定年产生了影响,而重结晶作用对该石笋其他指标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陕西蓝田公王岭猿人遗址处L15层磁组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十多年前,考古学者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约70km的蓝田县发掘出著名的蓝田猿人头骨化石,同时发现的还有丰富的具有南方色彩的哺乳动物群化石[1]。An等[2]结合古地磁研究将蓝田公王岭的黄土地层与洛川黄土剖面对比后认为猿人头骨出土层位应与L15下粉砂层中部相当,利用平均沉积速率外推计算其年代约为距今115万年。这个年代目前为多数人所接受[3]。但由于猿人头骨化石和共生动物化石常被胶结在钙质结核中,其赋存层位或值得商榷。因此,进一步将猿人化石与同进化阶段的爪哇人化石对比后认为前者年代可能会更老些[4]。而与猿人头骨赋存层位相关的下粉砂层是黄土高原野外地层识别和剖面对比的一条重要标志层,以发育粗粒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