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91篇
地质学   188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01.
昆仑山8.1级地震前地磁比值Rq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q为本作者在研究震磁关系时提出的一个新地震物理量,意为磁静日Z分量白天最低值与地方时夜间零点值的比值,在研究我国10个基本台站的资料之后。发现Rq的年变化曲线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年相对形态基本不随时间和地理位置而变化。但其零频成份明显随所处纬度的升高而升高;在时间域,则较明显存在约11年太阳周期变化成份,利用Rq的这些规律性研究2001年11月14日在昆仑山发生的8.1级地震的地磁前兆,发现在地震前可能存在有地磁前兆。  相似文献   
102.
2001年11月14日新疆青海交界东昆仑山8.1级地震构造背景初探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2 0 0 1年 11月 14日中国新疆青海交界昆仑山中的 8.1级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断裂的西段。这是一条大型活动块体边界断裂。青藏高原东北部向东逃逸而产生左旋剪切运动使该断裂成为一条青藏高原北部强震密集带。这次地震震中在北西西向东昆仑断裂与北东东向次级断裂的交汇部位 ,破裂表现为自西向东单向扩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3.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3年内中国大陆地震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刘山青 《高原地震》2002,14(2):8-14
从中国大陆动力学环境分析入手,分析了全球强震活动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影响、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特征,特别是对1900年以来中国大陆8级强震后第一、第二、第三年内大陆地区6级以上地震的频次和发震地点进行了统计分析后,对我国未来3年的地震形势作出了判定。  相似文献   
104.
由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分析中国大陆1~3年地震大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震前分析基础上,对该次地震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趋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次地震是20世纪以来第五活跃幕闭幕阶段的最大地震,据震前3年地震活动类比等推测,未来3年内中国大陆西部仍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东部地区可能发生少量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05.
In this paper,we present the occurrence and mineral components of the enclaves firstly dis-covered in the Cenozoic Pulu volcanic rocks in west Kunlun Mountains,and propose that the enclave is accumulated by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within high-level magma chamber.In addition,the chemical compostions of its primary magma are calculated.The calculated composition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Kangxiwa volcanic rocks that belong to the same volcanic belt in the Pulu volcanic region,suggesting their origin from the same source region.However,the temperatures and oxygen fugacity of magmas at high-level magma chamber decreased along with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相似文献   
106.
对西昆仑南带变基性岩矿物组合及矿物成分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挥发分的种类和含量直接影响到变基性岩矿物组合和矿物成分,如角闪石、黑云母、方柱石、磷灰石和榍石;方柱石并非如有人总结的那洋没有出溶现象,实际上其自身亦可沿{100}析离出黄铁矿晶体,所含硫的赋存状态很可能是S^2-,而不是SO4^2-;方柱石是早期(高温)变质过程中部分挥发分(如Cl、CO3^2-、S^2-)的存储器,晚期剪切变形降温和/或降压时挥发分释出,伴随的流体作用可形成金属硫化物,并可能导致矿化。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对昆仑山北麓阿羌黄土剖面AQS3层段的年代测试、粒度参数(Mz和σ)以及主要氧化物(SiO2,Al2O3,TOFE(Fe2O3 FeO)和(Al2O3 TOFE)/SiO2比值)分析,并结合区域相关地层反映的古环境和腹足类化石指示的古生态,认为AQS3记录了末次间冰阶19个旋回的干冷与暖湿的气候波动。其中,15个具有千年尺度旋回的各个温暖期能够较好地与GRIP冰芯氧同位素曲线中的D-O事件在时代和气候性质上进行一一对比。可能是由于地处毗邻冰川山麓、加之海拔较高,故该层段粒度与主要氧化物显示的气候变动的幅度并不大,然而却相当敏感。不仅于此,这种千年尺度的温暖气候变化在昆仑山北麓及其近邻区域也有明显的表现。例如,在昆仑山北麓普鲁地层剖面中,指示暖干气候作用下形成的含石膏等盐类的砂土砾石层的TL年龄为距今31000年、45500~41600年、45900年和54500年,可以依次与GRIPδ18O中的间冰段D/O6,D/O12,D/O13和D/O15进行对比;在阿尔金山北麓,类似的并具有荒漠漆的砂土砾石层的TL年龄为37200aB.P.和59700aB.P.,分别相当于D/O9和D/O17间冰段;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高阶地(海拔1310m),可能代表了剧烈升温的气候背景下,环塔里木盆地四周高山冰雪大量消融导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大湖期",其日历年为33197aB.P.,与GISP2冰芯氧同位素曲线在33000aB.P.的暖阶段相当。发生在昆仑山北麓及毗邻区域AQS3时期若干温暖阶段的地层学证据以及其在时间上能够与GRIP和GISP2冰芯氧同位素曲线相关暖峰的耦合,表明由阿羌剖面末次间冰阶粒度和主氧化物峰谷变化反映出来的多次冷暖波动,其根本原因还是受到北半球D/O振荡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108.
从1991年开始,地质二队二分队在西昆仑山开展了1:50万甚低密度化探扫面工作。西昆仑山工作区西接塔吉克斯坦,南接巴基斯坦,东南以麻扎、黑卡为界,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工区海拔4000至5000米,高寒缺氧,道路艰险,供给不足,工作环境极其险恶。  相似文献   
109.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总结1987年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综合科学考察成果的基础上,于1988年6—9月,又考察了西昆仑山东部地区、中昆仑山区。通过考察,在高原的形成、演化,自然环境变迁,生物区系的种类组成、起源、演化,自然地域的分异规律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证据和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0.
对西昆仑北缘山前盆地新生代沉积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沿西昆仑山前发育的各沉积序列的垂向特征相似:古新世—中新世早期为石膏层、含瓣腮化石的石灰岩和紫红色较细粒的碎屑岩沉积,指示了海相和海陆过渡相较平静的沉积环境;中新世晚期—上新世初期开始出现陆相磨拉石,指示了陆相非平静的沉积环境,砾石的直径由下至上呈增大趋势,可能反映了西昆仑山体不断隆升,其间相对稳定的层段可能是构造运动间歇期或平稳期的沉积,指示了脉动式的隆升模式;磨拉石底部砾石的成分以沉积岩为主,向上火成岩和变质岩砾石逐渐增多,表明剥蚀程度不断加深。根据磨拉石建造的特征,判断剥蚀量和剥蚀强度自西向东有减小和变弱的趋势,可能暗示了西昆仑山晚新生代隆升有自西向东由强变弱的过渡特征。该结论与本区构造地貌学的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