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10篇
  免费   2083篇
  国内免费   2357篇
测绘学   379篇
大气科学   985篇
地球物理   769篇
地质学   9279篇
海洋学   300篇
天文学   94篇
综合类   1057篇
自然地理   687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281篇
  2022年   312篇
  2021年   361篇
  2020年   290篇
  2019年   389篇
  2018年   243篇
  2017年   272篇
  2016年   351篇
  2015年   394篇
  2014年   706篇
  2013年   578篇
  2012年   641篇
  2011年   691篇
  2010年   513篇
  2009年   509篇
  2008年   487篇
  2007年   482篇
  2006年   379篇
  2005年   421篇
  2004年   395篇
  2003年   328篇
  2002年   339篇
  2001年   346篇
  2000年   326篇
  1999年   338篇
  1998年   366篇
  1997年   329篇
  1996年   305篇
  1995年   327篇
  1994年   294篇
  1993年   269篇
  1992年   328篇
  1991年   225篇
  1990年   281篇
  1989年   220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4篇
  1972年   4篇
  193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古近纪时期,华南江汉盆地的潜江凹陷和江陵凹陷发育盐湖,沉积了巨厚的蒸发岩,并形成和储藏了富锂、钾、铷、铯、溴、碘等元素的卤水资源,这些元素含量达到工业品位或综合利用品位;富锂卤水属于深层地下卤水型锂矿资源,镁锂比值低,是非常优质的锂资源。本文总结了江汉盆地大地构造特征、火成岩及古气候背景,论述了古盐湖沉积岩相特征、富锂卤水水化学、分布及储层特征、卤水中锂的来源与富集机理、卤水型锂矿成矿模式以及富锂卤水勘查与开采技术进展,提出了卤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江汉盆地富锂卤水成因包括:古盐湖锂可能主要来自高温水岩反应产生的富锂热液流体的补给;在干旱的气候下,古湖水不断蒸发浓缩,导致卤水中锂浓缩富集;在盐湖演化末期,逐渐埋藏的盐类晶间富锂卤水被转移至裂隙、砂岩及玄武岩储层中储集;在较高的地热背景值下,埋藏卤水与储层岩石可能发生水岩反应,进一步促进了卤水中锂的富集。江汉盆地深层卤水初步勘查显示,氯化锂资源量已达到大型工业规模,展示了巨大的资源潜力。此外,卤水锂开采技术已基本形成,建议进一步加强富锂卤水的绿色开发技术研究,制定相关勘查开发规范。  相似文献   
102.
南秦岭地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是我国主要的富钒层位,其中千家坪大型钒矿是典型代表。矿体主要赋存在水沟口组第一岩性段的碳硅质岩石中。为了探讨钒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和南秦岭早寒武世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本文对水沟口组第一岩性段富钒碳硅质岩和上覆的第二岩性段泥质灰岩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第一岩性段碳硅质岩比第二岩性段泥质灰岩具有更高的Y/Ho比值,说明碳硅质岩主要为海水自生沉积形成的,而泥质灰岩的物质组成主要来自陆源碎屑。Eu/Eu*与V含量不具备正相关关系,且Y/P2O5-Zr/Cr和Fe/Ti-Al/(Al+Fe+Mn)图解均显示钒矿主要是海水沉积形成的,热液作用对成矿元素的富集贡献很小。水沟口组样品Ce/Ce*均为负异常,变化范围为0.26~0.96,第一岩性段钒矿石比第二岩性段泥质灰岩具有高Mo/Sc、V/Sc、V/Cr比值,低Th/U比值的特征,反映了早寒武世早期南秦岭为氧化-还原分层的古海洋结构,而晚期古海洋则全部被氧化。  相似文献   
103.
《四川地质学报》2022,(4):514-516
四川木里梭罗沟金矿床位于甘孜—理塘构造成矿带的南段、唐央复式背斜南东倾伏端(或唐央穹窿南缘),目前已探明储量属大型岩金矿床。矿体产于上三叠统曲嘎寺组蚀变基性火山岩中,受近东西向断裂控制。矿床具多期成矿特点,属构造蚀变岩型—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04.
极限条件法是目前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文章应用极限条件法,对广安桂兴石灰岩矿损毁土地进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评价中采用地形坡度、表土层厚度、周围土地利用现状、排水条件、地表浅层物质组成和生产管理便利性等6个主要因子进行判定,并结合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政策因素和公众意愿等因素,最终确定拟复垦土地的复垦方向。结果表明:评价总面积为76.982 8hm2,适宜复垦为有林地的面积为39.371 2hm2,适宜复垦为有林地的面积为39.371 2hm2,适宜复垦为耕地的面积为34.747 1hm2,适宜复垦为耕地的面积为34.747 1hm2,适宜自然留置、自然积水形成坑塘水面的面积为2.864 5hm2,适宜自然留置、自然积水形成坑塘水面的面积为2.864 5hm2。通过研究,建立了该区矿山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5.
《四川地质学报》2022,(2):222-224
黑牛洞铜锌矿床位于四川省九龙县江浪变质核杂岩穹窿韧性剪切带内,为中型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表现出多期次、多成因的特点,与江浪变质核杂岩的形成与演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地质特征、构造样式解析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华力西期的伸展性顺层韧性剪切作用和燕山期脆韧性重力滑脱的叠加是黑牛洞形成富矿的根本原因。通过对黑牛洞铜锌矿床的地质特征、控矿构造等构造成矿作用分析,探讨了黑牛洞铅锌铜矿床的成矿规律,为下一步深部及外围找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6.
湘东北幕阜山岩体南部是近年来我省新发现的一处重要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产地。该区舌状岩体内外接触带分布有众多花岗伟晶岩脉,形成了仁里超大型铌钽矿、传梓源中型锂铌钽矿等多个铌钽锂矿床(点)。本文对该区密集发育的伟晶岩脉水平分带及结构分带进行研究,从花岗岩体内至外接触带随岩浆分异演化程度不断增强,依次划分出微斜长石伟晶岩带→二云母微斜长石钠长石伟晶岩带→白云母微斜长石钠长石伟晶岩带→白云母锂辉石钠长石伟晶岩带→白云母钠长石伟晶岩带等较为完整演化序列的水平分带;不同分带伟晶岩矿物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具有一定差异,对应形成了较完整的稀有金属演化序列:Be→Be+Nb→Be+Nb+Ta→Be+N b+Ta+Li+Cs。区内稀有金属伟晶岩可分为早晚两期,稀有金属伟晶岩类型由低至高,成矿时代由老至新,早期稀有金属伟晶岩以Be矿化为主,晚期稀有金属以Li、Be、Nb、Ta等矿化组合为主。不同期次、类型、结构分带伟晶岩应注意不同稀有金属的找矿。  相似文献   
107.
甲基卡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田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稀有金属矿田,No.528号脉是矿田中最具代表性的铌钽矿脉,围岩接触变质带发育较好。本次研究垂直No.528号脉走向布置了1条穿越两侧变质带及矿体的剖面,采用连续捡块法采集了8件围岩蚀变岩石进行了稀有元素分析,并采用LA-ICP-MS对堇青石、白云母、黑云母等主要接触变质矿物进行了单矿物微区分析。结果表明,接触变质岩中Li、Cs、Rb等稀有金属元素含量较高,Li2O平均值达到了伴生稀有金属综合利用的边界品位,可以进行综合利用。Li等稀有元素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成赋存于新生白云母及黑云母之中,是引起接触变质岩石稀有元素富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8.
《四川地质学报》2022,(3):334-338
南江县水马门铁矿大地构造归属于扬子地块,位于秦岭造山带和四川盆地稳定克拉通之间的前陆褶皱冲断带。通过对前人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及研究,而后又对矿区进行实地考察,初步分析了水马门铁矿的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矿区内主要出露地层为元古界火地垭群,在构造上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压性特征,片理和近南北向的小规模横断层非常发育,岩浆活动较为频繁,围岩蚀变以矽卡岩化为主;主要控矿因素为岩浆岩和断裂构造;经过初步分析认为该区域铁矿为沉积变质经后期热液迭加改造而形成的铁矿床。  相似文献   
109.
《四川地质学报》2022,(Z1):212-214
本文总结了我们在川滇南北向构造之昔格达与安宁河两大断裂所夹"地块"内的红格矿区,钻遇大深度断层泥,穿越该孔段时,由于钻进施工,使得地层形成了应力释放自由面,破坏了原来地层的平衡态,断层泥发生遇水膨胀,并且塑性流动,加之高地应力,导致钻孔缩径,严重垮塌,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配置并采用了优质的低渗透泥浆体系,而顺利通过该孔段。  相似文献   
110.
由于地质、岩石、爆破、降水等因素,高石咀石英岩露天矿边坡出现裂缝等问题,对石英岩矿的后续回采工作产生困扰。本文简述了高石咀石英岩露天采场的边坡现状,简要分析了影响高石咀石英岩露天采场边坡稳定的因素,并据此提出一些预防与治理边坡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