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2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69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0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11.
根据2011年东山湾海域海水石油类含量、表层沉积物石油类含量以及7种养殖贝类体石油烃含量的监测结果,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除个别站位,东山湾海域海水石油类含量均符合《海水水质标准》第一类标准。春季东山湾海水中石油类的含量分布由湾内向湾外呈降低之势,夏季呈湾口高湾内低的格局。春季石油类含量与Chl-a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沉积物石油类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其含量分布呈现湾口高湾内低、湾中部高西部低的格局;3 7种养殖贝类体内种间石油烃含量分布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华贵栉扇贝(Chlamys nobilis)、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波纹巴菲蛤(Paphia undulat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  相似文献   
112.
根据2006年6~11月我国远洋船队秘鲁茎柔鱼生产统计及其表温(SST)、表温距平值(SSTA)数据,利用GIS软件ArcGIS9.0,对各月平均日产量(CPUE)和SST、SSTA关系的分布图进行绘制并分析,计算作业渔场重心。结果表明,6~8月的产量和CPUE比其他月份高。6~11月作业渔场在80°W~85°W,10°S~15°S,渔场重心在81°W~84°W,11°S~14°S。产量主要集中在12°~14°S海域,约占年总产量的72.72%,与2004-2005年有较大差异。6月作业渔场的SST为21~23℃,7、8月分别为19~21℃和18~20℃,9~11月为18~21℃。6月作业渔场的SSTA为0.1~0.2℃,7、8月分别为0.5~0.7℃,9~11月分别为0.2~0.6℃、1.0~1.4℃和0.4~0.7℃。研究认为,茎柔鱼渔场分布与SST、SSTA关系密切,可作为寻找中心渔场的海洋环境指标。  相似文献   
113.
智利外海茎柔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7年1月和5~6月我国鱿钓船在智利外海的调查数据,对茎柔鱼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茎柔鱼胴长范围287~702 mm,优势胴长为380~430 mm,占64.2%;体重范围0.63~11.3 kg,优势体重为0.5~2.0 kg,占75.6%;调查海区渔获个体自西向东、自南往北呈现增大趋势;依据胴长组成推断调查海域可能存在3个群体。生长指数大于3,与秘鲁外海茎柔鱼相近;雌雄性比约为3:1,性腺成熟度以Ⅰ期为主,占92%;摄食等级0~2级为主,约占73%;当地时间00:00后摄食量增大,胃含物以鱿鱼和中上层小型鱼类为主。  相似文献   
114.
福建东山海域石珊瑚种类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福建东山珊瑚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石珊瑚种类的多样性和群落的空间分布,共发现5种造礁石珊瑚,分别为标准蜂巢珊瑚(Faviaspeciosa)、锯齿刺星珊瑚(Cyphastrea serailia)、盾形陀螺珊瑚(Turbinaria peltata)、小星珊瑚(Leptastrea sp.)、角孔珊瑚(Goniopora sp.),和1种非造礁石珊瑚猩红筒星珊瑚(Tubastrea coccinea Lesson).结果表明:(1)东山石珊瑚优势种为标准蜂巢珊瑚、锯齿刺星珊瑚和盾形陀螺珊瑚,但是东山的造礁石珊瑚种类正在减少.(2)东山石珊瑚的空间分布呈现正态分布,受人类影响较小的中间区域珊瑚覆盖率最高,受人类活动影响大的两端区域没有或者只有极少量的珊瑚分布.(3)东山湾内理化环境退化明显,部分区域已经不太适合珊瑚生长,仅仅少数站位分布少量石珊瑚群落,而大部分站位已经不见石珊瑚的踪影.随着远离东山湾方向,珊瑚覆盖率显著增加,在头屿一赤屿区域珊瑚覆盖率达到最大,珊瑚生长状态较好,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随着离澳角渔港码头距离越来越近,珊瑚的覆盖率则逐渐降低.针对东山珊瑚分布区域的环境现状,应该加强东山湾污水入海的控制,合理开展海水养殖,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这才能保护处在东山湾外的珊瑚群落.  相似文献   
115.
利用栖息地适宜指数分析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根据2003—2007年秘鲁外海茎柔鱼渔获数据以及海洋环境数据[表温(SST),表温水平梯度、表层盐度(SSS)、海面高度(SSH)、叶绿素(Chl-a)浓度],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分别采用权重求和法和几何平均法进行栖息地适宜指数(HSI)建模分析,选择最优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权重最高的环境因子为SST,最小的为Chl-a浓度。HSI值较高的海区一般位于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外附近海域。经统计比较,用权重求和法计算所得HSI值好于几何平均法。利用2008年茎柔鱼生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产量和作业次数随HSI值升高而增加,权重求和法的HSI模型可用于茎柔鱼渔场的实时动态预报。分析还显示,HSI分布情况与研究海域的的海洋环境密切相关,HSI不小于0.8的海区一般处在水团交汇处。  相似文献   
116.
为了提高渔业生产力,拓展外海作业渔场,设计了外海快速高产拖网(主尺度:128.00m×87.01m(45.12m))。该拖网采取短网盖、短网袖、长网身和增加浮沉力的措施来减少拖网阻力,加快拖速,从而提高拖网的捕鱼能力。1988年12月至1989年11月在博贺港外海进行了对比捕鱼试验,1990年6月在东海水产研究所水槽进行了网模试验,均获得良好结果,并在茂名市渔港进行了推广应用,推广面达87.5%。  相似文献   
117.
我国养殖淡水产珍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海产珍珠养殖的试验直到1958年才正式开始,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63年由试验转入生产阶段,首批建立了合浦、东山、沃头三个珍珠养殖场。新中国第一代的珍珠养殖工人意气风发、勤学苦练、忘我劳动,很快地掌握了生产技术,生产逐步走上正轨。  相似文献   
118.
根据2009—2010年在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调查共获得鱼类114种,其中暖水性鱼类有76种,暖温性鱼类有38种,优势种鱼类(IRI>1 000)共有8种,无常年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季节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分析显示,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各季节的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较低且季节变化明显,变化范围在3.70~5.34之间;Shannon-Weiner种类多样性指数(H′)较低;Pielou均匀度指数(J′)季节变化不明显;Jaccard相似性指数(Js)较低,季节间种类相似度较低。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稳定性相对较差。同时发现部分鱼类在湾内和湾外的分布与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119.
根据2008年夏季对东山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东山湾游泳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现状.结果表明,2008年夏季游泳动物调查渔获物种类共80种,以鱼类为主(54种),其余依次为蟹类(10种)、虾类(8种)、头足类(6种)和其他类(2种);渔获物优势种(IRI>100)为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iunolentus)、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us)等15种;游泳动物质量相对资源密度为363.05 kg/km2,尾数相对资源密度为16 605 ind./km2,低于同季节东海大陆架和南海北部大陆架浅海海域的资源密度水平,也低于兴化湾等湾口类型海域的资源密度水平;渔获物种类和现存资源较历史数据有衰减的趋势;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08,表明该水域仅受到轻度污染,仍适合渔业资源生物的生长和繁育,但需要加强管理和养护.  相似文献   
120.
Nutrient and eutroph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ngshan Bay,South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recorded NO 3-N, NO 2-N, NH 4-N, PO 4-P, SiO 3-Si,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data at 10 stations in the Dongshan Bay in May, June, July, August, October, and November 2008, analyzing nutrient and eutrophic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mean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 was 0.30–0.40 mg/dm 3; generally, NO 3-N was the main form in most areas. The mean concentrations of PO 4-P and SiO 3-Si were 0.040–0.060 mg/dm 3 and 1.00–1.50 mg/dm 3, respectively. We proved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SiO 3-Si in the Dongshan Bay came from the Zhangjiang River, with some coming from the Bachimen Strait. DIN originated from both the Zhangjiang River and the Bachimen Strait. Most PO 4-P originated from the Bachimen Strait, and some came from the Zhangjiang River. We found that P was an overall limiting factor to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n most of the Dongshan Bay, and that Si and N were in surplus. However, near the Bachimen Strait Si became a limiting factor, especially for diatoms, while P and N were in comparative surplus. We used a potential eutrophication assessment method to analyze eutrophication, and showed that the most serious eutrophication occurred near the Zhangjiang River estuary and near the Bachimen Strait. In 2008, DIN levels were four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1988; PO 4-P levels were threefold higher, while SiO 3-Si was approximately double. Dissolved nutrients increased between 1988 and 2008. DIN increased at the greatest rate comparing to PO 4-P and SiO 3-Si, thus the N/P and N/Si mol ratios increased. Further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high DIN concentrations on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and marine ecosystems of the Dongshan Bay are nee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