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68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0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东山湾钨钼多金属矿床为大兴安岭南段新发现的一斑岩型矿床,产于燕山晚期花岗斑岩体与二叠系的接触带附近。该矿床主要发育细脉、微细脉浸染型矿化,其钨钼银多金属热液成矿作用划分为黑钨矿-锡石-毒砂-石英阶段(Ⅰ)、毒砂-辉钼矿-石英阶段(Ⅱ)、银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Ⅲ) 3个阶段。为了系统研究该矿床不同成矿阶段成矿流体的来源、性质及其演化特点,对不同成矿阶段样品进行了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及碳、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Ⅰ、Ⅱ阶段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别为232.7~321.7 ℃和201.2~352.7 ℃,盐度(w(NaCl))分别为3.4%~9.8%和4.1%~10.4%,成矿流体属中温、中等盐度不均匀的NaCl-H2O体系型热液;Ⅲ阶段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98.6~273.5 ℃,盐度为5.0%~8.4%,成矿流体属中低温、中低盐度均匀的NaCl-H2O体系型热液;Ⅱ阶段石英样品的δ18O值为7.5‰~9.0‰,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δDH2O-SMOW值与δ13CPDB值分别为-175.6‰~-160.3‰与-23.5‰~-20.1‰。成矿流体具有岩浆分异热液的特点,并伴随大气降水的大量加入,流体运移过程中地层有机质的加入导致了成矿流体具有较低的δDH2O-SMOW值、δ13CPDB值;成矿流体的不混容作用、大气降水的加入是导致区内钨钼沉淀、成矿的主要机制,而银多金属矿化则可能由成矿流体的降温冷却所引起。  相似文献   
72.
一、东山组的岩性特征 1.东山组组成 东山组由灰绿、灰紫、灰黄色安山质集块岩、火山角砾岩、熔岩、凝灰岩、凝灰砂岩夹砂岩、粉砂岩、泥质岩、砾砂岩及含砾粗砂岩组成。其中,熔岩、集块岩可相变为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等。岩性以中一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夹正常沉积岩为主,顶部出现安山质、英安质熔岩,下部发育正常沉积岩。  相似文献   
73.
滇池外海水体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使用近5年滇池外海的水体理化指标监测数据,分析了滇池外海水体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使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滇池外海水体叶绿素a浓度为0.003~0.475mg/L,长年平均浓度为0.063mg/L,每年2月最低,8月最高,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近5年各测点年平均值2004年平均浓度最高,2005年最低。滇池外海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北高南低,中部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各水质因子在不同的位置对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显著程度不一样,但叶绿素a浓度总体与透明度呈现负相关,与pH值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水温呈现正相关。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滇池外海水体叶绿素浓度回归方程在不同位置有1~4个因子入选,外海叶绿素a平均浓度的回归方程为:Chla=-0.336+0.002·WT+0.028·TN+0.034·pH。  相似文献   
74.
《山海经》中的“东山”区位地理考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海经》是一部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其中“五藏山经”篇中所讲的西、南、北、中山都分布在中国大陆,只有东山的记述在国内一直找不到,三千多年来我国古书上多“无注”或称“其山水无可考”。美国女学者亨利埃特·默茨(HenrietteMertz)通过实地考察后所写的《淡淡的墨迹(Palegnk-TosoOreientRecordsofChineseExplorationinAmerica1953)》证明“东山”海外部分竟分布在美洲大陆,它们就是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以及海岸山脉,它们的距离,山峰数与动植物的种类与《山海经》记载的都基本相同。该书主题提示这样写的:“《山海经》-印第安人-中国的影响-美洲-中国人的发现和探索”。书中结语还特别强调:“对于在4000年左右,就已踏着白雪皑皑的山顶和峻峭的山峰而徒步考察无畏的中国人后面,我们所能做的,首先要向他们顶礼膜拜、鞠躬致敬。”  相似文献   
75.
在介绍东山矿区地质、水文地质及开采条件的基础上,论述了本矿区15号煤层的带压开采条件,通过详细分析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15号煤层隔水层底板厚度的变化规律,对煤矿的带压开采区划分了3个带,并提出了带压开采建议。   相似文献   
76.
东山山前断层位于太原盆地东部,是盆地北端的边界断层。在多道直流电法和浅层地震勘探初步确定断层位置的基础上,采用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对断层进行准确定位,并结合年代样品测试确定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通过探测得到:东山山前断层是由三条断层组成的断裂带,长22km,宽约800m。断层上断点埋深约16.7m,错断了中更新世地层,最大断距约23.96 m,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此结果修正了前人认为其为晚更新世活动断层的结论。三种探测方法中,多道直流电法勘探只能初步确定断层的位置,采用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相结合的探测方法是确定隐伏断层位置、判定断层活动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7.
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一条重要边界,在海原断裂带和六盘山断裂带接触区形成了特殊的马东山挤压阶区,本文对跨过该挤压阶区一条密集测点大地电磁剖面数据进行了处理和二维反演,获得的深部电性结构图像揭示在马东山挤压阶区深部电性结构表现为在高阻背景下镶嵌多个向西南倾斜的低阻条带电阻率结构样式,并在深度约25 km汇聚到中下地壳低阻层内,共同组成"正花状"结构;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西南侧到陇中盆地区间呈现高、低阻相互"楔合"的深部结构特征,而其东北侧的鄂尔多斯西缘带自地表到中下地壳为较完整的高阻块体.另外结合跨过海原断裂带中段和西秦岭造山带的大地电磁探测结果,对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分段性及其两侧的陇中盆地和鄂尔多斯地块的接触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大地电磁探测成果佐证了在海原断裂带中段为具有走滑特点的断裂,而其尾端与六盘山断裂带斜交区域的马东山地区发生了强烈的逆冲推覆与褶皱变形;活动构造研究发现沿海原断裂带所产生的左旋走滑位移被其尾端的马东山、六盘山以东西向的地壳缩短调节吸收,GPS观测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现今构造变形分布在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以西上百公里的范围内,陇中盆地一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和鄂尔多斯地块一线的深部电性结构图像也很好地解释了该区变形状态: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带及西南盘的陇中盆地的中下地壳非常破碎,在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推挤下容易发生变形,而北东盘鄂尔多斯地块地壳结构完整,很难发生构造变形.对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马东山阶区和龙门山构造带的深部电性结构及变形特征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该区有与2008年汶川地震相似的深部构造背景,应重视该区强震孕育环境的探测研究.  相似文献   
78.
赵玉喜  王珍岩 《海洋科学》2021,45(10):81-92
利用2015年4、5、6月在长江口外开展综合海洋调查获取的实测数据,分析春季口门外海域长江冲淡水(Changjiang diluted water,CDW)时空分布特征及扩散过程,并结合同期的多源环境观测数据,探讨各环境动力因素对春季长江冲淡水分布的影响,深化对冲淡水在口门外海域扩展及其动态变化的认识。观测结果显示,2015年春季长江冲淡水的扩散范围逐月增大,主体最远可到达123°E以东海域,其逐月变化主要受控于口外水文气象环境。长江径流量大小决定了冲淡水出口门后的分布范围以及表层水盐度,风向则控制冲淡水的扩展态势。在风场与径流的共同作用下,春季口门外海域长江冲淡水的扩散呈现三种模式:4月份的顺岸南下型(冬季型)、5月份的东北转向型(过渡型)和6月份的东南-东北双向分支型(夏季型)。春季台湾暖流深层水已到达长江口外海域,与表层冲淡水层相互作用较弱,但随着上升流的逐月增强,其与上层低盐冲淡水之间的跃层效应愈发显著,一方面抑制长江冲淡水的向下扩展,同时上升流的涌升也减薄了冲淡水的厚度。再悬浮泥沙向上扩散的厚度显示出春季潮混合过程难以影响至表层,但在大潮情况下,水位波动变化更为剧烈,使外海高盐海水向陆上溯更远,导致5月份12250E断面的水体盐度整体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79.
地质遗迹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如何保护好这笔财富资源,是各级政府和有关科研单位、专家学者长期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该文详细论述了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及监管机制,对如何增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提高保护的实际效果,增加综合效益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0.
为研究围填海工程对海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本文基于二维数值模型MIKE21,建立了东山湾附近海域的潮流模型。对比观测数据发现,大潮期间的最高、最低潮位模拟误差在6 cm以内,小潮期间的误差相对较大;流速和流向的模拟误差在9%左右,最大误差出现在转流时刻;总体来看,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吻合良好。在此模型基础上,研究了东山湾围填海前、后潮流动力、水体半交换时间和纳潮量等水动力要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围填海后大范围的涨落流态与围填海前保持一致,大体上仍然呈现S-N走向,涨潮流偏N向,落潮流偏S向,往复流特征较为明显;从局部流场来看,涨落潮流场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围填海区域南、北两侧的流矢变化较为明显,涨潮流矢由偏N向改为偏E向,而落潮流矢由偏S向改为偏W向,同时受到围填海区域岸线的遮蔽效应,围填海南、北两侧水域的流速也有一定减弱,而西侧的流速则有一定增强;围填海实施前的水体半交换时间为220.5 h,实施后时间为239.4 h;纳潮量变化为-2.5%左右。研究表明,围填海工程对东山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工程区域附近,其对泥沙冲淤、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