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35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5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社会—生态韧性视角下城乡治理的逻辑框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伴随着快速城镇化,生态环境剧烈变化与社会经济结构深刻转变使中国城乡发展问题愈发突出,城乡治理面临新挑战。社会—生态韧性理论与城乡治理实践存在紧密关联,但对两者关系的研究欠缺。论文以中国城乡发展问题为导向,厘清社会—生态韧性与城乡发展的关系,构建社会—生态韧性视角下城乡治理的逻辑框架。将社会—生态韧性的核心理念(耦合、自组织和学习)引入城乡规划、个体参与和政策制定,将促进城乡融合和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城乡治理中,需要将社会与生态问题统筹考虑,贯彻人地耦合的理念,形成多层级的城乡协同治理网络,促进适应性治理,培育不同尺度城乡治理主体的合作和创新,尤其要重视城乡社区的学习、适应能力构建。实践中需要充分利用空间规划工具,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城乡空间治理范畴,协调城乡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关系,增强城乡对不确定性的缓冲和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42.
地缘环境研究是当前国内政治地理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在概念、内涵、分析框架、空间分异、系统模拟等领域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对于地缘战略交汇区这一特殊地缘政治区域的地缘环境研究鲜有涉及。论文基于地缘战略的空间和权力属性,融合政治地理学的地缘环境、地缘位势,国际关系学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理论,兼顾主体间性的哲学思想,构建了地缘战略交汇区地缘环境的评价模型,并以乌克兰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① 整体上,乌克兰的地缘环境演变态势趋好,但波动剧烈,未来其地缘环境还会出现间歇式动荡;② 受历史文化渊源、军事物质权力、战略投入意愿、经济相互依赖、地理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俄罗斯在乌克兰一直保持较大的地缘位势优势;③ 德国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年际起伏较大,近年来主要受地缘经济因素的影响呈升高的趋势。法国和美国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一直低于俄罗斯和德国,未来法国地缘位势会小幅升高,美国将会降低。论文提出的地缘战略交汇区地缘环境评价模型,经历史验证,评估结果与乌克兰国内政局演变态势拟合度较高,模型可靠性好,可为其他地缘战略交汇区的地缘环境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3.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美地缘关系进入大博弈时代。经济权力竞争成为中美博弈的战略重点,然而其地域空间变化规律鲜有论及。为此,论文基于非对称依赖和均势理论,构建投资权力和贸易权力的脆弱性—敏感性模型,动态揭示中美两国经济权力的空间变化规律及其趋势。研究发现:① 中美两国经济权力空间由美国雄踞全球逐渐演变为两国东西半球平分秋色的格局。② 中美经济权力的空间均势区范围不断缩小,两国经济权力竞争重点区域由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向欧洲、南美洲转移。③ 中美经济权力空间变化具有多样性,呈现稳定的空间粘性、动态的空间摇摆性耦合特征,形成恒稳区、介稳区、平衡区和跳动区等类型。④ 中美对外投资和贸易权力的国际依赖性程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同配性和一定的空间异配性,都以经济双低依赖型为主,同时形成投资导向型、贸易导向性依赖等多样类型。⑤ 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形成边缘孤立型、能源禀赋型、经济发达型、战略通道型4种类型,其中战略通道型地区是两国政治权力博弈的焦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144.
随着共享经济蓬勃发展,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共享住宿业态也逐渐成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都市和乡村共享住宿市场分异背景下,已有研究集中探讨了乡村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但对都市地区共享住宿分布特征的探讨有所忽视。都市地区共享住宿与以观光、购物、文化体验等为特征的都市旅游活动关联密切。论文基于途家网的上海共享住宿房源相关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刻画了上海市共享住宿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了都市旅游背景下共享住宿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发现如下:① 上海市共享住宿分布呈现“大集聚、小分散”与“双核心”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的旅游商业区和位于郊区的迪士尼乐园2大旅游热点区域,形成了显著的“旅游商业区效应”与“迪士尼效应”;② 共享住宿空间分布与上海市都市旅游活动密切相关,其空间集聚的产生是主体游客的行为决策与客体房源的区位条件之间供需作用的结果。最后,根据共享住宿集聚区差异化的影响机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5.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深刻变革。“区域化、集团化、碎片化”逐渐取代经济全球化成为国际社会最为活跃的内容,以“地缘”为基础的经济板块日益涌现。本文结合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地缘经济系统的分析框架,从商品贸易网络的研究视角,对1996—2016年地缘经济系统的属性特征、功能等级的演进过程深入分析,得出如下结果。① 在属性特征演进层面,地缘经济系统具备小世界性,其变化趋势与世界经济局势的阶段性发展共轭;商品贸易网络度分布的无标度性逐渐消失,地缘经济关系呈均衡化,而权重度的无标度性显著,中间位序的国家数量增多使权重度分形结构趋于优化;商品贸易网络属于异配型网络,地缘经济系统遵循择优选择机制但趋向弱化。② 在功能等级演进层面,地缘经济系统具有较强的关系依赖性,第三国效应凸显;商品贸易网络的权重度中心性与特征向量中心性的关联度最高且空间同配,逐步形成以中美为核心的东西并立格局,介数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呈现空间均质化发展态势;功能类型在数量特征上呈“金字塔”型结构,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三个“核心-边缘”集聚的“圈层结构”,核心型地缘经济区之间的竞争性强化,中转型地缘经济区的联系网络呈复杂化,一般型地缘经济区的部分国家出现等级跃升,孤立型地缘经济区保持稳定。③ 自然地理空间分异、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不同功能区的交互耦合是地缘经济功能区空间演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6.
中国市域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优化与重构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当前国家战略决策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首先,利用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帕累托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和首位比重指数刻画了中国城市市域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化;其次,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政府干预3个方面系统地揭示了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相对于胡焕庸线以西地区,胡焕庸线以东的市域更偏向多中心;中国市域空间结构相对稳定,有微弱的向多中心发展的趋势;②市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主要受政府干预影响,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的作用相对较弱。具体而言,地表粗糙程度、城市行政等级和政府支出占比会推动区域空间结构朝单中心方向发展;而土地面积、县/县级市内国家级开发区个数、市域内政府间竞争以及人均公路里程则使得空间结构朝均衡的多中心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47.
中国城市舒适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凌  李丽梅  朱竑 《地理学报》2018,73(4):755-770
随着城市经济向新知识经济转型,舒适物被认为是影响高端人才移入和城市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在西方研究基础上,基于中国国情,探索性地构建了中国舒适物系统的综合指标体系,其中包括自然、文化、商业、交通、卫生和社会等6个一级指标以及34个二级指标。结合中国26个主要人口聚居城市的舒适物指标数据,对不同城市的舒适物综合指数水平进行测评;同时对测评结果的差异进行了解释分析。研究发现:① 城市舒适物综合水平呈现出比较大的差距,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明显高于中西部城市;进一步聚类分析表明,中国大城市的舒适物水平既存在差异,也存在舒适物发展上的共同特征;② 与西方城市人口普遍重视自然舒适物相反,商业舒适物和交通便利程度是影响中国城市舒适物总体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卫生服务设施、文化舒适物、商业舒适物与城市吸引力和宜居程度总体评价的相关性最高,这说明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仍以物质消费为主,而人才流动主要看重舒适物中的文化和消费设施发达程度、卫生医疗水平和交通便利程度,对自然舒适物和社会舒适物等“软”环境的重视不如西方国家;③ 中国城市舒适物结构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状态,表现为发展不均衡的结构类型。城市舒适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紧扣舒适物概念和内涵,具有操作性和延伸性,一方面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判断中国大城市舒适物水平的优劣与结构特征,另一方面评价结果可用于进一步分析其与城市经济、人才、企业等变量的关系,从而完善中国转型期城市发展和增长理论。  相似文献   
148.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传承与创新:青年学者的责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8年1月27-28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青年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青年论坛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传承与创新:青年学者的责任与行动”为主题。莅临会场的院士、前辈和主管部门领导纷纷表示鼓励、支持和关怀青年人才的更快更好的成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这次青年论坛主题为题,在新时代传承和创新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学者责无旁贷,追寻地理学家的精神,集中探讨青年学者的责任与行动,展示人文与经济地理青年学者的思考和风采。  相似文献   
149.
尹梁明  殷清眉  徐建华  叶超 《地理研究》2018,37(10):2087-2095
地理学思想史研究和教学对学科发展意义重大。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既有寻求一般性理论的传统,也有对地方特性的强调,二者间的紧张关系是地理学思想史的一个主调。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实证主义、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后结构、后人文、关系地理学等众多学派涌现,其核心争论正是追求一般性还是特殊性。聚焦该问题,以《地理学思想:批判性导论》一书为典型案例,通过梳理地理学思想流派更迭的简史,总结一般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并指出未来中国地理学思想研究和教育的核心在于批判性。只有通过批判性思考和实践,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科性质及其演变历程,才能更好地进行学术普及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50.
邻里交往是居民获得经济、情感支持的重要途径,对主观幸福感、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然而在城市转型、郊区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社区内稳定、密切的社会关系逐渐减少,居民社会交往的范围和构成不再局限于社区内部。因此,有必要对社区内、外的社会交往水平及其联系开展研究,探讨社区环境如何影响居民的社会交往模式。论文基于2017年上海市郊区居民日常活动与出行调查数据,利用个体的常联系人数量及其在社区内、外的分布,将居民的社会交往模式分为消极社交型、社区内交往型、社区外交往型、积极社交型4类,并探讨社区环境对于居民形成不同社会交往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上海市郊区居民社会交往的总体规模较大,但社区内邻里交往水平较低;社区中的室外活动设施、小型商业网点等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对社区美观程度的良好感知有效地提高了居民在社区内的邻里交往水平;居住在远郊区及门禁社区中的居民倾向于拥有更高的社区外交往水平。研究认为,应注重不同区位和人口结构的社区在规划和营造中的差异化策略,提高公共空间和设施的质量与使用率。研究结果可为以促进邻里交往、优化社会交往模式为导向的社区环境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