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马雪瑶  李钢  周俊俊  石金龙  胡敏  王娟  陈诺 《热带地理》2022,42(9):1462-1474
中国民间抱养行为由来已久,家庭送养的决策将完全改变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的轨迹。囿于送养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且相关研究匮乏,亟需系统性的剖析。文章基于公益平台寻亲数据,运用社会网络、空间分析、数理统计以及地理探测器的方法,探究1981—2010年家庭送养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进一步归纳送养决策的流程及原因机制。结果表明:1)送养主体为未满1周岁女童。2)送养人数在时间上呈现“先增后减”的倒“U”型分布,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中部以及川渝地区。3)家庭送养原因以经济贫困为主,违反生育政策的影响次之。当家庭面临狭小的生育空间时,重男轻女的思想会被强化。4)地理探测器结果揭示,人口因素是影响送养空间分异最主要的原因,自然灾害、计划生育和经济因素在不同时期产生较大影响。5)基于理性选择理论提出了多尺度下的家庭送养的影响机制,认为家庭在作理性送养决策时,往往遵循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制度理性以及社会理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22.
林喆  李钢  周俊俊  石金龙  徐锋  王莺莺 《热带地理》2022,42(9):1475-1487
基于Doe Network平台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了美国1996―2021年失踪人口的基本特征、时空格局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美国失踪多发生在青少年(13~18岁)与成年时期(19~59岁),且失踪人口数量随年龄增长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男性失踪人数多于女性,但失踪高发年龄略滞后于女性;各种族中黑人面临着最大的失踪风险。2)时间上,自1996年以来,失踪人口的年际变化数量先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2017年达到峰值后大幅下降;受气温和节假日影响,夏季6―8月和冬季12月为失踪高发期,2―4月为失踪的低谷期。3)空间上,失踪人口在州尺度上呈由沿海边境地区向内陆递减的特征,失踪高发区域随时间推移,自东、西沿海地区与南部美墨边境同时向美国内陆推进;县尺度上呈边缘集中成片,内部零星分散的特征。4)失踪人口数量变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受地区人口流动性、人均GDP、生育率以及易失踪人群基数影响,人口环境因子与经济、社会因子结合后对美国失踪人口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增强,达到80%以上。5)人口失踪可用“社会失范理论”解释,社会目标和手段的脱节导致社会失范,进而诱发越轨行为,导致人口失踪概率的上升。  相似文献   
23.
六盘水市土壤侵蚀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盘水市是我国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水土流失又较为严重的城市。近些年,六盘水市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为了定量分析六盘水市土壤侵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基于RUSLE模型,利用降雨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对贵州省六盘水市1990-2015年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侵蚀量进行定量模拟,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影响因素,并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① 六盘水市土壤侵蚀以微度和中度侵蚀为主。土壤侵蚀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北盘江流域与南盘江流域交界处以及喀斯特山地地区,煤矿开采使植被覆盖等抑制土壤侵蚀因子减少作用,使局部地区土壤侵蚀程度加剧。② 1990-2010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整体为下降趋势,2010-2015年为上升趋势。其中2000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最大,2010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最小。该变化由降雨可蚀性因子和植被覆盖度因子综合影响所致。③ 植被覆盖度因子和多年平均降雨量因子是影响区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未利用土地、植被覆盖度小于0.3、坡度在25°以上和降雨量在1543~1593 mm之间的地区为高风险侵蚀区域。④ 植被覆盖度与土壤侵蚀在空间上全部呈负相关性,降雨因子与土壤侵蚀在空间上存在负相关性和正相关性。⑤ 土壤侵蚀改善区域大多分布在生态工程区域内,生态工程建设能够改善土壤侵蚀情况,不同生态工程保护侧重点不同导致土壤侵蚀改善程度不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六盘水市土壤侵蚀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六盘水市更宜退耕还林。  相似文献   
24.
山西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刘敏  郝炜 《地理学报》2020,75(4):878-888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与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方法,使用旅游政务网、地理空间数据云、政府报告和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对2001—2017年间影响山西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包含社会政治因素(相关政策、常驻人口、交通状况)、经济产业因素(三产占比、旅游收入、生产总值)和自然环境因素(海拔高度、河流水系、平均气温)。结果表明:① 社会政治因素和经济产业因素变化较大,属于动态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变化较小,属于静态影响因素;② 相关政策、常住人口、交通状况、旅游收入、生产总值5个三级动态影响因素的影响能力值从2001—2017年间不断加强,而三产占比三级动态影响因素呈现波动下降,海拔高度、河流水系、平均气温3个三级静态影响因素的影响能力值变化较平稳;③ 从演化过程来看,2001—2017年间社会政治因素影响能力值逐年增加,是影响程度最高的二级影响因素,经济产业因素发展为影响程度第二的二级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发展为影响程度最小的二级影响因素。结果可为合理评价和指导区域旅游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旅游业发展,为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和旅游产业升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5.
张玉韩  张寿庭  赵玉 《地学前缘》2021,28(3):403-411
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缓解相对贫困问题成为未来扶贫开发的核心任务。我国相对贫困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由于自然本底脆弱、产业基础薄弱等原因,其资源优势并未得到有效转化。本研究在系统分析影响相对贫困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各项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矿产资源储量、资本投入、生态环境重要指数、交通优势度、缺水程度、工业化水平和地形起伏度在内的影响要素指标体系,并以乌蒙山片区为研究案例,采用地理探测器工具从空间角度解析各项要素对矿产资源开发的影响大小。研究结果表明:资源储量是乌蒙山片区矿产资源开发空间分异的最直接决定因素,基本控制了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的空间分布;其次为固定资产投资、生态环境重要指数和地形起伏度,影响系数均约为0.44,交通优势度影响系数略低于上述三项指标,缺水程度和工业化水平对乌蒙山片区矿产资源开发的影响较弱。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加强相对贫困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进一步挖掘矿产资源潜力,在专项资金安排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激励和引导采矿业投资,大力支持矿业绿色发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优势进一步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  相似文献   
26.
刘海龙  谢亚林  王虎  李曼 《地理科学》2021,41(2):243-251
选取1992—2017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简称核心期刊),运用Moore结构值测算其内部结构变化,利用重心模型计算重心位置,通过GIS可视化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评估影响模型的合理性,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分析其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2—2017年版核心期刊数量经历“下降?上升?逐步稳定”的发展过程,以“胡焕庸线”为界东西分异明显,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的空间特征;内部结构变化普遍存在且程度不一,西部地区变化明显高于东中部;核心期刊重心呈东部集聚态势,阶段性特征显著;核心期刊空间分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因素会因时而变、因区而变,科技因素是核心期刊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和教育影响力次之,社会和政策是影响其分布的一般因素。  相似文献   
27.
中国暴雨洪涝灾情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胡畔  陈波  史培军 《地理学报》2021,76(5):1148-1162
暴雨洪涝灾害给中国造成了巨大人口和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中国气象灾情普查数据的分析,结合小时降水数据、统计年鉴等资料,研究了1984—2007年间中国极端降水和暴雨洪涝灾情时空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理探测器研究了中国暴雨洪涝灾情时空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全国极端降雨指标没有一致的变化趋势。长江、珠江及东南沿海等流域暴雨洪涝频次显著增加,但因灾人口死亡率下降,表明设防能力的提升对人口损失的缓减影响明显;西北地区因灾死亡人数和人口受灾率、经济损失等均增加,表明设防能力薄弱;因暴雨洪涝受灾人口贡献率最高的因子是气象致灾因素,又因暴雨洪涝死亡人口贡献率最高的是地理等孕灾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承灾体因素,故暴雨洪涝直接经济损失贡献率最高的是地理等孕灾环境因素。该研究可为洪水灾情的影响因素定量化分析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8.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中国陆地热带北界探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热带北界一直是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研究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不同学者基于不同区划指标和方法等划定的中国热带北界界线差异较大。基于空间分异性的综合自然区划思想,依托最新的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地理探测器模型,以气候要素为主导指标,辅以土壤类型与作物熟制等,探讨中国陆地热带北界的界线。结果表明:① 依据地理探测器模型所确定的中国陆地热带北界,自西向东依次经过滇、桂、粤和闽的临沧、思茅、玉溪、个旧、百色、马山、贵港、梧州、肇庆、广州、惠州、河源、梅州、漳州、泉州和莆田等地附近,其与最冷月均温12 ℃等温线、赤红壤与红壤界线及双季稻或双季稻连作喜温旱作与单(双)季稻连作喜凉旱作的分界线等基本吻合;② 利用地理探测器确定的中国陆地热带北界新界线的各项指标决定力q值的均值为0.40,分异明显,满足层内同质性和层间异质性最大的区划原则,完全达到了热带与亚热带的区域空间异质性要求,其划分结果合理可信,表明地理探测器模型可为综合自然区划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9.
曹小曙  刘丹 《热带地理》2018,38(6):771-778
抓取网络旅游评论,运用文本分析技术判断每条评论的情感倾向,计算每个城市的旅游交通游客满意度。通过地理探测器及相关分析,探究城市旅游交通满意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我国大陆地区城市旅游交通的游客满意度,在区域尺度上差异不显著,省域及市域尺度则差异显著。2)市域旅游交通满意度的空间差异主要受交通发展水平的影响。3)城市旅游交通满意度与城市拥堵指数呈负相关,与城市道路密度呈正相关,与有无地铁、高铁和民航机场等因素无明显相关关系。因此,受城市交通拥堵的影响,往往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游客交通满意度不高。4)根据城市旅游交通满意度和交通发展水平,将全国城市分为4个类别:A类为双指标中水平均衡发展区,B类为双指标低水平均衡发展区,C类为旅游交通满意度优先发展区,D类为旅游交通满意度滞后发展区。  相似文献   
30.
李瀚祺  贾鹏  费腾 《地理学报》2019,74(8):1637-1649
慢性病是全球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在所有慢性病风险因素中,不健康饮食因素居于首位,也是影响最广泛的风险因素。尽管已有许多关于饮食行为的研究,但在饮食口味与慢性病关联方面尚缺乏定量研究。鉴于此,利用众源网络菜谱数据,提取菜系中多维口味信息,结合不同地区分类的餐饮类兴趣地点(POI)数据,定量分析不同地区人群口味偏好;使用地理探测器方法,从空间分异性角度建立7种口味与出血性卒中、胰腺癌、上呼吸道感染3种慢性病的关联,得到饮食口味对慢性病空间分布的解释能力度量值。结果表明:在7种口味中,过咸是出血性卒中的首要口味风险因子;一定程度的甜是胰腺癌的首要口味风险因子,且甜的程度与胰腺癌风险并非呈简单线性关系;过辛是上呼吸道感染的首要口味风险因子,三者在统计上均表现显著。本文首次提出了基于众源数据挖掘的潜在健康风险因素定量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病因的探索性分析,并有助于公共卫生部门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