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14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50篇
地质学   353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大地震的18.6年周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全球分为15个研究区,用1900~2009年MW≥7.0地震目录,统计分析了各区大地震与月球交点运动周期的关系,得出15个研究区中有10个区,大地震存在统计意义上的18.6 a周期:活跃段为12.4 a,平静段为6.2 a;环太平洋地震带北、南、西、东4大区的大地震,不仅有这样的周期,而且其地震活跃段的时间存在一定规律.用第6个18.6 a(1991~2009年)期间的大地震,检验据前5个18.6 a(1900~1990年)地震目录所得18.6 a 周期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发现有这种周期的地区多数的周期性是稳定的.大地震18.6 a周期的可能成因有: (1)18.6 a潮波通过调制日潮和半日潮调制大地震; (2)上地幔内流体的潮汐(地内潮)作用; (3)18.6 a潮波通过影响地球自转变化调制大地震.  相似文献   
22.
双地震带的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克亮  魏东平 《地球物理学报》2011,54(11):2838-2850
讨论了全球39个俯冲带内的双地震带层间距、应力类型与俯冲参数的相互关系,这些俯冲参数包括动力学参数(板块年龄、热参数、板片拉力)、运动学参数(俯冲板块速度、上覆板块运动速度、海沟迁移速度、弧后形变特征)、几何形态参数(浅俯冲角、深俯冲角、俯冲深度、长度)及上覆板块性质等.结果表明:(1)I型双地震带易形成于年龄较古老(...  相似文献   
23.
薛艳  刘杰  李纲 《地震学报》2011,33(3):292-303
通过对智利地震前全球不同时空范围地震活动特征分析,发现:①智利地震前出现了两类地震空区:第一类空区为1900年以来形成的360 km长的Mw≥8.0地震空段,第二类空区为震前5年形成的780 km长的M≥5.5地震空段;②1986-2010年,智利中南部仅发生1次Mw7.1地震,表现为显著的Mw≥7.0地震平静异常;③...  相似文献   
24.
2010年1月12日海地MW7.0地震打破了Enriquillo断层近240余年的地震平静期, 可能意味着加勒比地区新的活跃周期的到来。 本文通过收集该地区地质构造演化、 地球物理场、 发震构造、 震源物理、 运动学特征及应力场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分析由于海地地震的发生所带来的区域地震危险性等相关认识的改变。 通过对多学科资料的梳理, 分析利用多学科研究成果开展加勒比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基本思路, 以期为未来的中国大陆区域动力学模型构建、 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25.
花坤头营子侵入岩是花坤头营子旋卷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分出4个侵入体,分别为早石炭世辉绿岩、早三叠世闪长岩、中侏罗世二长花岗岩、早白垩世花岗斑岩,最晚还有一期流纹斑岩脉侵入.岩浆来源除早石炭世辉绿岩来自上地幔,余下几个序次来源于下地壳,并熔融了部分陆壳物质.以被动就位机制为特征.  相似文献   
26.
We use annual GPS observations on the Reykjanes Peninsula (RP) from 2000 to 2006 to generate maps of surface velocities and strain rates across the active plate boundary. We find that the surface deformation on the RP is consistent with oblique plate boundary motion on a regional scale, although considerable temporal and spatial strain rate variations are observed within the plate boundary zone. A small, but consistent increase in eastward velocity is observed at several stations o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peninsula, compared to the 1993–1998 time period. The 2000–2006 velocities can be modelled by approximating the plate boundary as a series of vertical dislocations with left-lateral motion and opening. For the RP plate boundary we estimate left-lateral motion  18+4−3 mm yr−1  and opening of  7+3−2 mm yr−1  below a locking depth of  7+1−2 km  . The resulting deep motion of  20+4−3 mm yr−1  in the direction of  N(100+8−6)°E  agrees well with the predicted relative North America–Eurasia rate. We calculate the areal and shear strain rates using velocities from two periods: 1993–1998 and 2000–2006. The deep motion along the plate boundary results in left-lateral shear strain rates, which are perturbed by shallow deformation due to the 1994–1998 inflation and elevated seismicity in the Hengill–Hrómundartindur volcanic system, geothermal fluid extraction at the Svartsengi power plant, and possibly earthquake activity o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peninsula.  相似文献   
27.
28.
日本9.0级大地震前长波辐射异常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颖  张艳梅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8):2620-2624
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日本Mw9.0地震前长波辐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8月在大范围的西太平洋海域,出现一个自北向南逐渐增强的季节性高温条带,该条带从日本海沟中北段开始,一直向南延伸到伊豆—小笠原海沟.同时日本海沟的地壳垂直运动自2010年8月份开始出现季节性运动消失的异常现象.这两种现象同时出现是否表明地球物理场在大地震发生前可能出现异常?地震发生前半年时间出现的热异常条带是否与此次地震有关?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9.
低纬度环球带和环太平洋带大地震的幕式活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统计分析低纬度环球带(E带)和环太平洋带(P带)在1900~2008年间MW≥7.5地震的时空分布,进一步证实两者本身和两者之间都存在15~18年的幕式交替活动. 将这两大地震带分别划分为5个地震区,发现这些分区地震幕式活动互不相同, 但E带各区奇数幕与偶数幕年均地震数之比OER均大于1.58, 而P带各区的OER均小于0.93, 显示出前者以奇数幕活跃为特征, 后者以偶数幕活跃为特征. 对这些地震区的组合分析进一步证明,从幕式活动的共性看, 中太平洋地区宜纳入E带. 本文推论:低纬度环球带是另一条全球尺度地震带;大地震幕式活动的成因应归因于板块运动有几十年时间尺度的非平稳幕式运动;未来5~8年, E带的大地震还会比P带多.  相似文献   
30.
Based on their Euler poles,we calculated the relative velocities between every two plates in the typical global plate motion models,respectively,and estimated the area change along these boundaries. In our calculations,plates on both sides accommodated area changes depending on the boundary types: extensional, convergent or transform, so we can estimate area change of each plate and then globally. Our preliminary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ea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increased while that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decreased over the past 1 million years,and global area has increased by 26,000km2 to 36,000km2,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160m~250m increment on the Earth's radius if all these area increments are attributed to Earth's expansion. Taking the NUVEL-1 model as an example,of the 14 plates in this model,11 are decreasing,but the global area has increased because of the larger increment amount from Africa,North America and Antarctica. Finally,we also discussed factors affecting the global area change such as subduction zone retreating and back-arc sprea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