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31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21.
本文于1998的8-10月间选取山东省高青县赵店乡大芦湖养殖公司院内一口盐碱池塘的池水为实验用水,选用CaCl2、NaHCO3和盐酸作试剂,进行了这三种试剂的降pH值实验。实验结果表明:NaHCO3有降pH效果须高浓度使用,但会使水体缓冲能力下降,不宜作为降pH的试剂。盐酸能迅速降低pH,但持续时间较短,适合急救时使用。219kg.ha^-1(14.6kg/亩)的用量可降低pH1.5个单位。能长期  相似文献   
22.
首次报道日本花鲈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的PCR扩增及其序列测定。得到410bp的碱基序列,其A、T、G、C含量分别为99bp(24.15%)、113bp(27.56%)、72bp(17.56%)、126bp(30.73%),与其他鱼类相同基因片段碱基序列含量相似。  相似文献   
23.
氯化物水型盐碱池塘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 1997年 4月至 1998年 9月对山东省高青赵店渔场 ( 37°17′N,117°55′E)的盐碱池塘叶绿素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盐碱池塘叶绿素总量平均为 115.12μg· L-1,叶绿素 a平均含量为 73.90μg· L-1,占叶绿素总量的 61.76% ,叶绿素 b和叶绿素 c分别占总量的 12 .97%和2 5.2 7% .叶绿素 a含量的季节变动较大 ,有明显盛夏和初秋高峰期 .无鱼对照池的叶绿素 a比养鱼池塘低得多 .叶绿素 a的昼夜变化与垂直分布变化较大 ,但不遵循同一模式 .盐碱池塘叶绿素 a含量与浮游植物生物量、水温、总氮、总磷和硅酸盐显著正相关 ,与透明度显著负相关 ,而与盐度、碱度、p H、硬度、电导率均无规律性联系  相似文献   
24.
花鲈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了解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本研究测量了105条2龄花鲈的眼间距(X_1)、体宽(X_2)、吻长(X_3)、头长(X_4)、躯干长(X_5)、尾柄长(X_6)、头高(X_7)、体高(X_8)、尾柄高(X_9)、体长(X_(10))、全长(X_(11))和体质量(Y)这12个形态学指标。通过模型拟合筛选,获得能够反映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关系的最佳模型;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计算了主要形态性状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确定了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建立了最优回归方程,定量分析花鲈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体宽、体高、体长、全长与体质量的最优模型决定系数R~20.85,方程分别为:y=0.045x~(2.459)、y=-1 059.959+20.392x、y=4.8×10~(-5)x~(2.785)、y=8.42×10~(-5)x~(2.616),初步得出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体质量变异系数最大(19.770%),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中,剔除与全长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头高、体高、体长及回归方程中不显著的眼间距、吻长、躯干长和尾柄长,保留了体宽、头长、全长和尾柄高4个形态性状,其中体宽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P2=0.547)。所选4个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指数R~2=0.954,说明这些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参数。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906.939+16.033 X_2+2.199 X_4+0.773 X_(11)+6.127 X_9。研究结果表明,在花鲈的选育过程中,其体宽、头长、全长和尾柄高可作为重要的测量指标,为花鲈选种提供依据,保证选育效果。  相似文献   
25.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组织染色法对同一批次松江鲈鱼性腺发育周期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松江鲈鱼性腺发育按其组织学特征均可分为5个时期,4月出膜的同一批次仔鱼,在同年7月精巢处于Ⅰ期,8月发育到Ⅱ期,9月达到Ⅲ期,10~11月持续处于Ⅳ期,12月和次年的1月,进入Ⅴ期;卵巢在7~9月处在Ⅱ期,10月的卵巢发育到Ⅲ期,11月,卵巢发育到Ⅳ期,12月和次年1月,卵巢持续处于Ⅴ期。松江鲈鱼为一年性成熟。  相似文献   
26.
为探究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Onchorynchus mykiss)在血液生理学方面是否存在一定差异,本文以虹鳟为实验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对虹鳟进行倍性鉴定,对三倍体和二倍体虹鳟的红细胞胞体和红细胞核大小进行测量,测定部分血液学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显示,三倍体虹鳟红细胞及核的长轴、短轴、面积、体积均极显著大于二倍体(P0.01);三倍体虹鳟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RBC)、红细胞压积(HCT)极显著低于二倍体(P0.01),而白细胞数目(WBC)显著高于二倍体(P0.05);三倍体虹鳟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葡萄糖(GLU)浓度显著低于二倍体(P0.05),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含量与二倍体差异不显著(P0.05);三倍体和二倍体虹鳟血清渗透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倍性的虹鳟中,其红细胞大小及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受倍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7.
在鱼类人工育苗阶段,同类残食行为普遍存在,这是制约育苗阶段苗种存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为研究对象,选取2.0~6.2 cm的幼鱼,研究了规格差异与投喂状态对花鲈幼鱼残食的影响。研究表明:幼鱼自然死亡率随规格增加不断降低;投喂状态会显著影响幼鱼残食行为,饥饿状态下残食行为明显增多;不同规格混养条件下,投喂组规格比例为0.65∶1.00的个体残食率最低,为5%;随着幼鱼规格的增加,饥饿对消化酶活性产生的影响逐渐减弱。研究结果表明,饵料不足和规格差异是导致花鲈幼鱼残食发生的两个重要因素,后者对残食行为的影响更为关键。在生产中,当个体规格差异达到0.65∶1.00时需及时进行分池,以减少残食行为,提高苗种成活率。  相似文献   
28.
为了解花鲈在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特性和重要功能器官的异速生长规律,本研究测定了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各日龄仔、稚鱼(0~33日龄)的全长,将身体各功能器官的生长变化与全长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确定了其体长、体高、尾鳍长、吻长、眼径和头长的异速生长模式,得出各部位生长拐点出现的时间,根据花鲈在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特性和重要功能器官的异速生长规律,结合仔、稚鱼的生活习性,探讨了其早期生长发育模式和生态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器官的生长拐点不相同,重要功能器官优先发育,生产中可通过对拐点的把握,在对应阶段满足花鲈的营养需求,提高其苗种成活率。  相似文献   
29.
投喂频率对花鲈幼鱼胃排空、生长性能和体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胃排空特征和投喂频率对花鲈幼鱼摄食、生长和体组分的影响。本文采用了胃排空实验和养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养殖实验设5个不同的日投喂频率组,分别为:F1组(1次/2d)、F2组(1次/d)、F3组(2次/d)、F4组(3次/d)和F5组(4次/d)。胃排空实验:测定各时间点花鲈幼鱼胃含物的湿重,然后用数学模型拟合所得实验数据。研究表明,对于体长(5.44±0.32)cm左右的花鲈幼鱼,最适合描述其胃排空特征的数学模型为平方根模型,由平方根模型计算得出,花鲈幼鱼饱食后约17h达到完全胃排空,80%胃排空时间为9.38h,即9.38h后食欲恢复。投喂频率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影响显著,F3、F4、F5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F1和F2组(P0.05);F3组的饲料转化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F1组花鲈幼鱼水分和灰分含量显著高于F3、F4、F5组(P0.05);F4组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F1、F2和F3组(P0.05)。肝体指数和内脏指数随投喂频率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均在F5组达到最大,略大于F4组,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结合胃排空和养殖实验得出,花鲈幼鱼的最佳投喂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30.
采用陆基围隔实验法,开展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thalmichth ys molitrix)和凡纳滨对虾(Lito penaeus vannamei)三元混养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实验于2009年5~10月进行,每月定期采样,分别测定了各混养系统水质和底质的变化、养殖生物的成活率和养殖产量,分析了各混养系统的饲料转化效率、氮磷利用率及产出投入比.实验结果初步表明,草鱼放养密度为0.77尾/m2时,既可以保证出池规格(>1 100 g/尾)又不影响收获产量(>8 400 kg/hm2),同时饲料转化效率(>52%)及氮磷利用率(N>30%,P>14%)也较高;鲢鱼放养密度为0.23尾/m2或0.45尾/m2,可以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对虾放养密度越大(48.9尾/m2),底质被污染程度越小.在本实验条件下,最佳的混养模式:草鱼与鲢鱼混养比例为草鱼0.77尾/m2鲢鱼0.45尾/m2;草鱼、鲢鱼和对虾混养比例为草鱼0.77尾/m2鲢鱼0.23尾/m2凡纳滨对虾16.3尾/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