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121篇
海洋学   6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2 毫秒
231.
试论锈水净化、锈水河治理和锈水田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家仁 《贵州地质》2000,17(3):203-208
本文论述了锈水的成因及危害,探讨了锈水的净化和锈水河,锈水田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232.
几种海藻富集N,P净化水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几种在富营养化养殖废水中生长的大型海藻优势种:日本多管藻(Polysiphonia japonica)、孔石莼(Ulva pertusa)、簇生刚毛藻(Cladophora fasciculatus)和褶曲刚毛藻(Cladophora flexusa),植于富营养化的地下海水中,研究其对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的净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褶曲刚毛藻对水体中的N,P有很强的吸收和转化能力,从而可快速净化富营养水体中的N,P。地下海水植入褶曲刚毛藻9h后,NO2^--N,NH4^ -N,NO3^-N和PO4^3--P的质量浓度分别降为0.0045,0.0545,0.0048,0.0116mg/L,降除率达到93%,90%,92%,75%。  相似文献   
233.
净化地浸残余溶液的微生物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硫酸法地浸采铀后的残余溶液使地下水受到污染,而现有通用的物理、化学净化方法不仅成本高,效果也不够理想。用还原硫酸盐的特种细菌却可以不仅使Fe、Cu、Pb、Zn等重金属变为难溶的硫化物,使U、V、Se、Mo等变价元素还原并从水中析出;同时还可以使Al、Cr、Be、Mn等水解元素沉淀,从而使水净化。半工业及工业试验证明,这种生物净化技术不仅简单可行,效果良好,且投资很少。  相似文献   
234.
长江流域水汽收支的时空变化与环流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和5种土著草皮构建草皮缓冲带,模拟上海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和降雨特征,进行缓冲带污染物净化效果和草皮生物量监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草皮缓冲带对径流污染物质的净化效果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百慕大实验带SS平均截留率最高,达到74%;白花三叶草TN、TP去除率最高,分别为28%和25%;黑麦草受高温的影响,污染物净化效果最差.5种草皮中.百慕大和白花三叶草生物量最大,栽种当年9月份,两者地上部分的生物量鲜重分别为6.14kg/m^2和6.49kg/m^2:百慕大生长速度最快,9月份生物量几乎达到5月份的6倍;草皮生物量的增加明显提高了缓冲带对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生物量与径流SS去除率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35.
浅水湖泊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总被引:55,自引:19,他引:36  
随着我国湖泊生态环境越来越严峻,湖泊生态恢复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实际上,湖泊生态恢复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通过一定程度地减缓或改善环境压力,结合某种或多种水生生物的种养措施,逐步使得生态系统向良性的或者是被改变前的状态发展,目前.湖泊生态恢复不是被单纯地理解为种草、养鱼等,就是被解释为生物群落的人为搭配或镶嵌.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湖泊治理中有关生态修复的实践长期以来鲜有成功的实例.最后、以太湖为例,给出了湖泊局部水体生态修复达致净化水质的技术思路——通过改善环境来恢复水生植物,通过水生植物恢复来引导乍态系统向草型湖泊转变,通过水生系统恢复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这种思路能否成功用于指导湖泊水生植物与生态系统恢复、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236.
梅梁湖和五里湖水-沉积物界面的物质交换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从人工湿地水生植物根系实际生长深度、微生物及酶的空间分布以及不同深度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比较出发,研究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净化空间,以种植香蒲Typhaangustifolia和灯心草Juncuseffusus的人工湿地为例,水生植物根系主要分布在湿地基质上层25cm区域;微生物的数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且35cm层的数量远远的低于上层;5-10cm层的磷酸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性亦大于20cm层;60cm深的人工湿地与20cm深的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基本一致。可以推断,人工湿地在净化污水的过程中,其上层存在一个较佳的净化空间。  相似文献   
237.
垂直流人工湿地对尾水的净化效果及最佳水力负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污水厂尾水为处理对象,研究垂直流人工湿地在4种水力负荷(125、250、375和500 mm/d)条件下的周年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秋季时系统的总氮去除率最高,冬季则显著降低;温度为10℃、溶解氧浓度为1.1 mg/L是反硝化强度显著降低的关键拐点;总磷在冬季较其他季节净化效果高;125 mm/d水力负荷下CODCr去除率显著高于其他水力负荷,冬季CODCr去除率显著降低,而其他水力负荷及季节下的去除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当湿地以高去除率为目标时,最佳水力负荷为125 mm/d;当湿地以地表水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为目标时,最佳水力负荷为375 mm/d;当湿地以污染物去除量为目标时,最佳水力负荷为500 mm/d.综合推荐375 mm/d为最佳水力负荷.  相似文献   
238.
种植水生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受损水体的最主要的生态修复方法之一. 研究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组合对水体理化因子的影响及营养物质的去除效率可为受损水生生态系统修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研究以我国水体修复中常用的3种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为研究对象,采用1种生长型种植和2种生长型及3种生长型混种模式,研究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组合及其不同生长阶段对实验系统水质指标及氮、磷等营养物质去除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所有植物组合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系统中总氮、总磷和氨氮去除率; 在实验前中期总氮、总磷和氨氮去除率最高. 从本实验受试物种组合来看,1种和2种生长型组合比3种生长型组合具有更高的生物量累积量和总氮去除率.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实验系统中的pH、DO浓度与植物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总氮、总磷、氨氮浓度均与植物总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 建议在受损浅水水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根据生态修复不同阶段考虑不同生活型、生长型和功能群的水生植物组合; 在生态修复过程中需加强管理,如水生植物收割等,才能达到最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239.
冬季富营养化湖泊中水生植物的恢复及净化作用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0  
秋末冬初大多数水生植物处于衰亡期,在透明度较低的富营养化湖泊中引种和恢复水生植物往往十分困难,借助物理生态工程技术,秋末冬初在重富营养化湖泊中新建的1000m^2围隔内,引种漂移植物和沉水植物;利用群落间的相互作用及人工干预,若干种水生高等植物不仅能够引种存活,而且能够快速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善水质,引种水生高等植物3周后,有水生高等植物的围区内水体透明度提高一倍,并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6周后,有植物围区内水体TN浓度比对照围区及开敞水域分别降低43.7%和59.4%,TP分别降低50.3%和57.0%;6个月后,TN分别降低61.6%和79.7%有植物围区较开敞水体降低72.9%。  相似文献   
240.
滇池东北岸生态修复区的环境效应——Ⅱ.污染净化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滇池东北沿岸带生态修复区去除水体中污染物和营养盐的能力.对修复区在重富营养水体迎风岸、无陆源污染情况下通过收获水生植物和促进悬浮物沉降方式去除的湖泊内源污染物质进行了定量的监测分析.结果显示,修复区对外来的悬浮物质具有强大的凝集、固定作用,植被区内每平方米湖面平均年沉积量达118.9 kg(干重),其中的氮、磷、有机碳含量分别达120 g/(m2·a)、70 g/(m2·a)、1080 g/(m2·a):修复区内的底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表层沉积物中氮和有机碳含量比原初提高了4倍以上;修复区内水生植被具有极高的生产能力,仅2002年修复区就收割打捞水生植物113t(干重),由此去除氮、磷分别为30.0 g/(m2·a)和4.8 g/(m2·a).因此,沿岸带生态修复完全可以作为湖泊内源污染净化的一项工程措施在滇池东北沿岸或类似重污染水体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