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91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张东凌  卢姁  张铭 《大气科学》2017,41(5):975-987
本文对印度洋冬季风异常海气环流耦合主要模态做了分析和讨论,得到以下结果:第一模态海面和低空大气环流的异常主要发生在东印度洋海域上空,而上层大洋环流的异常则主要反映了印度洋冬季风环流的异常,并主要体现在西向赤道暖流和东向赤道逆流上。第二模态的大气环流相应异常主要发生在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赤道印度洋上空,而上层大洋环流异常除与第一模态类似外,还包括索马里暖流的明显异常。第一、二模态分别是印度洋冬季风的偏东、偏西模态,也是其主、次模态;均有约4年的年际变化,还分别有约18、22年的年代际变化;该主、次模态分别在1976年及1976、1986年有突变发生;这样印度洋冬季风有约4年的年际变化,并在1976年出现明显突变。该主、次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周期也是冬季北太平洋海气联合复EOF分解第二、第一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周期,这反映两大洋之间有密切联系,这是因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是南亚、东亚冬季风的共同源头,对两大洋的大气环流异常都有明显影响。南亚冬季风偏强时印度洋的Hadley环流和赤道辐合带上的对流均偏强,反之亦然;且该冬季风的主、次模态都如此;这也反映了南亚冬季风大气环流异常与冬季热带大气环流异常之间的耦合关系。当该主、次模态发生正、负异常变化时,近表层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分别呈现横贯大洋的南北向跷跷板变化以及大洋东、西向的跷跷板变化;但前者是主要的。印度洋冬季风对印度洋偶极子起着抑制作用,这是该偶极子在冬季最弱的原因。在热带印度洋,大气低空垂直运动下沉、上升区域都分别大致位于该大洋近表层的下沉、上升运动区域之上,这构成了海气相互作用的负反馈机制,并有助于南亚冬季风、Hadley环流、赤道辐合带以及印度洋中冬季风环流的维持和稳定。  相似文献   
32.
上海地磁加卸载响应比资料分析与地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龚耀 《华南地震》2013,(4):31-38
采用GM4型磁通门磁力仪与佘山台57型地磁记录得到的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值以刁进行地震中短期预测分析,通过对两种设备在共同观测时期得到的只2)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不同设备得到的旧值能满足以往的异常判定标准,GM4磁通门磁力仪得到的P(Z)值映震能力较好.可与余山台57型地磁记录仪匹配使用。  相似文献   
33.
<正>The thermo-electric coefficients of twenty-six magnetite samples,formed either by magmatism or metamorphism,were tested by the thermo-electric instrument BHET—06.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efficient is of a constant value of about -0.05 mV/℃.It is emphasized that because every magnetite grain was tested randomly,the coefficient is independent of the crystallographic direction.This fact means the thermal voltage generated from a single magnetite crystal can be accumulated,and as a result a new thermo-electric field can arise when a gradient thermal field exists and is active within the earth's crust.Because magnetite is widespread in the earth's crust(generally appearing more in the middle-lower crust),there is more-than-random probability that the additional thermo-electric field can be generated when certain thermal conditions are fulfilled.We,therefore,used the thermo-electric effect of magnetite to study the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the presence of abnormal geo-electric fields during earthquake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 because gradient thermal fields always exist before earthquakes.The possible presence of additional thermo-electric fields was calculated under theoretical seismological conditions,using the following calcu-lation formula:E= - 0.159(σ×△T×φ×ρ_2×[(h~2-2x~2)cosα+ 3hxsinα]/ρ_1(h~2 +x~2)~(5/2)).In the above formula,σis thermo-electric coefficient of magnetite,△T is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cting on it,φis a sectional area on a block of magnetite vertic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thermal current.ρ_1 andρ_2 are the respective resistivities of magnetite and the crust,and h,α,and x,respectively,h is the depth of embedded magnetite block,αmeans the angle created by the horizontal line and ligature of the two poles of magnetite block,and x is the distance from observation point to projective center point of the magnetite block on earth surface.According to simulations calculated with this formula,additional thermo-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may reach as high as n to n×10~2 mV/km.This field is strong enough to cause obvious anomalies in the background geo-electric field,and can be easy probed by earthquake monitoring equipment. Therefore,we hypothesize that geo-electric abnormalities which occur during earthquakes may be caused by the thermo-electric effect of magnetite.  相似文献   
34.
地气测量在粤北某铀矿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粤北某花岗岩铀矿勘查区开展了地气测量探测隐伏铀矿的试验研究.通过对勘查区4号和19号勘探线的快速地气取样,获取了U、Cu、Pb、Zn、Mn、Sr和稀土等38种元素信息.利用聚类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及稀土配分、Eu异常判断等方法对矿体的地气异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U、Mn、Sr、Zn等地气异常在矿体上方或矿体边缘位置有不同程度的显示;U异常与Mn、Sr、Eu、Cu、Pb、Zn、Ho有较好的相关性;矿体上方地气异常区具有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和负Eu异常.这些特征可以作为判定隐伏铀矿矿致地气异常的依据.  相似文献   
35.
以岩石电性特征差异为基础的电测井,在金属矿产、地下水资源勘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视电阻率测井装置中,地井系统是较为常用装置形式。通过安徽省胡家碾地区地质背景和钻孔地层以及对井中电法测量资料的分析对比,探讨了井中地电异常产生的原因及与寻找地下水的关系,认为井中负视电阻率异常与井中正自然电位异常相对应时,通常是寻找地下水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36.
依据江苏省盐城市纺织厂井Ca2+和Cl-月均值浓度,利用从属函数和自适应阈值法对该井进行了地球化学异常信息提取与分析;结合波速比和地磁谐波振幅比数据,利用膨胀扩容模式开展了映震机理讨论。结果表明,2008~2016年Ca2+浓度出现6次从属函数异常和5次自适应阈值异常,Cl-浓度出现4次从属函数异常和5次自适应阈值异常,较好地对应了台站200km范围内ML≥4.0的地震。此外,根据波速比、地磁谐波振幅比和该井地下水地球化学成因等分析结果,判断Ca2+、Cl-浓度在震前的快速上升与深部流体上涌有关。  相似文献   
37.
从总体论述了胶新线沉降监测中水准测量的实施方法。首先论述了胶新铁路的概况,以及本次测量的目的以及内容,然后论述了测量的原理和测试方法。重点论述了数据的处理理论与方法,其中包括异常数据的探测及粗差的处理,涉及最小二乘法;稳健估计;最后重点介绍了傅里叶分析在本次测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8.
本文介绍了一种地震短期综合预测思路,即以虚报率较低的短期异常作为“引信”,在出现1个或数个“引信”异常后,再依据其它异常综合判定发震地点和震级,其优点是据此做出的综合预测意见的成功率较高。本文以2012年江苏高邮-宝应4.9级地震和2016年江苏射阳4.4级地震的震前实时跟踪过程为例,详细介绍了该思路的应用,该综合预测思路对指导今后震情跟踪工作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9.
李琳  潘静  李崇银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6):1825-1834
极涡崩溃是平流层大气环流一个重要的变化过程,本文利用31年的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半球平流层极涡崩溃早晚年的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半球平流层极涡崩溃偏早年极涡崩溃前后平流层环流场异常表现为整层一致的变化,即都为正温度异常、正位势高度异常和负纬向风异常;而南半球平流层极涡崩溃偏晚年极涡崩溃前后平流层环流场异常的整层一致性的变化不典型,而在符号上与极涡崩溃偏早年的异常相反.与北半球平流层极涡崩溃前后环流异常相反明显不同,南半球平流层极涡崩溃偏早或偏晚年在极涡崩溃前后的环流异常保持相同的性质.进一步分析表明行星波活动在南极极涡的崩溃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极涡崩溃早年上传行星波比极涡崩溃晚年强,并且持续时间长.通过波流相互作用,行星波的异常使得极涡崩溃早年和晚年10月的平流层高纬地区分别为位势高度正异常和负异常,环流异常持续保持可能最终影响了南半球平流层极涡的崩溃时间.分析显示南半球极涡崩溃偏晚与La Niña事件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在极涡崩溃偏早年与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并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0.
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数据描述的异常值检测方法,该方法在检测异常值方面具有快速形象、通用性强、可有效处理小样本数据等优点。实验结果证明当在训练样本中加入异常值时,训练得到的模型具有很高的正常数据识别率和异常数据识别率,因此,该方法用于异常值的检测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