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74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105篇
海洋学   43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87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止血组方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寒凝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探讨本病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将71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寒凝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采用止血组方治疗,对照组36例口服妈富隆治疗。结果:首次服药后止血天数治疗组为(9.14±2.07)d,对照组为(5.78±2.09)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痊愈率治疗组为80.0%,对照组为52.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6个月后,2组月经周期、经期天数、经期延长率、子宫内膜厚度及血红蛋白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止血组方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寒凝血瘀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2.
气候变化下中国南北过渡带的动态变化及地域范围探测是识别农业生产敏感区、研究农业适应行为的基础。前人基于“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法,采用不同的划界指标对中国南北过渡带的范围进行了探索,但对气候变化下南北过渡带范围的地理表达及其地域范围的定量探测较少涉及。采用1951—2018年2400多个国家气象站点气温和降水的逐日观测数据,以800 mm等降水量线、1月0℃均温、日均温≥10℃积温、日均温≥10℃日数和干燥度指数0.5为划界指标,运用ArcGIS栅格计算和均值-标准差对中国南北过渡带进行地理表达。结果表明,中国的南北分界是一条宽窄不一的过渡带,各划界指标的等值线在气候变化下变动明显,各气象要素的大致变动范围西南段较东北段更为稳定,日均温≥10℃积温和干燥度指数的变化幅度大于800 mm等降水量线和1月0℃均温。确定的中国南北过渡带的极端最北界自西向东依次穿过礼县、耀县、韩城、安泽、涉县、静海县;极端最南界自西向东依次穿过北川、宁强、西乡、房县、淅川、罗山、商城、定远、临安县。该范围内提取的637个县域中,位于南北过渡带气候变化稳定区的县域256个,位于气候变化敏感区的县域187个。研究可为中国南北过渡带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3.
天津港秋冬季低能见度数值释用预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近5年(2009—2013年)天津港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大气能见度的分级特征。采用7年秋、冬季NCEP(2006—2012年)和地面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给出了对港口低能见度天气有高影响的高、低空物理量因子;排除沙尘和降水天气,针对不同区间的能见度样本,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分类训练了3个统计模型;并与WRF天气模式产品对接,采用分步筛选法,研发了天津港秋、冬季72 h时效的逐时能见度BP释用预报产品。经过3年业务运行,检验结果表明:对逐时能见度而言,BP释用预报对10 km以下低能见度比WRF模式的预报技巧显著提高,达到10.5%~35.4%;其中对0.5 km大雾的预报技巧总体相当,但当WRF预报有降水时,WRF模式预报结果略优;对0.5~1 km的大雾预报,WRF模式的预报技巧1%,BP释用预报提高到了14%~21%。日最低能见度的检验表明:对小于1 km的大雾过程,BP释用预报的TS评分平均达到75%,比WRF预报技巧提高了24%;对1~10 km的低能见度过程,比WRF的预报技巧平均提高了60%。  相似文献   
34.
Habitat quality assessmen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tecting biodiversit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hanging habitat quality of Lashihai watershed based on SPOT satellite images. We extracted the land use data for Lashihai watershed in Yunnan province for the years 2000 and 2015, and then used an InVEST model to evaluate habitat degradation, habitat quality and habitat scarcity in the study area from 2000 to 2015. Spatial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changes to spatial dynamic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umber of areas with habitat degradation was generally small, and that both the number of areas with habitat degradation and the degree of degradation had fallen noticeably during the fifteen-year study period. In general, the quality of habitats was maintained or improved, while the quality of habitats decreased in only a few areas. The scarcity of habitats for cultivated land had increased, the tension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use was relatively prominent. The reason habitat quality in Lashihai watershed has improved can be attributed to three factors: 1) The policy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s since 2000 has been well implemented and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Loss of forests from logging and deforestation has basically been eliminated, and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restor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2) High background value of quality habitat suitability benefits from the research area’s high vegetation coverage. 3)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tourism economy has transformed the area’s ecological advantages into an economic bonus, greatly increasing the income level and living standards of resid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ecological resource bonus has increased the enthusiasm of residents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as helped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of local eco-systems, both reducing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nd improving habitat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increasing conflicts between land and people should be addressed. Support is needed to promot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conomy while continuously reducing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nd further increasing residents’ income. There must be less reliance on industry and less pressure on both land and people, all the while ensuring that the local economy and ecology can more forward together in a sustainable way.  相似文献   
35.
随着我国智能网格预报业务的开展,海量高分辨率客观数据需要便捷的分析显示及产品制作平台高效处理。该文基于MICAPS4(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System Version 4.0,人机交互气象信息处理和天气预报制作系统)设计并实现智能网格预报平台,采用MVVM(模型-视图-视图模型,model-view-viewmodel)设计模式,实现业务逻辑与视图的分离,通过对各子功能模块的划分,降低模块之间的耦合度,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平台实现了高分辨率网格预报数据的显示分析和产品输出,开发了基于等值线、网格、关键点等智能化预报制作工具,集成了降水时间拆分、温度极值订正等客观预报方法,开发了降水、温度、相对湿度等要素一致性处理方法,可有效帮助预报员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能够确保产品之间的一致性。平台继承MICAPS4的微内核组件服务、高性能渲染引擎和开放式插件扩展管理等优良特性,实现面向智能网格预报的业务编排、智能编辑和算法集成。目前,该平台已经实现业务应用,为全国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36.
目前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广泛使用的1695~1710 MHz频段被2015年世界无线电大会考虑作为国际移动通信(IMT)系统新增划分的候选频段。为了保护气象卫星的频谱资源并了解气象卫星和IMT系统用户端的同频共用干扰情况,本文阐述了风云气象卫星地球站和IMT系统用户终端在1695~1710 MHz频段的特性参数,建立了IMT用户终端的干扰模型,分别仿真分析了潜在的IMT用户端对太阳同步轨道和静止轨道风云气象卫星地面接收链路的干扰,结果表明:工作在1695~1710 MHz频段的IMT用户端对静止和极轨卫星地球站的保护隔离距离至少分别是46km和61km。由于我国布设了大量该频段的气象卫星数据国家级站和省级用户接收站,且移动终端随机移动的特点,这两种业务实际运行中无法兼容共用1695~1710 MHz频段。  相似文献   
37.
聂晶  张琳  尹红刚  喻阳  赵延安  方箭 《气象科技》2017,45(6):968-973
1695~1710 MHz频段是我国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风云气象卫星广泛使用的空对地方向数据传输频段。2015年世界无线电大会(WRC-15)把这一频段作为国际移动通信系统(IMT)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频谱划分的候选频段。为了保护气象卫星的频谱资源不受到潜在的IMT系统干扰,并探知风云气象卫星和IMT系统基站的同频共用情况,本文结合IMT基站和风云气象卫星数据接收站的链路参数,建立干扰模型,分别仿真分析了IMT基站对FY-3号气象卫星和FY-4号气象卫星数据接收的干扰情况。在我国城市和郊区布设了大量的国际级和省级气象卫星用户接收站的情况下,研究结果表明IMT基站和风云气象卫星接收站间距离很难满足隔离距离的要求,因此不建议IMT基站和气象卫星共用1695~1710 MHz频段。  相似文献   
38.
流体是地球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在成岩、成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流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体对先存矿物岩石进行的交代作用方面,而对流体直接结晶形成的矿物领域研究较少。文中根据作者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对从流体直接结晶而成的矿物——流体晶以及流体晶矿物组合、流体岩等的定义、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岩浆中可以含有大量的流体,这些流体来源既可以是岩浆演化富集、岩浆与围岩相互作用产生,亦可以是外部来源。因此,流体晶矿物、流体岩在自然界应该是普遍存在的。流体晶矿物的提出将深化人们对地质过程的理解,发展岩石学及矿床学的研究新领域,有利于矿床勘探和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39.
针对利用专业测绘数据对空间数据库更新中存在的现势性问题,提出了利用OpenStreetMaps数据对空间数据库进行更新的方法。阐述了基于OpenStreetMap数据的空间数据更新方法的关键理论与技术,特别是OpenStreetMap数据与专业测绘数据的变化要素检测算法:基于格网的匹配检测算法和基于几何量算的变化要素检测。在此基础上,利用珠海市的专业测绘数据与相应区域的OpenStreetMap数据作为试验数据,编程实现了基于OpenStreetMap的空间数据更新。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