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7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40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印支地块北部地壳的侧向挤出逃逸方式和动力机制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兰坪盆地晚始新世红层的构造磁学和磁倾角偏低矫正研究,探讨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大陆变形的成因等关键问题。磁倾角偏低矫正后的原生特征剩磁分量为D_s=264.5°,I_s=-39.4°,k=21.4,α_(95)=9.6°,N=12。结果表明自晚始新世以来,位于印支地块西北部的兰坪—思茅地体,其北部相对于东亚古地磁参考极发生了80.3°±8.9°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同时发生了5.8°±7.2°(638±792 km)的不显著南向运动。综合前人的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兰坪—思茅地体北部和中部地区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旋转变形。本文提出地体北部~80°的顺时针旋转变形与印度板块东端和西缅甸地块向北揳入欧亚大陆联合作用造成的北东—东向挤压作用相关,而地体中部复杂的差异性旋转变形则与川滇地体的南向挤压和临沧花岗岩带的阻挡作用所导致的局部地壳构造变形相关。因此,兰坪—思茅地体北部和中部的差异性旋转运动是地体整体性顺时针旋转运动和局部差异性旋转变形相叠加的结果,与下地壳粘性通道流的驱动并无直接关联,而与相邻地块间的差异性运动所导致的地块间的挤压作用相关。自晚始新世以来,在兰坪—思茅地体北部地区上地壳沿大型走滑断裂带发生的东南向挤出逃逸运动和下地壳通道流所导致的上地壳韧性变形作用可能共存,而地体中南部地区沿大形走滑断裂带发生整体性侧向挤出逃逸模型可能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2.
在滇西大理漕涧地区地质调查期间对崇山造山带的岩浆岩进行调查研究,新发现了一套白色伟晶岩。该伟晶岩与母岩相伴呈条带状和局部网纹状,并组合成一岩浆混合岩带,根据岩浆源差异,可细分为二长花岗质和碱长花岗质2类,其中以二长花岗质为主体。锆石U-Pb年代学测试表明,LA-ICP-MS年龄为18.66~34.47 Ma,形成于始新世(末期)—中新世(早期),显示伟晶岩为长时间持续性的熔融作用所成。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伟晶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质系列的过铝质花岗岩类,LREE中等富集,HREE平缓和较弱亏损,富集Rb、Th和亏损K、Ba、Hf、Zr等元素;R2-R1图解、A-B图解和Sr-Yb图解的投图结果显示,伟晶岩主体与喜马拉雅造山晚期阶段有关,形成于低压-极低压力条件和深部地壳物质的减压熔融过程。综合研究认为,伟晶岩为崇山造山带喜马拉雅造山晚期阶段的快速隆升过程的岩浆响应,其熔融作用的结束时间可能指示了崇山造山带快速隆升阶段的结束,且约为18.66 Ma。  相似文献   
33.
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组成是重建古环境变化的有效指标,但陆地长序列的有机碳同位素记录目前较为罕见.本文选取兰州盆地已具古地磁测年的永登剖面(厚度为330~1310m部分,年代介于44~ 15Ma)进行了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44Ma开始其值先逐渐偏重后变轻(平均-24.6‰),至33.2Ma突然变重后维持相对稳定的高值(平均-23.7‰),再至25.5Ma后又变轻(-24.4‰),与全球氧同位素从长期演化趋势以及事件上均呈现出较一致的对应关系,即与温度之间存在负相关.这表明兰州盆地中始新世-中中新世期间有机碳同位素变化可能受控于全球温度变化,温度的改变可能影响了陆源C3植物与湖泊内生沉水和挺水植物对有机质的相对贡献比例,确切的机制理解有待其他指标的辅助研究.  相似文献   
34.
江陵凹陷古新统沙市组和始新统新沟嘴组下段沉积为一套巨厚含盐岩系。对始新世早期新沟嘴组下段沉积的无水芒硝中的原生单一液相流体包裹体采用冷冻法进行均一温度测定。原生流体包裹体是在矿物沉积的过程中被捕获的,矿物生长过程中所圈闭的流体(即古盐湖卤水)保存了当时地质环境的各种地质地球信息,可以为研究古温度、古水体成分、古大气成分以及生物的演化等方面提供可靠的定量数据。测温结果显示,其均一温度范围是17.6~38.5℃,均值为27.2℃。这可能说明,江陵凹陷早始新世新沟嘴组下段的古气温在27.2℃左右,极端情况下,当时的古气温可达38.5℃。通过与前人的研究比对发现江陵凹陷自沙市组上段到新沟嘴组下段有明显降温趋势。由于古新世—始新世的升温事件(PETM)使全球气温普遍升高,可以看出江陵凹陷自新沟嘴底部虽已进入PETM事件后的降温期但气候依然以炎热干旱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5.
云南丽江古近纪风成沉积的发现及其气候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丽江地区宝相寺组(E2b)下部(原美乐组)一直被认为是水成沉积,本文认为其属于风成沉积。宝相寺组下部巨厚砂岩的主体岩性为紫红色中细粒石英砂岩,不含泥质和云母等悬移质,大型高角度平板状交错层理发育,厚度巨大,风成沙丘前积层特征明显。石英砂的磨圆度高,在电子显微镜下普遍可见风成砂所特有的碟形撞击坑、新月型撞击坑及毛玻璃化表面等特征,可能为沙漠风成沙丘沉积。研究区古近纪以来的沉积特征表明,青藏高原东部的气候经历了一个由干旱到潮湿的重大转变。推测这种气候转变可能是始新世、渐新世之交全球变冷变干事件(EOGM)在青藏高原东部的沉积响应,也可能与青藏高原初次快速隆升及东亚古季风的开始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6.
准噶尔盆地南缘紫泥泉子组的时空展布及成因解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准噶尔盆地南缘的紫泥泉子组生物化石贫乏 ,以往在该组所见的少量古近纪介形类、轮藻化石也多集中在上部 ,因此《西北地区区域地层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册》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岩石地层》根据层位关系将紫泥泉子组置于古新统—上始新统下部。根据在准噶尔盆地南缘露头和钻井剖面的紫泥泉子组中新采获的介形类、轮藻化石 ,紫泥泉子组的时代应为晚白垩世—中始新世。紫泥泉子组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 ,露头区地层缺失多 ,覆盖区沉积较全 ,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湖平面和河流平衡剖面升降变化控制了准噶尔盆地南缘紫泥泉子组的地层发育  相似文献   
37.
通过西湖凹陷西北缘断裂体系、构造格局、火成岩演变等构造条件综合分析,首次明确了区内中始新世存在构造变革。研究结果表明,构造变革在平湖组底界形成了显著的不整合,主要表现为削平、削超,愈向西邻近长江坳陷不整合愈发显著;构造变革前后西湖凹陷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杭州斜坡带主要表现为大断裂走向由早期差异到后期逐步趋同,最终导致早期分隔、多沉积中心在后期连片统一。认为中始新世这期构造变革作用的发生与周缘板块俯冲调整有关,构造变革期在时间上与西部印度板块俯冲引发高原隆升和东部太平洋板块俯冲转向、后撤作用相同步,是在西部挤压作用逐步增强背景下,盆地由整体拉张背景到西压、东张的差异化发育转变作用的主要响应。在西湖凹陷内这种构造变革作用具有广泛性,在平湖组与下伏宝石组地层的烃源岩特征上形成差异,对油气资源差异富集的贡献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8.
对五图组含煤岩系进行研究 ,所揭示的孢粉植物群中 ,被子植物榆粉 (Dlmipollenites)和栎粉 (Quercoidites)有很高的含量 ,此外有山核桃粉 (Caryapollenites)、朴粉 (Celtipollenites)、枫杨粉 (Pterocaryapollenites)、胡桃粉(Juglanspollenites)、桦粉 (Betulaepollenites)、苗榆粉 (Ostryoipollenites)、枥粉 (Carpinipites)和小栗粉 (Cupuliferoipollenites)等 ,其中热带、亚热带分子占很大的比重 ,且有很高的分异度 ;裸子植物含量不高 ,主要为松粉(Pinuspollenites)和云杉粉 (Piceaepollenites) ,其次为杉粉 (Taxodiaceaepollenites)和麻黄粉 (Ephedripites) ;蕨类孢子一般含量较少 ,仅在部分样品中三角孢 (Deltoidospora)含量很高。在参考沉积、古气候、海平面变化以及其他门类化石资料的基础上 ,对孢粉化石群的时代归属及我国东部区域相关问题作了讨论 ,得出五图组孢粉组合特征与其他古生物资料所得的时代意见一致 ,属早始新世晚期到中始新世早期 ,其古气候特征也与全球海洋气候特征相符合。  相似文献   
39.
吉林省中部大石头河子橄榄玄武岩呈狭长带状沿松花江分布。本文对采自橄榄玄武岩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测试,获得(43.0±1.8)Ma和(215.7±2.8)Ma两个~(206)Pb/~(238)U年龄,前者为橄榄玄武岩形成年龄,表明橄榄玄武岩形成于始新世,后者为捕获锆石年龄,与区内晚三叠世构造岩浆事件相对应。(43.0±1.8)Ma年龄的获得,对研究吉林省中部新生代火山活动和地质构造发展史,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0.
海洋始新世末—渐新世初的地质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在80年代初,一些学者就进行过一些研究。近年来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海洋始新世—渐新世转换”(TheMarineEocene—OligoceneTransition)国际学术讨论会由美国地质学会主办,1999年8月16~22日在美国华盛顿州的奥林匹亚市召开,会上专门讨论了这一问题。许多学者从海洋古生物(有孔虫、硅藻、放射虫、软体动物、鲸鱼、花粉、超微化石等)的演化方面探讨了海洋始新世—渐新世的演化,始新世末渐新世初,对于太平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