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北冰洋夏季海冰覆盖面积在2012年达到低值。为了了解海冰变化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 利用夏季西北冰洋22个站位的网采样品, 通过种类组成和丰度研究了群落的类型、结构和地理分布, 探讨了其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根据记录到的54种(类)浮游动物, 21站位可以划分成在地理上基本隔离的三个浮游动物群落: 楚科奇海南部群落, 藤壶幼体数量占优, 站位丰度百分比在56.6%—79.8%之间, 桡足类次之(18.0%—42.2%), 同时还含有少量的白令海种类;楚科奇海中北部群落以广布性桡足类占绝对优势(62.3%—96.8%), 藤壶幼体次之(0—30.9%);深海群落浮游动物的丰度极低, 组成上以桡足类为主(71.6%—89.8%), 且多数是体型较大极地种。楚科奇海陆坡边缘的M06站丰度较高但是种类组成与深海站位相似, 没有归入任何群落。两个浅水群落优势种都是北极哲水蚤(Calanus glacialis)、伪哲水蚤类(Pseudocalanus sp.)、圆胃住囊虫(Oikopleur vanhoffeni)以及藤壶幼体(Barnacle larva), 但优势度各异。深海群落优势种较多, 北极哲水蚤(Calanus glacialis)、极北哲水蚤(Calanus hyperboreus)、细长长腹水蚤(Metridia longa)以及北极拟真刺水蚤(Paraeuchaeta glacialis)等体型较大的桡足类优势度较高, 体型较小的矮小微哲水蚤(Microcalanus pygmaeus)、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优势度相对较低。与群落类型按维度和深度的变化趋势一致, 统计分析显示表层温度和表层盐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与海冰覆盖面积较高的2003年相比, 群落类型和地理分布没有显著变化, 但是楚科奇海浮游动物丰度增加了1—2倍, 深海群落丰度降低而组成上大型种类比例升高。  相似文献   
32.
2011年4月在黄、东海的大面调查中观测到一种多管水母大量发生,在现场通过表层目测计数了其分布特征,采集现场样品测量了伞径、湿重和干重,并结合水文数据分析了其分布与水团的关系。经鉴定,该种为水螅水母纲、软水母亚纲、锥螅水母目、多管水母科、多管水母属、墨绿多管水母(Aequorea coerulescens)。在69个站位中,有11个站位出现,出现率16%,主要在东海南部近岸海域。个体伞径在17.40—142.00mm之间,湿、干重分别在3.07—75.47g和0.12—3.06g之间,湿、干重与伞径呈现显著的指数关系。碳含量占干重的3.15%±0.56%,氮含量占干重的14.44%±2.65%,碳氮比为4.58±0.30。伞径和温度、盐度显著相关。作者认为,墨绿多管水母来源于舟山群岛附近海域,受海流的作用,输送到观测海域;离源地越远的站位,由于生长时间长,水母伞径增大。  相似文献   
33.
2009年2—12月间在胶州湾大沽河口邻近海域的逐月现场调查中,利用垂直拖网研究了海月水母碟状体和水母体的时空分布情况以及对其它浮游动物类群的影响,并探讨了海月水母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海月水母的碟状体4月份开始在胶州湾出现,并且丰度逐渐增加,到6月份达到最高峰。海月水母的水母体集中在7月份大量出现。碟状体和水母体高峰期的月平均丰度分别为2.9和1.3ind/m3。碟状体开始出现时的水温平均为11.5℃,数量高峰期的水温为20.6℃,而水母体高峰期的水温为25.2℃。该海域的浮游动物总丰度(不含夜光虫)在5—7月份有个高峰期,其中5月份最高值为486.9ind/m3。7月份海月水母高峰期,浮游动物的丰度没有明显下降,两者丰度的地理变化之间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通过对2006—2010年间的浮游动物各类群丰度对比,2009年海月水母暴发时夜光虫和桡足类春季丰度高值显著低于其它年份。  相似文献   
34.
胶州湾初级生产力周年变化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根据2003年5月—2004年4月逐月对胶州湾初级生产力的调查研究,分析讨论了胶州湾初级生产力的周年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胶州湾初级生产力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的高峰,平均为835.72mgC/(m2.d),春、秋季次之,分别为286.00mgC/(m2.d)和247.81mgC/(m2.d),冬季最低,平均为102.27mgC/(m2.d)。初级生产力平面分布特征为:夏季高值区一般位于湾西北部和东北部近岸水域,秋季至次年春末的高值区一般位于湾东北部近岸水域,湾中部和湾口海域较低。湾外海域除夏末秋初与湾中部水平接近外,其它季节比湾中部和湾口低,呈自湾内向湾外递降的分布趋势。6月下旬记录到7213.48mgC/(m2.d)初级生产力的最高值,位于湾东侧近岸,该高值持续时间很短,在时间上恰巧对应于一周前的一次强降雨过程。温度是影响胶州湾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的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35.
Metabolic rates (oxygen consumption and ammonia excretion) of two dominant copepods, Calanoides acutus and Metridia gerlachei, were measured during the austral summer (December 1998 January 1999), in the marginal ice zone of the Prydz Bay. Their elemental compositions (C and N) were also analysed through these metabolic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 acutus was 48.4% 48.6% of dry weight in carbon content and 6.1% 6.5% of dry weight in nitrogen content. Metridia gerlachei was 47.1% 50.1% and 5.9% 7.4%, relatively. Oxygen consumption rates of C. acutus were variant in the different areas (0.226 to 0.774 μlO2mg-1h-1). And its ammonia excretion rates ranged from 0.014 to 0.105 μgNmg-1h-1. The ratio between the rates (O∶N) exhibited a large difference(5 6 times). For Metridia gerlachei, oxygen consumption rates were 0.488 0.644 μlO2mg-1 and ammonia excretion rates were 0.015 0.034 μgNmg-1h-1. From the results of metabolic rate measurements and elemental analyses, daily losses of body carbon and nitrogen were estimated to be 0.59% 1.99% and 0.44% 3.27%, respectively. The metabolic carbon requirements accounted for 0.6% 29.2% of primary production per day, and their excretion of ammonia occupied 0.2% 38.0% of daily phytoplankton nitrogen demand.  相似文献   
36.
2011年夏季胶州湾表层溶解有机物荧光特征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EEMs)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的方法,对2011年8月至9月胶州湾表层海水溶解有机物荧光特征的时间与空间变化进行了研究。PARAFAC模型共鉴别出四个荧光组分:类蛋白质荧光组分(C1),陆源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2,C4)和海源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3)。类蛋白组分在调查期间的荧光强度最强(0.14±0.06),其余三个组分荧光强度相近(0.07±0.02,0.09±0.02,0.05±0.02)。这四种组分在8月下旬多雨期和9月上旬受径流影响的时期荧光强度较高,在9月下旬雨季影响消退后荧光强度显著降低。研究表明各组分荧光强度总体上与叶绿素a浓度显著正相关,与盐度负相关,说明胶州湾夏季FDOM浓度主要受降雨引发的生物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37.
初夏南黄海浮游动物功能群丰度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59年和2000—2009年6月份在南黄海海域进行的7个航次海洋调查采样样品,并结合同步温盐资料及海温长期变化数据,研究了不同浮游动物功能群丰度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大型甲壳类和毛颚类功能群丰度高且波动幅度较大,在1959年和2000—2009年两个时期无明显差异,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003年和2000年;而中华哲水蚤为优势种的大型桡足类功能群丰度在2000—2009年显著高于1959年,波动范围分别在2035—24500和912—1330ind/m2之间;小型水母和海樽类功能群丰度一般较低,但是在2007年出现暴发式增加,平均丰度分别是其它年份中最高平均丰度的4.8倍和88.5倍。大型甲壳类和毛颚类分别在东部冷水团区和中部锋面区波动幅度最大,小型水母和海樽类则是在西部浅水区波动幅度最大。分析认为桡足类丰度增加与营养盐浓度升高和鱼类过度捕捞有关,而胶质生物种群剧烈波动与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变异相关。  相似文献   
38.
李超伦  孙松  张光涛  吉鹏 《极地研究》2000,12(2):97-104
于 1 998年 1 2月至 1 999年 1月南极夏季 ,对南大洋普里兹湾临近海域主要被囊类纽鳃樽的数量密度分布进行了现场调查 ,同时于 - 3站对纽鳃樽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利用肠道色索法和颗粒递减法进行了现场研究。调查结果表明 ,纽鳃樽主要分布于调查海区的浮冰区北部边缘及其以北的开阔水域。在密集区其数量密度高达 2 795ind..1 0 0 0 m- 3,浮冰区几乎没有发现。 - 3站现场摄食实验结果显示 ,纽鳃樽个体肠道色素含量变化范围为 0 .1 4~ 1 .2 7μg.ind.- 1,平均为0 .98μg.ind.- 1。肠道色素法测得的纽鳃樽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为 7.9μg.ind.- 1d- 1,滤水率为2 81 ind.- 1d- 1。颗粒递减法测得纽鳃樽滤水率为 1 5.3± 4.61 ind.- 1d- 1,比肠道色素法所得结果偏低。虽然由此推算纽鳃樽群体的日摄食量只占浮游植物现存量的 0 .8% ,但是对于初级生产力却有一定的摄食压力 ( 72 .2 % )。  相似文献   
39.
李超伦  孙松  张光涛  吉鹏 《极地研究》2000,12(3):183-190
于 1 998年 1 2月至 1 999年 1月南极夏季 ,对南大洋普里兹湾临近海域两种主要浮游桡足类Calanoides acutus和 Metridia gerlachei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现场调查 ,同时对其代谢产物对海洋初级生产的贡献进行了探讨。调查结果表明 ,C. acutus的体碳、氮含量占干重百分比分别为 48.4%~ 48.6%和 6.1 %~ 6.5% ;M.gerlachei分别为 47.1 %~ 50 .1 %和 5.9%~ 7.4%。C.acutus在不同海区耗氧率有一定的差异 (0 .2 2 6~ 0 .558μl O2 mg- 1h- 1)。排氨率变化范围为 0 .0 1 4~ 1 .0 58μg N mg- 1h- 1,最高值位于浮冰区 - 9站 ,在陆冰缘区 (FI站 )最小。不同海域其排氨率的高低与现场水温无相关性。不同站位上 C.acutus的 O:N比相差 5~ 6倍。M.gerlachei耗氧率为 0 .488~ 0 .644μl O2 mg- 1h- 1,排氨率为 0 .0 1 5~ 0 .0 34μg N mg- 1h- 1。根据代谢实验结果和桡足类自身碳氮含量推算 ,其维持正常代谢的碳、氮日损失率分别为 0 .59%~ 1 .99%和 0 .44%~ 3.2 7%。桡足类群体每天的碳需求量占初级生产力的 0 .6%~ 2 9.2 % ,氨氮日输出量占初级生产所需氮盐的 0 .2 %~ 38.0 %。  相似文献   
40.
南极普里兹湾边缘浮冰区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及其氮的排泄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于1998–1999年夏季在南极普里兹湾边缘浮冰区利用稀释培养实验进行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现场实验研究,同时对微型浮游动物的氨氮产生率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微型浮游动物的日摄食量为5.1–25.0mgC/(m3*d),占浮游植物现存量的10%–65%,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也较大(34%–100%)。利用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推算得出其氮产生率为0.44–1.75mg/(m3*d),达到维持现场初级生产所需氨氮的68%–536%。由此可见,微型浮游动物在南极夏季边缘浮冰区海洋生态系统中,特别是对浮游植物的生产和归宿起着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