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尖晶石作为副矿物存在于金伯利岩中,贯穿了金伯利岩的整个演化过程,其形态和成分特征可有效用于反映金伯利岩岩浆的演化过程。为了解蒙阴金伯利岩中尖晶石的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对其进行了偏反光显微镜下观察、电子探针(EMPA)、扫描电镜(SEM)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分析。结果表明,山东蒙阴金伯利岩基质中尖晶石的自形程度较高,粒径通常为20~60μm,多具有环带,为原生尖晶石。自尖晶石的核部至边部,Cr含量逐渐降低,Ti含量逐渐升高,Fe~(2+)/(Fe~(2+)+Mg)呈逐渐上升状态。据其形态可分为自形-半自形颗粒和环礁结构颗粒。不同的环带特征可能由多个因素造成,如形成环境的热扰动、压力变化及融体成分变化等。这些差异特征反映华北克拉通金伯利岩经历了长时间复杂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2.
柴达木盆地大气降尘可溶盐物源探讨及其资源与环境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湖泊,在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作用下大片干涸湖床暴露出来成为重要的粉尘源区,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和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青藏高原在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组成部分,盆地内气候干旱,多风少雨,盐湖众多,盐渍化和盐漠化表土极为发育,是青藏高原沙尘暴频发地区之一.同时柴达木盆地沙尘气溶胶中可溶盐含量较高,这些高含盐粉尘不仅会造成盆地表土盐渍化范围扩大,而且还会通过影响盆地上空云的形成进而对气候产生重要作用.进一步,这些细颗粒粉尘在进行远距离输送的过程中,还可能会影响到青藏高原乃至全球的气候及生态环境变化.为此,本研究拟对柴达木盆地南部大气降尘中可溶盐组分及时空分布规律开展研究,以期理解含盐降尘对区域盐类资源的富集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柴达木盆地南部大致沿着主导风向自西向东共安置8个集尘装置,并对收集的降尘中盐类矿物和化学成分开展分析,同时结合盆地不同表土类型的可溶盐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及格尔木市、都兰县后向轨迹分析开展进一步讨论.研究结果表明,降尘中主要的可溶盐成分(Na+、Cl-、Ca2+、SO42-、Mg2+、K+、NO3-、Li+、B3+(B2 O3)、Sr2+等)含量介于2.27%~20.92%之间,其中,Na+、Cl-、Ca2+、SO42-这四种离子占全部水溶性离子的74%~95%,主要以石盐和石膏的形式存在.在空间分布上,可溶性矿物和水溶性离子含量均表现为:在河西八连和巴隆乡含量较高,在诺木洪含量达到最低值.2020年1~4月,盆地主要受偏西气流的影响,并且大部分气流经过位于中东部的一里坪、台吉乃尔湖区和盆地南缘昆仑山北麓.对比研究区表土和降尘化学组分得到,盆地南部降尘中的水溶性离子主要来源于自然表土,Mg2+、K+、Li+、B3+(B2 O3)这些离子在个别采样点明显富集,除了受到附近高含盐表土的影响外,盐湖区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贡献;而NO3-主要受人为污染源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在潜在物源、风动力条件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下,分布在盆地内的沙漠和盐化草原释放的盐尘仅对局部范围造成影响,并且沙漠对盐尘的贡献相对微弱,而盆地中东部广泛分布的雅丹、盐滩释放的盐尘影响范围较大.此外,本研究还对盐沉积通量、钾盐沉积通量进行了粗略的评估,得到每年降尘至少贡献各类可溶盐组分约为28108多t,钾离子703多t.因此,初步认为大气降尘可作为盐湖成盐物质的补给源之一,具有明显的资源与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33.
三峡库区的洪峰流量受入库支流洪水及水库运行方式的影响并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异性, 开展基于来水组成的入库洪峰及其在库区传播特征的研究, 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河道型水库的水动力机理并支撑三峡水库优化调度实践。利用水文统计学及河流动力学理论, 分析三峡水库2011—2020年实测的逐日流量数据, 结果表明: ①提出的阈值方法, 能够有效统计任一场次洪水对应库区各站的洪峰流量; ②当入库洪峰流量大于40000 m3/s时, 各支流洪水峰现时刻的异步特性对入库洪峰流量的影响相对较小; ③清溪场、万县的洪峰流量主要取决于入库洪峰流量, 庙河、黄陵庙的洪峰流量还取决于三峡水库的调度运行并随入库洪峰流量呈分段变化的趋势; ④针对不同类型的洪峰, 建立了清溪场、万县洪峰流量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34.
基于PCL的点云数据空间管理及近邻搜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的点云数据仅包含点的三维坐标,缺乏点对应的几何拓扑信息,同时为了在计算机中更高效的管理和处理点云数据,本文结合PCL开源库为点云数据建立K-D树和八叉树两种数据结构,并实现基于K-D树和八叉树的快速邻域搜索。  相似文献   
35.
河南省栾川赤土店地区银铅锌矿主要位于卢氏 -栾川台缘褶皱带 ,这里有著名的世界级南泥湖钼矿田。此前地质工作重点是钼矿、铁矿、水晶和金矿 ,对铅锌银矿产工作甚少。近年来在总结了南泥湖钼 (钨 )矿田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物化探异常分布的基础上 ,对其处围的找矿有望地区进行异常检查、1∶1万地质测量 ,少量地表工程揭露 ,取得了铅锌银找矿工作的突破性进展 ,发现了十余处矿脉集中区、上百条含矿断裂带及蚀变岩型银铅锌矿带 ,初步估算的铅、锌资源量达数百万吨、银资源量数千吨 ,并指出燕山期的一些小岩体附近的物化探异常区是进一步找矿的重点靶区。  相似文献   
36.
白云岩是滇东北、黔西北、川南地区广泛出露的岩石之一,也是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最主要的容矿围岩。该成矿域内铅锌矿床(矿点、矿化点)主要产于粗晶白云岩、硅质白云岩、硅质条带白云岩中,其次为白云质灰岩。在会泽铅锌矿区,按其成因可以划分为沉积成岩成因和热液蚀变成因。沉积成岩成因白云岩呈层状、产状稳定,而热液蚀变成因白云岩呈团块状、不规则状  相似文献   
37.
文章利用站网均匀化方案对中国1951—2012年160站夏季(6—8月)总降水量距平场序列作了订正,并对订正前后数据的EOF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订正后的典型场突出了青藏高原区域的高值区,并使中国东部的高值区集中于华南地区,这与均方差场的异常集中区域一致;订正前资料的主要特征向量的高值区主要集中于中国东部,并未凸显异常区域。(2)订正后资料的时间系数中,线性相关不明显,线性趋势减弱,但1、3模态的年代际分量的方差贡献增大,使年代际变化中有价值信息更加集中于主要模态;其中,第3模态的时间系数突出了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3)订正后发现,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中的典型场与年代际均方差的分布异常信息集中区域一致。上述结果说明,站网均匀化订正改进了中国夏季总降水量异常的EOF分析。  相似文献   
38.
作为三峡水库诸多优化调度方式中的一种,洪水资源化利用对水库淤积的影响受到持续关注,开展针对场次洪水的相关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水库淤积科学问题的认识,有望为调度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通过2013年以来的历史水文资料分析与水沙运动数值模拟,探究了入库洪水的输沙过程以及洪水资源化利用对库区淤积与水库排沙的影响。结果表明:洪峰流量介于30000~55000 m3/s的中小洪水是近年三峡入库洪水的主要形式,随着入库洪峰流量的增加,洪水的地区组成逐渐趋向于金沙江下游、嘉陵江共同主导;常年回水区淤积、水库排沙是“消化”入库泥沙的两种主要途径,且以前者的作用为主;针对Ⅰ-3类入库洪水,坝前起调水位Z0的抬升或洪水资源化利用对水库淤积的影响主要在于造成了库区淤积的重分布,次要在于改变了水库的排沙作用,在Z0≤150 m条件下,洪水资源化利用对水库淤积的影响相对较小;针对典型洪水,当武隆洪峰流量Q’WL与入库洪峰流量Q’RK的比值小于1/5(即Q’WL/Q’RK<1...  相似文献   
39.
综合利用洋脊轴部的深拖侧扫声纳资料和轴外的水深数据,研究了超慢速扩张的西南印度洋洋脊处洋壳增生过程的瞬时变化。在洋脊各段的侧扫声纳图像中可以观察到轴部火山洋脊的长度与高度的差异,及这些火山建造不同的变形程度。这些差异是由于轴部火山洋脊处于其生命演化周期的不同发育阶段,包括火山建造期和构造裂解期。利用轴外侧的水深数据确定了每个洋脊段中许多大小均匀的深海丘陵。这些深海丘陵均显示不对称的形状,面向轴部为陡峭的断层崖,背向轴部为平缓倾斜的火山岩斜坡。这些深海丘陵是被运移到两翼的、已被裂解的早期轴部火山洋脊的残留,它们形成于连续的岩浆建造期和构造裂解期之中,即一个岩浆-构造旋回。在厚地壳的洋脊区段观察到大型深海丘陵,而在薄地壳的洋脊区段观察到小型深海丘陵。这说明岩浆供给量控制着深海丘陵的大小。在薄地壳的洋脊区段,深海丘陵有规律地等间隔排列,表明岩浆一构造循环的伪周期性过程持续约0.4ma,比厚地壳的洋脊区段的周期时间短4~6倍。我们认为,有规律的深海丘陵样式与长寿命洋脊段下部几乎恒定的岩浆持续供给有关。相比之下,在岩浆供给急剧减少并极不连续的情况下,不再存在有规律的深海丘陵样式。  相似文献   
40.
运用Echarts可视化插件和全景技术,将GIS技术与地震信息服务进行有效结合,构建基于WebGIS的地震信息可视化地图显示、标注、查询等功能,实现历史大规模地震目录数据和台站信息在可视化系统中的二、三维一体化展示效果,通过发布震源深度参数的分布图、三维动态折纸模型和全景地震台站,加强公众结合区域特征观看和理解地震活动的直观性和感官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