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64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145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A regional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 that occurred over Sichuan Province on 8–9 September 2015 is analyzed based on hourly observed precipitation data obtained from weather stations and NCEP FNL data.Two moist dynamic parameters,i.e.,moist vorticity(mζ)and moist divergence(mδ),are used to diagnose this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Results show that the topography over southwestern China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ability of these two parameters to diagnose precipitation.When the impact of topography is weak(i.e.,low altitude),mζ cannot exactly depict the loca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event.Then,as the precipitation develops,its ability to depict the location improves significantly.In particular,mζ coincides best with the location of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peak stage of the event.Besides,the evolution of the mζcenter shows high consistency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precipitation center.For mδ,although some false-alarm regions are apparent,it reflects the location of precipitation almost entirely during the precipitation event.However,the mδ center shows inconsistency with the precipitation center.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both mζ and mδ have a significant ability to predict the location of precipitation.Moreover,mζ has a stronger ability than mδ in terms of predicting the variability of the precipitation center.However,when the impact of topography is strong(i.e.,high altitude),both of these two moist dynamic parameters are unable to depict the location and center of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entire precipitation event,suggesting their weak ability to predict precipitation over complex topography.  相似文献   
42.
甘肃东部一次暴雪过程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NCEP1°×1°的6 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RUC模式高分辨资料,对2013年2月17日甘肃河东暴雪天气从天气实况、环流特征、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及西北区域RUC模式输出的模拟结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槽、700 hPa低涡、地面冷锋是这次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降雪前期,低层正涡度增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是暴雪发生的动力机制;降雪前期,由于低涡辐合作用,700 hPa高度以下,湿度猛增,为降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降雪中心和政上空有θse密集强能量锋区;西北区域RUC模式模拟的24 h内降水量范围、落区、量级与实况一致,模拟的地面风速偏大。  相似文献   
43.
2009/2010年云贵地区(YGR)和2013年夏季中南地区(CSC)发生了近几十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事件。文中对比了两次干旱事件的发展速度,基于水分收支原理,诊断影响干旱发展的物理过程。结果显示,CSC干旱发展前,温度升高,蒸散发增加,土壤湿度减少,高温和降水减少对干旱有触发作用;而YGR的降水减少使干旱开始发展。CSC干旱事件发展迅速,YGR干旱事件发展缓慢,同时前者干旱的维持和恢复时间也短于后者,这些差异与蒸散发过程强弱有关。CSC干旱事件发展阶段,蒸散发过程强,平均为4.7 mm/d,8 d时间,土壤湿度从45%减少到20%,促使干旱快速形成(典型骤发干旱)。YGR干旱发展阶段,蒸散发过程弱,平均为1.7 mm/d,土壤湿度从45%减少到20%历时2个多月(传统干旱)。蒸散发的强弱主要与区域大气柱的水汽净辐散有关。CSC干旱发展阶段,其大气柱水汽净辐散达每天3.1 kg/m2,增强了陆气水分交换,使蒸散发远大于降水,土壤湿度快速下降,加快干旱发展速度。YGR的区域大气柱水汽净辐散为每天1.1 kg/m2,只有CSC的1/3,使干旱发展缓慢。两个干旱事件的大气柱水汽净辐散主要发生在经向方向,即由区域北界相对较强的经向水汽输送引起。  相似文献   
4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 1.0°×1.0°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3月31日至4月2日发生于呼伦贝尔市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成因机制进行分析,以期总结出此次暴雪的特殊之处,为今后的暴雪天气预报提供可参考的经验。从天气学角度详细地分析此次暴雪过程的高低空影响系统的生消演变,特别对产生极端降水的水汽输送条件、水汽辐合情况、局地水汽聚集以及垂直运动情况进行详尽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过程是由短波扰动叠加低空锋区,导致斜压有效位能释放转变为扰动动能,并促使扰动发展加深为大型涡动而产生;水汽通量分布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水汽输送效果,“均匀狭长”的分布形态具有更高的水汽输送效率;涡度差动平流与温度平流表明动力因子与热力因子在本次过程中对垂直运动均有显著贡献,而水平散度作为直接反映质量汇集、流失的参量可以更为直观地反映垂直运动的强弱与分布;整层水汽通量散度积分作为与降水强度直接相关的物理量,对于降水量级的反映异常精准,配合中低空气流强度与方向,可对降水落区与时段进行精确判断。  相似文献   
45.
袁凯  陆雅君  李明  姚望玲  刘火胜 《水文》2018,38(4):62-67
基于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和长江中下游124站降水资料以及四种业务常用数值模式资料(EC-thin,T639-thin,Grapes和Japan-thin),以2016年6月30日~7月7日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为例,详细分析和讨论了四种数值预报模式以及一维湿涡度(ODMV)和一维湿散度(ODMD)对于长江中下游暴雨落区的诊断效果。得到结论如下:(1)无论是主观分析还是与实际降水的空间相似度,ODMV/ODMD对于雨带和强降水中心的把握都明显优于四种数值模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更高相似性。(2)Japan-thin预报降水显著偏弱,T639-thin则偏强,而EC-thin、Grapes和T639-thin还表现出较大的离散程度,只有ODMV/ODMD对雨带和强降水中心的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都最小,在降水强度上表现出更高准确性。(3)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Japan-thin、EC-thin和Grapes的漏报率增加显著,Threat Score(TS)评分迅速降低;而T639-thin空报率增速较快,TS评分同样下降明显;只有ODMV/ODMD空报率迅速减小,漏报率缓慢增加,TS评分减弱得较慢,至最高标准时(6h≥30 mm),TS评分依然达到0.22,在降水的时间演变上表现出更好的协同性。  相似文献   
46.
本文用垂直谢匀分五层,水平网络蹁为1km的压缩σ坐标系下的三维数值模型,计算了太湖典型风场SE,NW,SW风生流,分析了太湖湖流及由各层流场平均得到的整层平均流肪在这三种典型风场作用下随时间的演变特征,探讨了风应力,水面倾斜压强梯度力,湖底摩擦力三者对湖流垂直结构的影响,初步揭示了太湖湖流垂直结构形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47.
Parartemia is a genus of brine shrimp endemic to Australia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more widespread and economically importantArtemia sp. The expression of a multimeric haemoglobin molecule inArtemia is well documented but inParartemia only trace levels of a possible haemoglobin have been observed.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the DNA sequence of a domain of a haemoglobin molecule inParartemia. The derived amino acid sequence suggests that the possible date of divergence about 85 million years ago of the two genera predates the divergence of the C and T polymers ofArtemia haemoglobin. This date would correlate with the physical and temporal isolation of Australia in the late Mesozoic.  相似文献   
48.
江西一次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地面与探空资料、卫星资料等,对2012年5月12日发生在江西省中部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发生在冷锋南侧地面倒槽区,由高层西风槽、低层低空急流及切变线、低涡共同影响所致。中低层西南气流的加强,一方面使暴雨区有充足的水汽输送,同时也使该区对流不稳定度加大,加强了暴雨区上空的对流上升运动。中尺度辐合线是强对流暴雨的触发机制,而冷锋影响使地面东风气流加强,冷空气入侵致中尺度辐合线演变为中尺度低压,中尺度低压是江西短时强降水长时间持续的机制;500hPa高空槽东移,槽前正涡度平流向江西上空输送,利于低层低涡生成和维持、上升运动加强,从而导致降水增强。冷空气影响初始阶段,〉10mm·h-1 的中尺度雨团产生在中尺度辐合线及其所演变成低压的1、2象限即中尺度辐合线或中尺度低压偏北一侧,随着冷空气的进一步入侵,中尺度雨团产生于中尺度低压的偏南一侧。  相似文献   
49.
祁海霞  辜旭赞  白永清  钟敏  王晓玲 《气象》2017,43(3):268-277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FY 2E卫星TBB和NCEP/GFS 0.5°×0.5°分析场资料,对2013年7月5—6日发生在湖北鄂东的大范围暴雨过程β中尺度系统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利用WRF中尺度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进行诊断分析。诊断分析表明:该次鄂东大暴雨过程发生在深厚低槽前正涡度区、低空切变线前部急流核附近与高空强辐散气流以及不稳定能量重合区域中,暖湿气团的抬升凝结高度较低,具有较高的降水效率;产生暴雨的直接原因是由3个不同时间和地域的近圆形β中尺度对流系统先后移动经过形成;采用WRF中尺度模式对这次大暴雨过程做了数值模拟,中尺度模式模拟总水物质(水汽+云水+云冰+雨水)通量散度降水率的诊断分析,得出7月5日夜间β中尺度对流系统中有多个γ小尺度单体活动,此物理量值一定程度上可以定量估算雨团的小时雨强,而模拟最大可能对流可降水率的诊断分析,可以反映雨团内部的水汽、热力条件与降水量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50.
三维散度方程及其对暴雨系统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WRF模式对中国江淮流域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比较可信的前提下,利用该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分析了三维散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与降水的关系。分析发现,此次江淮梅雨暴雨过程中,对流层中低层尤其是4.287 km(约600 hPa) 高度层的三维散度场非零区与雨带对应较好。其移动趋势也与雨带的移动趋势(相同时段基本位于相同的纬度带内,逐渐南移) 一致。暴雨大值中心与三维散度极值中心重合。降水量的增减与三维散度强度变化一致。而无降水的区域为大片的三维散度零值区。三维散度之所以能较好地诊断降水,是因为对流层低层的水汽蒸发和对流层中高层的水汽凝结形成了云,而云导致的质量强迫对三维散度的这种上负下正的分布又有正反馈的作用,而且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推导了三维散度方程,并通过计算找出影响三维散度变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