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7 毫秒
41.
全球气候变暖将加剧水循环,增大洪水风险。阿克苏河流域位于天山南坡,是北半球中纬度典型的高山流域。本流域不仅有暴雨洪水、冰川和积雪融水造成的洪水,而且还有冰川溃决突发洪水。以阿克苏河的两条支流库玛拉克河和托什干河为研究对象,利用块最大值抽样方法(block maximum)和超定量阈值(peak over threshold,POT)抽样方法提取出1958—2011年的洪水事件,其中基于POT方法在两条支流分别提取106次和112次洪水事件,主要集中在6月、7月和8月份。研究表明:阿克苏河的两条支流库玛拉克河和托什干河的年最大洪水强度分别以8.48 m3?s-1和3.40 m3?s-1的速率增加;在洪水发生时间上,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库玛拉克河,洪水发生时间有提前的趋势,而以降雨和融雪水补给为主的托什干河,洪水发生时间变得更加分散,表现为春季最大洪水提前、秋季最大洪水推后。  相似文献   
42.
作为河、湖以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水生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且许多生态服务价值是通过改变水体动力条件实现的。含植被水流研究不仅可用于科学阐明水生植被的生态环境效应,还能指导河湖生态系统修复及污染治理的工程实践。本文考虑单向明渠流与波浪2种水动力环境,对国内外有关水生植被对水流结构以及泥沙运动影响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梳理。单向明渠流条件下,植被对水动力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植被对水流阻力的影响以及冠层内水体的紊动结构与紊动尺度特征;波浪条件下,植被对波高与波浪流速的减弱作用以及冠层内水体的时均与紊动结构特征是研究重点。受水动力条件控制,植被影响下的泥沙运动特征也受到广泛关注,且研究焦点为单向明渠流条件下水生植被对泥沙起动与输移的影响以及波浪条件下植被对床底泥沙再悬浮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
聂芹 《测绘科学》2011,36(1):29-31
根据聊城市1949-2007年的耕地数据,以耕地变化率来描述耕地数量变化的速率,借助Fisher最优分割法将耕地变化率状态分为5个等级,利用规范化后的各阶自相关系数为权重,运用加权马尔可夫链模型对聊城市耕地需求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为0.01%,预测结果非常理想,同时也验证了加权后的马尔可夫预测法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4.
流域不透水面是流域水循环模拟的重要参数,科学的估算方法对于城市化地区的水量与过程模拟、面源污染的估算、气候变化模拟预测等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价值。利用1988年、1994年、2002年三个年份的TM数据,以区域不透水面及其变化信息提取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与计算机辅助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应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决策树方法对区域不透水面进行信息提取,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数据挖掘的混合法探测技术提取不透水面变化区域和变化类型。变化监测的总精度平均达到89%,足以满足水文模拟的需求。  相似文献   
45.
邓焕广  刘涛  鲁长娟  张菊  曹起孟  姚昕 《湖泊科学》2020,32(5):1484-1495
为了解东平湖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腐烂分解对水体温室气体溶存浓度和界面扩散通量的影响,于2016年5-7月在东平湖菹草腐烂期采集上覆水和沉积物柱样,测定上覆水和孔隙水中温室气体(N_2O、CH_4和CO_2)的溶存浓度,采用Fick第一定律和双层模型计算沉积物-水-气界面扩散通量,同时分析上覆水和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并采用网袋分解法于现场进行菹草腐烂分解试验,以探究东平湖菹草腐烂过程中温室气体溶存和扩散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菹草腐烂符合二次指数模型,分为快速衰减和慢速分解两个阶段;菹草腐烂过程中上覆水pH和亚硝态氮浓度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而溶解氧、氨氮、硝态氮和可溶性正磷酸盐浓度则为先升高后下降,沉积物中铵态氮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硝态氮为先降低后显著升高,有机质和p H呈降低-升高-降低的波动变化;上覆水中各温室气体浓度和水气界面扩散通量均表现为CO_2 CH_4 N_2O,其扩散通量分别为5862.9±5441.4、31.15±41.3和0.15±0.57μmol/(m~2·h),整体表现为大气温室气体的"源",并以碳排放为主;上覆水中N_2O浓度和水-气界面扩散通量均先降低后升高,孔隙水中N_2O浓度在快速和慢速分解阶段分别出现极大值(22.7和55.6 nmol/L),而其沉积物-水界面通量前期持续增加至腐烂结束后迅速降低;上覆水和孔隙水中CH_4浓度及其各界面通量均表现为前期略有降低后持续升高;上覆水中CO_2浓度和水-气界面通量表现为持续升高后降低并趋于稳定,而孔隙水中CO_2呈波动变化,在菹草腐烂初期向孔隙水扩散,后期向上覆水扩散.水温是影响上覆水中温室气体浓度和水-气界面通量的主要因素;沉积物是水体N_2O和CH_4的主要来源,孔隙水中浓度是控制其沉积物-水界面扩散的重要因素;而上覆水中CO_2呈现多源性,但以上覆水中有机物质的矿化为主.  相似文献   
46.
基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山东省的流经路线,研究沿岸城市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以1985年、1995年、2005年、2015年四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基础,通过遥感图像解译和GIS空间分析得出城市用地的空间演变图.计算城市扩张强度、紧凑度、分形维数、城市重心坐标4个指标研究扩展特征,并收集相关的统计数据分析了城市区域扩展的驱动力.结果表明沿线4个城市的扩展强度不断增加,济宁、聊城、德州、泰安30 a来的城市扩展强度分别为11.124%、14.274%、8.177%、20.825%,紧凑度和分形维数也有较大变化,说明城市的扩展不仅有向四周的扩展,城市重心也有着不同程度的迁移.经济发展情况、自然条件、政府政策以及人口交通等都会对城市扩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7.
崔志浩  田立征 《北京测绘》2021,35(6):754-758
针对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泰山地区植被覆盖面积变化情况,以陆地卫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研究基础影像,采用遥感图像处理平台(ENVI)和ArcGIS软件,对泰山地区1985、1995、2003、2008、2013、2018年的6期遥感影像,通过归一化指数(NDVI)对遥感影像植被信息进行反演,通过地形因子提取实现对高程、坡度、坡向信息的提取与绿色植物覆盖的综合分析.研究发现:泰山地区植被面积由西北向中南递减,周边农村区域植被覆盖大于中心城区;伴随海拔增高,植被面积呈倒"U"变化,多在100~500 m高程范围内;植被多分布在坡度较缓,向阳区域.  相似文献   
48.
通过对日本网络型紧凑城市规划的发展机制、发展政策和代表性案例--富山市和宇都宫市的探讨,归纳总结了日本中央和地方城市政府的收缩城市规划战略政策和空间重构规划方案,借此为陷入收缩境况的中国城市在战略取向和空间重构方面提出有益启示:1)勇于接纳和面对人口减少和城市收缩这一客观事实,积极采取激活城市收缩所带来的机遇的适应性战略,而不是采取促使人口再度增加的应对性战略;2)充分考虑人口减少和老龄化社会并存的城市收缩时代特征,通过城市功能集聚的“据点化”战略和公共交通系统主导的“网络化”战略,构建多中心连接的网络型紧凑城市空间结构;3)根据人口数量变化预测结果,动态地推动城市规模的精明收缩,开展匹配存量规划或减量规划的规模适当化规划。  相似文献   
49.
近1200 a来黄河下游梁山泊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梁山泊670 cm柱状岩芯沉积物,基于精确的AMS-~(14)C年代测定,通过高分辨率的粒度、磁化率、总有机碳、C/N比值等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初步揭示了1200 a来黄河下游地区平原湖泊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梁山泊环境演化大致分为5个阶段:790-940 AD期间,为低湖面的沼泽沉积环境,气候冷干;940-1215 AD期间,屡次受到黄河决溢洪水影响,湖盆扩张,湖泊水位上升,为梁山泊极盛期,气候暖湿;1215-1310 AD期间,黄河夺淮入黄海,湖区淤积严重,湖泊萎缩减小;1310-1470 AD期间,再次受到黄河决溢洪水影响,水位上升,面积扩张,但逊于极盛期;1470 AD至现代,黄河河道进一步南移,远离梁山泊,湖盆淤积抬高,梁山泊最终消失,直到1855AD,黄河第6次大改道北移,湖泊再次受到黄河洪水影响,由于前期受到泥沙淤积抬高,该地区仅作为黄河泥沙承载区.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黄河改道决溢是梁山泊演化的主因.  相似文献   
50.
黄河三角洲人类干扰活动强度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湿地变化较为剧烈的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基于RS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利用人为干扰度模型,结合区域人工沟渠建设情况,从区域和局地两个尺度直观揭示人类干扰强度时空分异特征,并探究区域景观格局对人类干扰活动的响应,以期为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调控提供决策支持。结果表明:① 1995-2015年现代黄河三角洲区域人为干扰度和人工沟渠密度均明显增加,空间分布呈现从西南部向东部、北部,自内陆向沿海的扩展趋势;② 随着人类活动强度增强,研究区自然湿地面积减少,区域景观多样性和空间异质性增加,景观整体连通性减弱,景观复杂性降低;③ 景观格局对人类干扰强度变化的响应关系呈现出地区和时间差异;人类干扰活动强度相对较低的保护区受人工沟渠建设的影响,也呈现出斑块团聚程度降低、景观多样性增加和景观复杂性降低的变化趋势;④ 人为干扰度指数和人工沟渠密度指标互为补充,互相印证,可以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黄河三角洲地区人类干扰活动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