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王珊  张郁山 《中国地震》2017,33(1):56-67
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各类抗震设计规范和导则中关于设计地震动时程方面的规定。分别从时程分析范围、时程组数以及天然时程所占比例、设计地震动时程的峰值和反应谱特性、设计地震动时程的持时特性以及设计地震动时程的相关性等5个方面,对比了不同行业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地震动时程相关规定的异同。以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例,给出了满足相关要求的设计地震动时程,并针对设计地震动时程确定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为我国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设计反应的确定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
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表明,龙陵-瑞丽断裂(南支)北段是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一定正断分量的区域性活动断裂。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2.2mm/a,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 6mm/a;全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1.8—3.0mm/a,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5mm/a。断裂在晚更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变化不大,反映出该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强度比较稳定。利用Poisson模型、Lognormal模型、BPT模型三种概率模型计算获得未来50a强震发震概率分别是:6.32%、0.08%、0.05%;三种模型分别取权重0.28、0.36、0.36,获得龙陵-瑞丽断裂北段未来50a特征地震发震概率为1.82%。  相似文献   
53.
冰川构造是冰川“侵蚀-堆积-变形”三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单纯的冰川地貌与沉积记录分布范围更广、保存能力更强,但中低纬地区研究程度较低。本文利用地貌学、运动地层学和释光年代学方法,对西藏东部玉曲河源地区冰川构造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区内存在两期具有不同运动性质和运动方向的冰川构造作用,其性质特征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异,在时间上主要与冰川规模及其派生的冰川动力条件差异有关,在空间上主要与冰床下伏基岩性质、区域和局部地貌条件以及排水条件的差异有关;根据上覆地层年代资料,推测其形成年代不晚于倒数第二次冰期。综合区域资料认为,约自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河源区先后经历了分别由冰原过程、山谷冰川过程、泛冰过程和河流过程主导的四个阶段。本研究有助于区域较老冰川作用的识别与重建,也可为传统地质构造和冰川构造的甄别,区域变形特征解释和历史重建,以及断层活动性的有效鉴别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54.
利用波函数展开法给出了含多个圆弧状沉积层河谷(盆地)场地对平面SH波二维散射问题的一个解析解,并以具有三个沉积层的河谷为例,分析了河谷中沉积层层数与排列次序对SH波散射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不同阻尼比的反应谱的转换关系在我国各类抗震设计规范中有重要应用。以大崎顺彦的转换关系为数学模型,以包含可靠长周期信息的260条基岩记录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新的0.04—10 s的不同阻尼比反应谱的转换关系。新转换关系弥补了4—10 s的长周期部分,并首次考虑了距离对强震持时的影响,可以应用于阻尼比连续变化的反应谱的转换。先对0.04—4 s内的数据回归出结果,与大崎顺彦的结果作对比。然后,再对0.04—10 s内的数据回归出结果,再与大崎顺彦的结果作对比。与大崎顺彦的结果虽有差异,但随阻尼比、震级的增大而基本趋于一致。新的转换关系将为《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等相关规范的制订和修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
怒江断裂带南段道街盆地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理  陈国星  苏刚  李光涛  高战武 《地震》2011,31(2):97-105
上新世末以来滇西地区发生大面积掀斜隆升构造运动, 同时伴随块体的差异性升降运动。 在这种构造背景下, 怒江断裂带南段形成了一系列断陷盆地, 其中道街盆地是面积最大的一个盆地。 本文利用野外地质考察、 钻探和后差分GPS实测剖面等方法对该盆地第四纪地层和控盆断裂进行研究, 认为道街盆地控盆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晚更新世之间, 而盆地内部断层晚更新世以来仍有活动表现。  相似文献   
57.
探槽古地震事件的识别取决于对沉积地层中封存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响应的解译。基于国内外88篇走滑断裂古地震研究论文,系统总结分析了古地震事件的多种识别标志,主要包括地层的垂向错断、断层向上逐渐尖灭、生长地层、裂缝充填、角度不整合、砂土液化、崩积楔、褶皱等。这些识别标志的质量和数量是判别古地震事件的关键。综合分析认为,地震成因识别标志与非构造成因及蠕滑产生的变形不同,而不同识别标志对地震层位的限定有证据强弱之分。在充分考虑地域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根据识别标志的强弱,对探槽揭露事件的地层证据进行半定量化分析,这在实际工作中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误判地震事件的可能性,排除非地震成因变形的影响,也能更客观地反映地震事件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58.
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自救互救调查情况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震后问卷调查数据,对震后灾民自救互救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自救互救是地震救援中受困人员获救的主要方式;(2)玉树地震参与自救互救人数比例较高,说明经过汶川地震后,公众的自救互救意识得到较明显的提高,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到震后抢险等社会活动中;(3)在两次地震自救互救过程中,主要的困难在于缺乏救生工具和经验,并且救援工作缺乏组织管理,相互协调能力不足。基于以上调查结果,为全面提升我国地震应急救援水平和应急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9.
朱宝霞  申文庄  马明 《中国地震》2014,30(3):373-381
公众是实现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以下简称地震重防区)防震减灾工作目标、提升社会防震减灾能力的主力军,而公众对地震重防区的认知与防震减灾宣传密不可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许多公众对地震重防区和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低、公众的防震减灾素质有待提高、防震减灾宣传针对地震重防区的内容不够全面、宣传方式和手段不够多样化等问题.据此,提出建议:强化地震重防区宣传,丰富防震减灾宣传内容;防震减灾宣传方式和途径多样化;完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制度等.  相似文献   
60.
本文人工合成了36条代表不同频谱特性的地震动,构造了简单的平台地形,并利用人工合成地震动作为平台地形计算输入地震波,获得了地表观测点的时程和反应谱.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具有不同高度、侧向坡降和介质阻尼等的平台地形对地震动特征周期值的影响.研究的结果表明:当平台高度与入射地震波优势波长相比较小时,平台的高度、侧向坡降、阻尼比等对地震动特征周期值的影响不大,此时单个平台地形地表地震动的特征周期主要依赖于入射地震动的特征周期,而且一般比入射地震动的特征周期略有增大;当平台高度与入射地震波优势波长相比较大时,平台高度对地表地震动特征周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