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36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本文通过进行魁蚶吊笼养殖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入笼规格、挂养水层及放养密度对魁蚶的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比较了魁蚶吊笼养殖与底播养殖模式的不同差异。试验表明,吊笼魁蚶的最适入笼规格为1.5 cm;越冬最适挂养水层为3.5 m以上,度夏最适水层为2.5~3 m;第一次越冬最适密度为1 000粒/层,第一次度夏最适密度为500粒/层,第二次越冬最适密度为200粒/层,第二次度夏最适密度为100粒/层;通过吊笼养殖至3~4 cm规格后进行底播养殖,能够有效提高魁蚶成活率,由此可见,吊笼—底播接力养殖,是提高魁蚶养殖效益的一种有效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52.
黑河流域降水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海燕  王可丽  江灏  于涛 《冰川冻土》2009,31(2):334-341
归纳总结了黑河流域降水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流域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及降水的影响因子分析两个方面.在降水变化研究方面,对整个流域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与上游祁连山区降水的变化特征分析已有不少工作;在降水影响因子研究方面,对上游祁连山区地形与降水的关系研究在逐步开展;水分条件,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流域降水的关系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研究使我们对流域的气候特征、降水分布情况及降水的地形影响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更全面、深入地研究黑河流域降水机理奠定了基础,但仍需在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深入细致地研究:1)与大尺度环流系统变化有关的水汽来源及输送对黑河流域降水的影响;2)与地形有关的局地因子对黑河流域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3.
于涛 《中国沙漠》2010,30(3):686-690
利用2004年开展的“金塔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试验(JTEX)”所取得的资料和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对西北地区金塔绿洲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绿洲-沙漠系统的气象场和辐射场。模拟结果显示,绿洲、沙漠的短波辐射和净辐射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而长波辐射的日变化则不很明显;绿洲、沙漠的向下短波辐射相似,峰值在1 050 W·m-2左右;绿洲向上短波辐射峰值略小,约166 W·m-2,沙漠向上短波辐射峰值约261 W·m-2;绿洲、沙漠的长波辐射相差不大,全天基本上分布在300 W·m-2左右;绿洲净辐射峰值约914 W·m-2,大于800 W·m-2左右的沙漠地区。净辐射在沙漠或绿洲同种地表类型上基本与区域一致,分布均匀,下垫面上数值相差不超过10 W·m-2。白天不同下垫面上的净辐射有较大的差别,最大差异可达100 W·m-2。  相似文献   
54.
藏南康马地区石炭系及其下伏变质构造地层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康马地区位于拉轨岗日构造带南缘中部。前人对该地区的康马穹窿及周围地层进行了大量研究,但长期以来对该区石炭系及以下变质构造地层的层序及时代认识不清,致使拉轨岗日构造带前石炭纪的地质演化史成为空白。根据1∶25万江孜县幅、亚东县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取得的地层学资料及古生物、岩石组合特征,对康马附近石炭系及其以下地层进行了重新厘定。厘定后的地层单元分别为前奥陶系郎巴群(POl)、奥陶系则果群(Oz)、下石炭统雇孜组(C1g)。下石炭统雇孜组(C1g)与上覆早二叠世破林浦组(P1p)之间为伸展不整合接触,与奥陶系则果群(Oz)之间为伸展拆离断层接触,前奥陶系郎巴组(POl)与奥陶系则果群(Oz)之间为伸展不整合接触,与下伏康马岩体为伸展拆离断层接触。  相似文献   
55.
文章基于2015年11月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监测实验室外控样考核活动得到的328个考核结果数据,根据《能力验证结果的统计处理和能力评价指南》(CNAS-GL02)中稳健统计Z比分数法进行各参与实验室测试能力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浓度含量较低的样品对实验室的分析能力要求更高,75%以上参与考核的实验室具备准确测定海洋环境沉积物中铜、铅、锌、镉等4种重金属的能力;对测试结果不合格的实验室进行不合格原因查找及分析,针对各种不合格情况提出应对办法和建议,主要包括改善实验室环境状况、相关单位组织基层技术人员开展分析技术培训和交流、进行标准方法修订和完善等。  相似文献   
56.
本研究采用常压蒸馏法测量,利用Quantulas 1220超低本底液闪谱仪测量海水样品中氚活度的方法,对影响测量结果的测量时间、无氚水、闪烁液以及二者混合比例等进行研究.在优化了这几个参数后,使得方法检测限为1.07Bq/dm~3.为了检测方法的适用性,本研究课题组参与IAEA海水氚样品测量,测量结果为2.91±0.35 Bq/dm~3,与IAEA参考值(2.80±0.06 Bq/dm~3)相对偏差仅为3.9%,证明了该方法测量海水的可行性.此外,与文献值比较,本方法适用于核电厂运行后,邻近海域海水中氚的测量.  相似文献   
57.
于涛  王宗起  马昌前  王东升  王涛  黄凡 《地质学报》2021,95(11):3266-3281
浙西北地区寒武系沉积环境及物源分析是重建扬子板块东南缘古地理格局的关键,进而可以为华南大地构造演化提供证据.本文根据沉积相时空展布、斜层理与同沉积褶皱恢复的物源方向以及碎屑锆石LA-ICP-MSU-Pb测年,综合探讨寒武系的陆源碎屑物源方向以及物源区.浙西北地区寒武纪地层主要由碳硅质岩、硅质页岩、砾屑灰岩、砂屑灰岩、泥灰岩、泥岩等组成.沉积序列、沉积相标志研究表明,寒武系沉积构造以泄水构造、滑塌褶曲、流动构造、层间滑动、同沉积褶皱和断层等为特征,发育大量滑塌沉积及碳酸盐岩浊积岩,整体为深水盆地及斜坡环境.沉积相时空展布及古流向研究表明,水体向北西方向加深,寒武系陆源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南东方向,非前人通过古生物地层判断的盆地基底北西高南东低.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物源集中于574 Ma、747 Ma、1768 Ma以及2131 Ma,与邻区碎屑锆石年龄图谱对比分析表明,江山-绍兴断裂带及浙江中部地区为主要物源区,陆缘碎屑物质主要来自于陈蔡群、双溪坞群、河上镇群及八都群.寒武纪时期,斜坡盆地沉积基底向北西倾斜,位于盆地西北部的章里地区为沉积中心,华夏地块露出水面为剥蚀区.  相似文献   
58.
勉(县)-略(阳)-宁(强)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在秦岭造山带与扬子板块西北缘的接合部,是中国大陆造山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矿化集中区,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对岩浆岩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对岩浆-成矿活动规律的系统认识.文章通过对勉略宁地区铜厂湾金矿区内辉绿岩脉进行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讨论了辉绿岩的成因、物质来源、形成构造背景及其对区域找矿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辉绿岩脉的成岩年龄为(199.6±1.8)Ma,为早侏罗世.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w(SiO2)为47.13%~51.56%,w(MgO)为3.83%~6.41%(Mg#=37~48),w(FeOT)为9.36%~12.74%,w(TiO2)为1.37%~1.86%,呈亚碱性,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稀土元素总量(ΣREE)为60.18×10-6~189.06×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显著((La/Yb)N=2.66~9.12),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具有右倾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Eu的弱负异常(δEu=0.6~0.97),与原始地幔相比具有明显的Nb、Ta、Sr负异常和Ba、K正异常.尽管铜厂湾矿区辉绿岩地球化学组成具有弧岩浆岩的特征,但根据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笔者认为辉绿岩形成于早侏罗世南秦岭后碰撞阶段,造山带整体处于减压增温的特殊构造体制,地幔物质上涌,底侵作用使得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从而形成了混合型岩浆.  相似文献   
59.
建筑物沉降规律的曲线拟合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建筑物的沉降监测数据序列具有趋势化的特点,通过对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序列的统计分析,建立建筑物沉降量趋势项及差异沉降量趋势项的数学模型,计算建筑物沉降量及差异沉降量的即时速率,为建筑物的后期监测精度及监测周期提供设计依据.通过工程实例验证,建筑物沉降量及差异沉降量所采用的双曲线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和预测能力,可实现对建筑物末来沉降趋势的综合预测预报,为建筑物的运营安全评估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0.
于涛 《四川地质学报》2008,28(4):290-292
从油气成藏研究的发展阶段入手讨论了油气成藏期研究方法的演变,提出了在油气分异特征、包裹体分析、储层沥青分析和成岩矿物年代学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沉积埋藏史、烃源岩热演化史以及各种成藏条件的有效匹配,综合分析油气成藏期次、过程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