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30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对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BERNESE和GAMIT进行了简单介绍,并用这两种后处理软件来处理长度大于1 000km的基线,对各种软件解算的结果进行了比对分析,得出两种软件在数据处理方法、精度、解算准确度等方面的差别,并对其使用条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2.
徐杰  高战武等 《地质学报》2001,75(2):165-174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和构造地貌等资料研究了渤海湾盆地和太行山之间的耦合关系。盆地和山脉是在晚白世形成的结山准平原上经新生代裂陷作用产生的。盆地阶段性下沉与山区间歇性抬升彼此相应,相反相成。盆山之间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是上地壳中的大型拆离构造,沿它拉张滑脱而盆降、山隆;区内现今地壳上地幔结构等差异可能是盆-山构造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总体为分层拆离、脆韧转换和伸展-收缩组合而成的岩石圈结构构造剖面。盆地和山脉具统一的形成机制和同一动力条件,盆地深部软流圈上隆和侧向分流导致岩石圈地幔和下地壳自下而上同向锁流变,不仅托曳传力使上覆壳层拉张裂陷成盆,而且往西推挤山区相同层圈的物质使之缩短增厚并隆升,为盆地伸展让位;山半随盆地发育而形成。  相似文献   
53.
沙坡头固定沙丘结皮层藓类植物繁殖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采用撒茎法和芽胞培养土生对齿藓Didymodon vinealis的实验表明:芽胞由植物体叶腋腋毛顶端细胞反复再生,原丝体由芽胞和叶基部细胞产生或由腋毛直接生长为原丝体,附着在叶背面的芽胞比未附着芽胞产生的原丝体生长更好;老茎不直接生长为植物体,产生新生枝后死去.同时,实验室培养的真藓Bryum argenteum其植物体、叶和细胞形态特征与野生种有明显差异.为人工促进固定沙丘结皮层的形成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4.
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区地质构造和发震构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石油地质勘探资料和地震学等研究的成果,对1969年渤海7.4级地震的构造条件作了具体而较深入的分析,填补了华北渤海大震区地震构造研究的空白.震区位于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地处北北东向营潍断裂带与北西向北京-蓬莱断裂带交汇的地区.早第三纪断陷阶段,该区于地壳上部主要发育北北东、北西和东西向3组断裂,呈铲状和平面状形态,正断性质,多属断陷主断裂.晚第三纪以来的拗陷阶段,先存断裂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同时还新发育一条北东向黄河口-庙西北断裂带.7.4级地震的震源断层走向为北东45°,倾向南东,近于直立,呈右旋走滑性质,埋藏于15~34km的深度范围.大震的发震断裂不是营潍断裂带,而是黄河口-庙西北新生断裂带.  相似文献   
55.
56.
南京冬季平流雾微物理结构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Vaisala系留气球低空探测系统、自动气象站和雾滴谱光谱探测仪(FM100)等,对2006年12月24—27日南京市区及其周边地区出现的罕见浓雾过程进行了综合探测。结果表明,此次雾过程属于典型的平流雾,雾的发展及消亡过程主要受冷暖平流的影响。此次雾过程可分为生成、发展、维持和消亡阶段,期间的平均数密度为123.58-661.24个.cm^-3,平均直径为3.12-7.33μm,平均含水量为0.016-0.137 g.m^-3,最大直径为20.28-50.00μm。在生成发展阶段,雾滴谱逐渐上抬、拓宽,谱型由单峰逐步向双峰、三峰转化。单峰峰值直径为2μm,双峰2μm、16μm;三峰期间分别为2μm、16μm和23μm。在维持阶段,滴谱存在周期性振荡。雾滴谱的演变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7.
On November 14, 2001, an extraordinarily large earthquake (MS8.1) occurred on the Hoh Sai Hu segment of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 in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The seismogenic fault, the Hoh Sai Hu segment, is a left-lateral fault with a high slip rate in geological history, with the average slip rate reaching(14.8±2.8)mm/a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Different slip rates of the Hoh Sai Hu segment can affect fault motion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lip rates and different initial friction coefficients on the fault plane of the Hoh Sai Hu segment of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 on the rupture behaviors of the fault. In this research, we apply the single degree of spring block model controlled by the rateand state-dependent frictional constitutive laws. Using the fault dislocation model and based on ancient earthquake research, historical earthquakes data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previous researchers, we obtained the parameters of this model.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rupturing motion of the Hoh Sai Hu segment in the next 6500 years under different slip rates, we find that a faster annual slip rate will shorten the recurrence interval of the earthquake. For example, the earthquake recurrence interval is 2100a at a slip rate of 0.014m/a, which agrees with previous research, but, the recurrence interval will be 1000~1500a and 2100~2500a, corresponding to the slip rates of 0.018m/a and 0.008m/a, respectively. The fault slip rate has no regular effect on the coseismic slip rate and fault displacement in an earthquake. The initial friction coefficient on the fault surface has an effect on the earthquake recurrence interval. A smaller initial friction coefficient will lengthen the earthquake recurrence interval. At the same time, the smaller initial friction coefficient will lead to larger slip rates and fault displacement when earthquakes occur.  相似文献   
58.
渤海新构造运动及其对晚期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中新世晚期(大约5.2 Ma B.P.)以来,渤海海域盆地进入裂后构造活动最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时期,致使渤海海域沉降沉积中心迁移、玄武岩喷发、地震频繁活动、深大断裂继承性活动和大量晚期断裂的生成.该期构造运动海域强度明显高于相邻陆域,呈现出幕式活动的特征.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下,渤海海域含油气盆地形成了一批大型浅层背斜圈闭,油气输导体系得到优化,烃源岩晚期快速生烃,油气幕式充注成藏.本文以PL19-3油气藏为例,初步总结了渤海新构造运动控制油气晚期快速动态成藏的模式.  相似文献   
59.
渤海盆地的现今扩张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于渤海盆地的扩张,前人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但是,对渤海盆地现今扩张的主方向,扩张的速率和笵围迄今还不清楚,本文试图探讨之.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网1998~2004年的观测结果,建立了渤海盆地周围地区相对于欧亚板块的速度场.将该区划分为8个块体,建立了各块体的速度模型,得到该区的水平形变速度场和应变场.分析形变速度场和应变场的空间变化,发现渤海及周围地区呈现明显的NW-SE方向的双向扩张运动,扩张速率为2.5±1.8 mm/a.NW-SE与NE-SW方向扩张范围分别为310 km与 410 km.渤海盆地扩张的范围与华北地壳最薄的区域基本一致,这表明上地壳的扩张变形与上地幔的隆升密切相关,岩石圈减薄和岩浆上涌使上地壳发生拉张变形,使渤海地区发育成一个拉张盆地.  相似文献   
60.
固定沙丘生物结皮层藓类植物形态结构及其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对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及其毗邻区域固定沙丘生物土壤结皮层6种有代表性藓类植物形态解剖结构及其适应性进行了观察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优势种真藓、土生对齿藓和刺叶赤藓植物体密集丛生,其中真藓和土生对齿藓易于通过茎叶碎片或芽胞进行无性繁殖,其茎的结构中皮部细胞壁明显增厚、中轴分化明显;刺叶赤藓和芦荟藓叶片结构最复杂,刺叶赤藓叶片具两层细胞,细胞密被透明马蹄形细疣,芦荟藓叶片内卷成兜形,中肋扁宽,背部有多层厚壁细胞,腹部着生许多绿色丝体;绿色流苏藓和盐土藓的叶片细胞也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藓类植物多样的形态结构特征使其适应沙漠环境中水分缺乏、基质不稳、强光辐射伤害等不利环境因子。植物体集群生长状态是其形态适应性的重要特征,与繁殖过程中植物体的连续分枝和原丝体反复再生及外延生长特性直接相关,个体和种群形态结构上的适应性对减缓细胞内生理条件的剧烈变化,减弱细胞器受损害的程度,加快其生理功能的恢复速度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