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56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论述建设河北海陆一体开发省级经济发展轴线.强化石家庄市经济,加强沧州化工城和石 家庄-黄骅港沿线特色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52.
郭军  任雨  傅宁  何群 《气象科技》2016,44(3):416-422
利用环渤海地区365个地面气象站1980—2012年逐日能见度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地区能见度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等级能见度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能见度的主要气候特征是春秋季高、冬季低。1980—2012年平均能见度下降最大的区域位于太行山和燕山山脉的迎风坡,也是平均能见度较低的区域。环渤海地区整体而言,能见度小于等于1 km主要是水滴造成的,能见度1~10 km范围内,颗粒物、气体污染物的影响随能见度的增大而增大。水滴和颗粒物、气体污染物对不同等级能见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53.
陈航  王跃伟 《海洋信息》2012,(1):40-43,47
环渤海地区海水淡化发展呈现出规模大、发展速度快的趋势。基于环渤海地区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海水淡化的浓盐水排放、固废物、温排水和化学污染物等问题对半封闭的渤海湾海洋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环渤海地区海水淡化产业合理发展和布局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4.
环渤海低平原微咸水区土壤盐渍化与盐分剖面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结合GIS技术研究环渤海低平原微咸水区土壤盐渍化特征,并探讨盐分剖面类型和分布状况。结果表明:0~5cm表层土壤盐分属于强变异强度,5~60cm各土层盐分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土壤盐分变量的全部信息可由盐渍化、碱化、区域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K+等5个主成分反映,其累计贡献率达87.88%。土壤盐分剖面分为表聚型、底聚型和中聚型,在环渤海低平原区的面积比例基本一致,约各占1/3。  相似文献   
55.
环渤海区域信息化合作模式与框架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信息地理学研究视角,尝试建立环渤海区域信息化合作的模式与框架。分析环渤海区域信息化合作的内在需求与特征,从政府间、企业间以及政府、企业与研究机构3个信息化合作层面揭示环渤海区域信息化合作的模式,提出环渤海区域信息化合作由筹划组织、重点推进和全方位合作3个阶段构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各阶段运作主体、合作内容、组织平台和信息平台的框架体系,提出促进环渤海区域信息化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6.
从DMSP-OLS数据提取城市区域的经验阈值法存在固有的缺陷,经验阈值对不同的空间区域不具备通用性,不适用的经验阈值,将导致城区面积提取具有较大误差,可采用统计数据对经验阈值进行修正以降低误差。本文在大时空尺度条件下以少量样本城市的统计数据对经验阈值方法进行了修正;另采用Elvidge二次多项式模型对DMSP-OLS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校正。在此基础上选取总斑块数量、景观总面积、平均斑块大小、最大斑块面积比、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总边界长度、平均边界密度和斑块平均回旋半径共9个景观生态学指标,采用FRAGSTATS 3.3软件计算分析了1992-2010年环渤海区域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2-2010年间,环渤海区域城市化进程持续较快发展,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增加了2.14倍,平均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76%,提取到的城市斑块平均回旋半径增加了约26.5%,并且城市景观斑块的复杂度明显上升,可检测到的城镇总个数增加了82%。但是,每100km2内孤立的城市景观斑块数却降低了约76%;大城市持续扩张的相对速度慢于中小城市,城市区域边界密度和整体城市分布景观格局破碎度逐渐降低,核心城市与周围卫星城市的景观斑块的联通性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57.
了解土壤盐分平衡情势对于预警土壤盐渍化和指导农业生态环境调控具有实际意义。从地下水、气候、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初始盐源状况四方面考虑,构建了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土壤盐分平衡情势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以环渤海低平原区为典型区进行了评价应用。评价结果表明:环渤海低平原区土壤盐分平衡情势“良”级区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0.8%,“中”级区26.8%,“差”级区58.9%,“劣”级区13.5%,总体维持土壤盐分平衡的能力较弱。通过效验,评级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证明了评价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8.
为了解环渤海低平原微咸水灌溉的土壤容盐能力问题,对大量野外监测和采样测试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平原的土壤盐分剖面分布特征具有表聚型、中聚型和底聚型3种类型,其与蒸发、降水或灌溉入渗影响和潜水位埋深变化相关。不同聚型剖面形成的水动力特征各不相同:表聚型土壤盐分剖面的水势梯度指向地表,其绝对值远大于1.0 cmH2O/cm;中聚型土壤盐分剖面上部的水势梯度指向地下水面,剖面下部的水势梯度指向地表;底聚型土壤盐分剖面的水势梯度指向地下水面,水势梯度大于1.0 cmH2O/cm。表聚型土壤盐分剖面不利于微咸水灌溉农田和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59.
环渤海潮间带长牡蛎微塑料富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塑料是指最大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微粒,近年来其污染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2017年6月,在环渤海潮间带9个站位采集了野生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样品,通过组织消解、滤膜分离和显微镜检筛分微塑料样品,并利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μ-FT-IR)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渤海潮间带长牡蛎体内的微塑料摄入率为73.91%~95.65%;微塑料平均丰度为2.03个/个体,每克生物组织平均丰度为0.89个。长牡蛎体内的微塑料形状以纤维类最多,所占比例为67.06%,其次为碎片类,薄膜和颗粒类所占比例较少。微塑料颜色以蓝色居多,其次为白色。长牡蛎体内粒径小于500μm的微塑料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粒径500~1 000μm的微塑料。微塑料化学成分包括人造纤维、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聚酰胺、聚苯乙烯等6种类型,其中人造纤维所占比例高达50.00%。以上结果表明,环渤海潮间带长牡蛎体内均存在一定的微塑料富集;与国内外其它研究相比,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港口等站位的长牡蛎体内的微塑料丰度较高,而自然保护区站位的长牡蛎体内的微塑料丰度较低,表明微塑料污染与人类活动频繁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0.
环渤海地区海岸线空间分布和类型对沿岸生态环境状态和人类活动具有指示作用。近年来该地区海岸线不断变化,生态环境平衡状态遭破坏,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凸显。文章以环渤海海岸作为研究区,利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提取研究区不同类型海岸线,并从自然因素和以围填海为人工驱动力的外在表现对海岸线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环渤海地区海岸线总长度分别为2 455.8km、2 666.8km和3 049.7km,呈逐年增加趋势;前后5年以及10年间的围填海总面积分别为448.5km2、1 151.5km2和1 558.7km2,其直接导致自然岸线萎缩和人工岸线增加,建设围堤变化尤为突出,长度从2000年的374.5km增长到2010年的1 145.9km;研究区内开发建设活动频繁,尤其是津冀沿海港口建设规模大、数量多,是环渤海沿岸开发强度最大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