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57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51.
利用中国第九次南大洋考察中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的CTD资料,分析研究了调查海域的水文结构特征及其该区南极底层水(AABW)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海域,深水洋区近表层流由西向东流,而在普里兹湾内存在一个气旋型涡.水文结构中最明显的海洋学特征是:(1)绕极深层水(CDW)的涌升现象明显,涌升最强的位置是麦克罗伯逊地以北海域,最明显的深度是50~200m层,暖水涌升将冬季冷水分隔成南北两部分,并在其中形成孤立的暖水块;(2)陆缘水边界明显,这是绕极深层水与南极冷水之间形成的锋面,一般处在次表层水中,大致位于64°~66°S之间;(3)存在着双跃层结构.观测期间,普里兹湾以北探水海域存在着南极底层水,其来源可能有二:一为当地形成,二为源于威德尔海和罗斯海.  相似文献   
52.
黄渤海潮流场及其与沉积物搬运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沉积物的悬浮、输运受海潮流、波浪、温盐结构及泥沙来源诸多因素影响,然而何为主次,各海区不尽相同,本文在模拟黄渤海潮流场基础上着重计算、讨论了沉积物搬运与潮流场之间的关系。结果指出,潮流场在该海区泥沙输运与沉积中起着主导作用。这一结果与R.W.Sternberg等在东海北部的夏季调查结果相一致。通过M2和(M2±S2)不同条件下的计算比较,同时还反映出该海区的的沉积物输运与冲淤格局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3.
三维陆架海模式在渤海中的应用Ⅱ.温度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用三维斜压陆架海模式对渤海温度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模式较好地再现了渤海温度场从混合到层化至再混合的季节性变化过程;在混合区与层化区之间有一冷水带;夏季,3个湾的湾顶和秦皇岛外海的海表层温度(SST)相对较高,后者与秦皇岛外海较弱的风和潮混合有关;SST、温跃层及潮锋位置的变化与气象外力和潮运动有关,具有天气尺度和大小潮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4.
南海环流的一个约化模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约化数值模式研究了黑潮在巴士海峡的流况及受其影响的南海海盆区的环流,结果为:定常的黑潮入流在巴士海峡不易出现显著的环状流动结构,但在海峡西侧诱生一气旋涡,该涡旋达到一定强度时,β因子和侧边界作用使其向西南移动,因此,模式给出的南海环流呈准半年周期的气旋涡现象。动力分析表明,气旋涡因非线性平流作用将黑潮西侧的气旋性切变涡度向南海北部输送所致。模式同时计算了入流方向和流轴位置呈周期性变化时,巴士海峡和南海的流动结构。  相似文献   
55.
中国近海的环流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61,自引:17,他引:61  
苏纪兰 《海洋学报》2001,23(4):1-16
本文总结国内外对我国近海环流所作的工作,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环流的主要动力机制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56.
AconditionfortheformationofAntarcticBottomWaterinPrydzBay,AntarcticaLiangXiangsan(梁湘三)(SecondInstituteofOceanography,SOA,Hang...  相似文献   
57.
基于日本“长风号”调查船在 1 997与 1 998年 1 0个航次的CTD资料 ,采用改进逆方法及改进动力计算方法对东海黑潮的流速、流量进行计算 .1 997年 5月出现了El Ni no现象 ,东海黑潮流量在 1 997年夏季减少 ,1 997年东海黑潮的平均流量也减少 .在 1 997年 1月与 6— 7月 ,即El Ni no现象出现前后 ,东海环流的流态有些不同 .在 1 998年 4至 1 1月黑潮在PN断面出现多流核心的结构 ,特别在 1 0— 1 1月出现 3个流核心 ,黑潮主流核的位置秋季时东移 .1 995年与 1 998年都是东海黑潮异常年 ,这些异常现象可能与冲绳岛以南出现的反气旋涡的强度变化以及从El Ni no现象过渡到La Ni na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58.
东海环流的一个两层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用一个两层原始方程数值模式,对东海的环流现象进行了机制性的探讨。从整体上来看,海区的一些主要流态特征彼此密切相关,且在动力上都是比较稳定的。黑潮在台湾东北的入侵主要表现在下层。底斜联合效应(JEBAR)、惯性效应、摩擦效应都是这支入侵流态的发生机制,而底形与行星β效应则使它表现出向岛强化的特征。下层黑潮入侵后,大部分作反气旋回转,成为台湾暖流(TWC)下层的外海分支。TWC下层沿岸分支能否形成,则取决于黑潮入流上下流速比γ的大小,以及上层海峡入流是否北上。TWC上层流动的形成是海峡水入侵后在β效应作用下的结果,它在温州外海也将分出一支向外海流去。文章指出,台湾东北的冷水块不是“尾涡”所致,而是下层黑潮舌状入侵的具体表征;台湾北部的暖涡则是上层TWC北上时与冷水块相互作用的结果。此外,本文对钓鱼岛以北的锋涡与逆流现象也作了一些初步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59.
冬季南海上层环流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利用一个分区性的正压-斜压衔接模式来探讨冬季南海的上层环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在南海北部,流态主要受黑潮的影响,除了东沙群岛西南的大陆架海域以及吕宋岛北部西岸附近各为一反气旋涡外,整个南海北部为一气旋式大环流所控制.(2)在南海南部主要是风生环流,源自粤西沿岸的水体在东北季风的作用下顺南海西边界岸线向南流动,形成一支相当强的西边界流;同时,由于受北康暗沙以南的陆架坡底形效应和β效应的作用,使得在南海南部出现以一个反气旋涡在南沙海槽处产生、发展并向西传播乃至衰减的约50d的周期性过程  相似文献   
60.
台湾以北陆架环流动力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根据国家海洋局于1984—1985年在东海所获得的温、盐、流资料,分析了台湾以北海域的环流状况,夏季流况复杂而冬季则相对简单,无论冬、夏在东海陆架上都有明显的弯曲流动,最后归向坡折附近,可称为台湾暖流的外侧分支,沿闽浙近岸北上的台湾暖流内侧分支冬、夏都存在,其水体至少在上层可能源自台湾海峡,通过简单模式我们探讨了研究海域环流的动力机制,发现黑潮进入东海后失去台湾岸线对水位梯度的“支撑”,是产生研究海域环流特征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具体形成冬、夏环流的动力,似有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