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1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质学   8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8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4年   4篇
  1953年   2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本文使用经过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测站观测资料订正过的欧洲中心FGGE-Ⅲb资料,对1979年7月月平均进行分析,计算了垂直速度、散度、垂直剖面函数和速度势函数等物理量以及上升气流轨迹,给出了夏季高原主体地区环流场的主要特征和详细的高原地区不同经纬度剖面垂直环流场的特征和分布. 配合夏季高原高层强大稳定的反气旋高压带,高原主体地区为整层上升气流区,但ω场有东西两个上升中心,它们是两个对流活动上升中心,两部的中心位于狮泉河和改则之间偏北的地区,东部的位于那曲一带. 本文给出了高原地区三个主要的经向环流圈(南北两侧下沉的小环流圈、跨赤道的季风环流圈)的经度位置和高原地区与西太平洋之间发生遥相关的主要纬度位置,发现在跨赤道的季风环流圈中,在赤道以南的下沉气流主要来自高原与15°N之间,从高原上升的气流仅在对流层上部(200hPa左右)跨过赤道.从高原西部上升的气流往往从非洲至印度尼西亚一带跨过赤道,而从高原东部及其东侧我国大陆上升的气流往往下沉在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地区.  相似文献   
62.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上空的平均垂直环流----(二)冬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继《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上空的平均垂直环流(一)夏季》之后,分析了该地区冬季平均垂直环流的特点,得出以下主要结果: 冬季南亚季风区的经向环流为强大的Hadley环流所控制,这一环流在青藏高原南侧发展得最为强盛,出了高原向东其强度逐渐减弱;在中、东太平洋的中纬度逆环流成为主要环流系统,Hadley环流远弱于夏季,只存在于赤道低纬度的低空。 本文对该地区的纬向垂直环流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3.
全球变化的主要科学问题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叶笃正  符淙斌 《大气科学》1994,18(4):498-512
本文概要地介绍了全球变化国际研究计划发展的现状,论述了它的科学目标,从地球系统维持和运行机制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指出了实现全球变化研究目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64.
青藏高原及其紧邻地区夏季环流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笃正  高由禧  陈乾 《大气科学》1977,1(4):289-299
解放前,青藏高原的气象学基本上是个谜,解放以后由于党对气象事业的关怀,青藏高原地区和全国各地一样,气象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五十年代末期“西藏高原气象学”一书总结了解放后头十年的成果。六十年代以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以来,我国广大气象工作者对于这个世界屋脊——青藏大高原上的气象、气候研究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65.
气候变化影响下我国农业经济评价问题探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年代际的全球变化预测及其区域适应 ,是一个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领域的问题。作者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与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探索性思考 ,提出了气候变化与人类经济活动相互关系的研究领域中 4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并重点针对其中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及气候变化影响下我国农业经济评价问题进行了探讨 ,同时初步讨论了经济评估的验证问题。  相似文献   
66.
20世纪两次全球增暖事件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20世纪20年代和70年代全球出现了两次突变增暖,本文分析比较了这两次全球增暖的起源地,空间分布特点,影响范围,以及北半球增温和降温最大地区的气温变化与其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变化的联系等.发现,第一次全球增暖始于北半球新地岛西北、冰岛及以北的极地地区,主要增暖区在北大西洋、格陵兰岛、冰岛和北半球中、高纬大陆地区,主要增暖季节是夏季.第二次全球增暖最早可能始于南半球南印度洋海盆及南极大陆地区,增暖中心有明显向北半球方向移动的倾向并广泛影响到全球热带、副热带海洋,没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增暖差异;北半球第二次增暖比南半球约晚10年,主要增温区在东亚大陆和北美西部,主要增暖季节在冬季.分析还发现,20世纪北半球增暖最强的东亚大陆、北美西北部和降温显著的冰岛、格陵兰岛、北大西洋以及中北太平洋等地的气温变化与其相应的大气环流系统的异常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7.
The distribution of troughs and ridges of geopotential height,the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and the propagation pat-terns of stationary waves ar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January mean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 at 500hPa.Data analysesand numerical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these three characteristics are associated to one another and closely related tothe mechanical forcing of the Rocky Mountains and Tibetan Plateau.There exists a prominent negative correlation inthe intensity variation between the American trough and the Asian trough at high and middle latitudes.Such negativecorrelation,in connection with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intensity of the jets in front of the two troughs,leads tothe existence of similar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in North America and East Asia.On the other hand,the different propa-gation behaviour of quasi-stationary waves downstream of the two main mountains results in a fundamental differencein the distribution of correlation chains in North America and East Asia.  相似文献   
68.
This is a review on the studies of tropical very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VLFO) on interannual scale, mainly on the recent researches undertaken by Chinese scientists which are not well known outside of the country.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asic features of VLFO in the tropics, the characteristic time and spacial structure of oscillation, especially the new concept of Low Latitude Oscillation consisted of two components: the well-known Southern Oscillation (SO) and the so-called Northern Oscillation (NO). A large number of evidences have been provided to illu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LFO in tropics and the climate variation in China, such as the long-term variation of north Pacific high, the frequency of typhoon and the cyclone over the East China Sea, the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in Yangtze valley basin and the cold summer disaster in Northeast China, and so on. Finally throw some lights on the nature of VLFO on interannual scale.  相似文献   
69.
有序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   总被引:59,自引:7,他引:59  
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认为有序人类活动即:通过合理安排和组织,使自然环境能在长时期,大范围不发生明显退化,甚至能持续好转,同时又能满足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需求的人类活动。在分析有序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概念的关系的基础上,概括了有序人类活动概念提出的背景,列举了有序人类活动的主体及其功能,分析了有序人类活动的特征,并且介绍了有序人类活动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70.
符淙斌  叶笃正 《大气科学》1989,13(3):255-264
本文在论证所谓“北方涛动”存在性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一现象与经典的“南方涛动”的关系和它们的性质,提出了”低纬度涛动”的概念。 研究发现,这两类振荡在低频域内具有相同的振荡频率,处于同一振荡系统内。实质上反映了印度洋和太平洋低纬地区三个主要活动中心——赤道低压和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际变化之间的联系。 这个振荡系统,在气压场上表现为,横跨赤道南北各约30个纬距的东西向的“跷跷板”(seesaw)现象,且有以赤道为界的两个分量,即南方涛动和北方涛动。在温度、湿度场和低层大气稳定度场上,主要表现为热带太平洋上高温、高湿和强不稳定与低温,低湿和弱不稳定的交替出现;在云量场上表现为主要对流区的东西向位移;在海面温度场上为赤道太平洋增暖和降温的交替出现。它们之间通过热力和动力过程耦合起来,组成了全球热带海洋大气系统的振荡,这是低纬度大气环流年际变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我们称它为“低纬度涛动”。 分析表明,它的振荡周期平均约为40个月。为区别于40—60天的热带低频振荡,这一年际尺度的振荡可称为“甚低频振荡”。 作者用全球热带海平面气压第一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定义“低纬度涛动指数”,它能客观地同时描写气压场上振荡的两个分量,以及温度、湿度、云量和低层大气稳定度等的甚低频振荡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