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7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43篇
综合类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61.
东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DNA的提取及细菌多样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太平洋海隆附近深海柱状沉积物为材料,通过化学裂解和酶消化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了沉积物微生物的总基因组DNA,并进行了纯化。结果表明所得到的DNA分子片段大小在21kb左右,纯化后的DNA可直接用于PCR等分子生物学操作。细菌16SrDNAV3可变区的PCR—DGGE图谱展示出15条以上条带,表明深海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较高,群落结构比较复杂。对其中9条主要条带进行回收、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序列分属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γ-变形细菌亚门(Gamma—proteobacteria),α-变形细菌亚门(Alpha—proteobacteria)和嗜酸菌门(Acidobacteria)5个大类群。  相似文献   
62.
对海底沉积之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调查研究是海洋沉积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大陆架的特定地段上,沉积环境的改变往往反映着古地理的演变或海陆变迁的状况。但是,由于目前海上调查设备的限制,所研究之沉积环境及其反映的海陆变迁历史一般只限于第四纪,甚至是第四纪晚期的沧桑变化。尽管如此,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也还是做的很不够的。 在研究沉积相和沉积环境过程中,主要是研究那些保存于沉积物中的各种具有指“相”意义或能反映沉积环境的一些标志。如各种古生物(动物和植物)化石群落,沉积物的各种物理特征,沉积结构和构造,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标志等。由于水体的覆盖,海洋沉积物是保存上述标志  相似文献   
63.
题词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蕴珊 《海洋科学》2007,31(10):101-101
~~题词@白春礼$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士 @刘瑞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院士 @秦蕴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院士~~  相似文献   
64.
1957年12月31日到1958年2月17日,苏联和中国联合在中国东部海区进行了渔业调查。在调查中利用“大洋-50”型采泥器所采集的现代沉积物标本转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学组处理。由于时间的限制,同时考虑到这些标本分析的结果只是用作阐明与渔业有关的问题,故从1958年4月1日到14日采用了以斯笃克公式为基础  相似文献   
65.
一、概况海底松散沉积物以及下伏地层的研究,对探讨边缘海的形成历史和油气资源的预测与勘探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九八一年七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地球物理调查船“科学一号”,于冲绳海槽南段西陡坡海底水深250米处(图1),发现了含有早中新世瓣鳃类和腹足类化石的岩石.由底层拖网收集到较多的棱角状碎石(图2).其成分为灰黑—黑色板状页岩和灰色砂岩,均为钙质胶结.碎石最大直径约为5公分,一般为3公分左右,因受海水长期腐蚀,表面有坑洼和现在底栖生物固着.其次,在碎石当中还混掺少量的磨圆很好的椭圆状砾石(图3).其岩性又全部为暗灰色中基性火成岩,大小在3公分左右.  相似文献   
66.
深海极端环境深部生物圈微生物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下半叶是人类进行自然探索最为活跃的一段时期。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概念层出不穷,大大拓展了人们对宇宙和生命的视野和认识。在海洋学领域,深海热液喷口化能自养(chemolithoautotrophy)系统的发现大大激发了人们对洋底生物多样性及生命形式、过程、起源和进化的兴趣和热情(Baross et al.,1985)。最近30年相继开展的国际深海钻探计划(deep sea drilling project,DSDP)和大洋钻探计划(ocean drilling program,ODP)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以前未曾想象到的埋藏在海底沉积物和上部洋壳中的海底深部生物圈(subseafloor deep biosphere)微生物世界。近期研究表明, 深海热液系统中的嗜热和极端嗜热古菌据推测就来源于海底深部生物圈(Delaney et al.,1998;Summit et al.,2001),由此推断,生命的真正起源就发生在地球深部生物圈内。巨大的深度和广度,使得海底深部生物圈容纳了大量的微生物生物量和新颖独特的代谢潜力(Whitman et al.,1998)。由于洋壳板块运动而产生的海底地质构造和过程的异质性、洋壳地球化学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在漫长地质年代中的气候变迁和海洋真光层颗粒物沉降输出的历史和地理差异性,埋藏在海底沉积物和上部洋壳中的生命赖以维持和繁衍的能量供给形式具有高度的多样性, 海底深部生物圈蕴育着丰富多样的代谢形式和新颖的生理生化机制(IPSC,2001)。海洋深部生物圈内的古菌群落将作为特定地质微生物标志(geomicrobiological signature),用来指示过去和现代海洋的地球化学变化和地质环境变迁(inagaki et al.,2001)。海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在最近的20年中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与全球海洋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地质过程和地质作用相关的深海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已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特魅力的新兴学科,即海洋“地质微生物学”(geomicrobiology)。在46亿年的地球历史中,地圈和生物圈的协同进化过程主要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完成的,微生物在海洋沉积物和洋壳中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既是微生物的生态学,又是沉积地质过程和洋壳蚀变的动力学,许多原来以为“无机” 的地质过程,其实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汪品先,2003)。在过去的10年中,分子、遗传、生化和基因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被引入地质微生物学的研究中,不但揭示了许多地质环境的微生物多样性,而且阐明了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及环境和生态功能(Newman et al.,2002)。海洋深部生物圈微生物的研究已成为新世纪海洋领域中地学和生物学交叉互补、综合研究前沿的一个新热点和生长点,被列入刚刚启动的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IODP)研究项目的首选(IPSC,2001;中国大洋钻探学术委员会,2003)。尽管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却已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7.
中国陆棚海的地形及沉积类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陆棚区的地质研究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均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这些研究又可为许多重大的地质理论课题的解决提供珍贵的资料。不少外国学者曾为各种目的对我国邻海的海底地质做过相当多的调查研究。 F. P. Shepard(1932,1948)曾编绘了中国各海陆棚区海底沉积物的分布略图,随后又刊印了台湾海峡的底质图。河田学夫(1932)调查研究了渤黄海的沉积。(1953)主编的以及由(1961)主编的世界海洋沉积物分布图上对中国  相似文献   
68.
冲绳海槽Z14-6孔氧同位素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利用取自冲绳海槽中部的Z_(14-6)。孔岩心中所含两种浮游有孔虫进行了氧同位素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孔氧同位素记录可划分为6期,其中第5期又可分为5个亚期。与V_(28-238),V_(19-29)孔的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发现,Z_(14-6)孔的氧同位素记录与大洋氧同位素记录完全一致,历时约12.8万年。同时,Z_(14-6)孔氧同位素记录指示出该区12万年来曾存在三个温暖时期。  相似文献   
69.
冲绳海槽浮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及含氟性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常量元素受挥发性组分氟的分析结果,讨论了冲绳海槽两种浮岩的不同岩石化学特征,并与吉林长白山浮岩和日本岛孤的浮岩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它们与大陆的浮岩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0.
冲绳海槽浮岩微量元素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冲绳海槽9个浮岩样品做了仪器中子活化分析。根据浮岩微量元素的特征讨论了岩浆的物质来源、结晶演化过程以及岩浆活动与冲绳海槽地质构造的联系。提出冲绳海槽黑色浮岩和灰白色浮岩不仅来自不同的岩浆源,而且经历了不同的形成过程。灰白色浮岩反映了冲绳海槽的地质构造性质,在成因上与海槽区的构造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