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0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51篇
海洋学   388篇
综合类   138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0年   1篇
  1934年   4篇
  1931年   1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1.
对 2种有毒亚历山大藻——引自台湾的微小亚历山大藻 AMTK- ( Alexandriumminutum AMTK- )和引自美国阿拉斯加的亚历山大藻 KW0 6( Alexandrium sp.KW0 6)——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产毒状况、毒素组成和毒性大小进行了研究 ,比较了两者的异同。结果显示 ,2种藻的单位细胞毒素含量与培养阶段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即在对数生长初期达最高 ,之后逐渐下降 ;微小亚历山大藻 AMTK- 主要生产 GTXs毒素 ,从对数生长后期到静止期其毒素组成比有所变化 ,GTX1 ,GTX4比例增高而 GTX2 ,GTX3降低 ,亚历山大藻KW0 6主要生产 STX毒素 ;亚历山大藻 KW0 6的毒性高于微小亚历山大藻 AMTK- 。  相似文献   
612.
通过检测深圳沿岸海域7种贝类的重金属、麻痹性贝毒(PSP)和腹泻性贝毒(DSP)含量,了解其食用安全性.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测,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 H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种重金属和贝类毒素在样品中均有检出,汞污染状况良好;铜含量范围为0.52~109.65 mg/kg,超标率为13.67%;铅含量范围为0.01~3.60 mg/kg,超标率为68.35%;镉含量范围为0.015~7.807 mg/kg,超标率为53.96%.PSP和DSP检出率为100%,PSP含量范围为0.30~34.23 ug/100 g;DSP含量范围为1.88~38.41 ug/100 g.总体看来,样品铅、镉超标严重,不同种类贝类重金属含量具有差异且贝类毒素检出率较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强该海域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613.
通过对2005年4月至9月广东近岸海域贝类81个样品的腹泻性贝毒素进行小白鼠生物法检测,结果表明:(1)DSP毒素含量值≥0.05MU/g的有34个样品,其中翡翠贻贝和牡蛎所占的比例最大;同种贝类的腹泻性贝毒素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秋季含量最高。(2)对其中腹泻性贝毒素含量值较高的8个样品进行胃含物海洋微藻种类的鉴定,结果是波纹巴非蛤、三棱骨螺和结蚶胃含物样品中含有产腹泻性贝毒的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和原甲藻(Prorocentrum sp.)。  相似文献   
614.
选用高毒性微小亚历山大藻台湾株和菲律宾蛤仔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毒藻投喂量对贝类累积和排出麻痹性贝毒(PSP)的影响.实验分为累积和排出2个部分,累积实验设计了4个投喂梯度(A组:2.0×107cell/d、B组:7.0×107cell/d、C组:1.1×108cell/d和D组:2.0×108cell/d),在排出毒素阶段,每实验组又分成投喂无毒饵料藻组和饥饿组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投喂梯度组间PSP毒素累积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毒藻投喂量的增加,PSP毒性增加,但毒素累积率下降,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毒藻投喂量的大小对蛤仔的毒素累积有影响.A组、B组、C组的最高累积量依次为6.5,82.9,113.9μgSTXeq/100g,D组达到本实验的最高累积量154.1μgSTXeq/(100g),但累积率却随着投喂量的增加而递减,分别为1.79%,0.92%,0.42%和0.39%.停止投喂毒藻后蛤仔体内的PSP毒性迅速下降,在排出阶段,对投喂饵料组和饥饿组的比较结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得出P<0.05,结果差异显著,饥饿组的毒性均高于投喂饵料藻组,说明投喂无毒饵料有助于菲律宾蛤仔体内的毒素排出.其中D饵料组和饥饿组间排出速率差异最明显,饵料组的排出速率为13.2 μgSTXeq/(100g·d),饥饿组的仅为8.3μgSTXeq/(100g·d),因此将菲律宾蛤仔归属于快速排毒者.  相似文献   
615.
为筛查和验证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耐氨氮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基因, 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参考, 通过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KASP)对位于缢蛏NKA基因(Sc-NKA)下游的SNP (g.21062868T>A)进行验证,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B)检测高氨氮胁迫下Sc-NKA基因的表达水平, 用免疫荧光技术对Sc-NKA蛋白进行组织细胞定位, 通过RNA干扰探究Sc-NKA基因在氨氮排泄中的作用。结果显示, SNP位点(g.21062868T>A)与氨氮耐受性状显著相关(P<0.05); Sc-NKA基因在氨氮胁迫后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 缢蛏鳃中的柱状细胞和扁平细胞是Sc-NKA蛋白分泌的主要部位, 且在氨氮胁迫后细胞中的蛋白丰度增加; 干扰Sc-NKA基因6~48 h后, 缢蛏血淋巴中氨含量显著升高(P<0.05),且Na+-K+-2Cl共转运蛋白1 (NKCC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Sc-NKA参与氨氮的排泄过程, 且与NKCC1在氨氮转运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