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92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499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5篇
  1976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0年   3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21.
洞穴石笋纹(壳)层构造类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大量大型石笋纵剖面观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洞穴石笋成因形态分类,首次确立石笋纹(壳)层组合构造分类方案;阐明叠锥、叠柱、叠锥柱复合和叠锥柱彼此间夹复合等构造类型及类型中的拱凸、拱凹、水平、平凹等纹层(组)层面构造亚类的组成特征;指出有关构造类型和亚类是成笋时段洞顶滴水、滴流水水量和流态动态特征与过程的踪迹,纹(壳)层及其构造也是洞穴内外气候环境及洞穴(道、厅)地质、水文条件等制约因素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622.
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主要分布在滇、黔、桂、湘、川、渝、鄂、浙等省区,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些省份。本文介绍了我国洞穴无脊椎动物研究的简史,列出了近20多年来我国发现的真洞穴无脊椎动物种类,并根据栖息环境的不同,将洞穴无脊椎动物划分为陆生群落和水生群落;着重介绍了蛛形纲、重足纲、昆虫纲、甲壳纲、腹足纲的研究现状。此外,对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生态特征以及进化研究也进行了概述。然而,我国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研究在国内重视程度不够,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洞穴无脊椎动物,加大洞穴生物保护的宣传力度,防止生物多样性的流失,将是未来中国洞穴无脊椎动物研究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23.
天然荧光物质作为岩溶地下水的示踪剂的相关报道较少。在详细研究了湖北清江和尚洞岩溶滴水中荧光物质的光谱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天然荧光物质作为岩溶示踪剂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和尚洞岩溶滴水中的主要荧光物质是富里酸,其特征波长对为: 激发波长304nm,发射波长407nm。在年季旋回中,荧光强度与滴水的氧同位素组成有一致的季节变化( r = 0. 539, p >0. 99)。滴水δ18O和荧光强度峰值( 5月,初夏)出现明显滞后于补给水(冬季降水) ,两者的时间差指示了岩溶水的滞留。因此,天然荧光物质作为一种新型的地下水的示踪剂,具有灵敏、经济及环保等特点,特别适合源头未知的岩溶水示踪。   相似文献   
624.
洞穴滴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的入渗,是岩溶洞穴内的低能量的渗流水,它受控于水- 土- 岩的相互作用。本文通过对桂林盘龙洞滴水一个水文年的动态监测表明,洞穴滴水对大气降水的响应较快,其所记录的滴水特性直接反映大气降水的物理、化学特征,并系统地记录了滴水溶- 侵蚀和沉积过程,以及与生态环境和石漠化的演化历史。常年性滴水的动态监测,揭示在夏半年( 5- 10月)是新碳酸盐的主要沉积时段,表现出新碳酸盐的沉积具有与雨热同季的特点。暴雨或季节性滴水基本保持了雨水的物理化学特性,滴水量大,滴速快,因而具有较强的溶- 侵蚀作用,导致盘龙洞石笋Pa、Pb、Pc 形成后被溶- 侵蚀的体积分别达339872 cm3、13 680 cm3 和33 792 cm3; 在冬半年,常年性滴水由于滴速和滴量较小,其溶- 侵蚀性较弱;而在夏半年,由于滴水的饱和度高,沉积量大,往往将在冬半年形成细微的滴溶蚀凹坑或孔穴填平补齐。   相似文献   
625.
广西岩溶旅游资源类型及基本特征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广西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岩溶区之一,碳酸盐岩分布面积达8. 95万km2 ,占广西总面积的37. 82%。区内有全国乃至全世界最为丰富多彩的岩溶旅游资源,至今已发现的、比较重要的岩溶旅游资源实体达500余处,分属26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湿润热带、亚热带峰林景观,包括峰林平原、峰丛洼地、名山和象形山石、洞穴、岩溶峡谷以及古人类遗址等。以举世闻名的“桂林山水”为代表的岩溶峰林地貌景观构成广西岩溶旅游资源的主体。   相似文献   
626.
贵州水拔洞内动物群落结构与部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道洪 《中国岩溶》2006,25(3):256-262
通过贵州水拔洞内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的野外观察和采集标本,共获上述3类动物标本519号,计45种或类群,隶属3门6纲11目28科。该洞内由4个动物群落组成,经数理统计分析,群落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和群落间相似性指数最高的分别是有光带群落( 2. 822 8)、水塘群落( 0. 993 1)、水塘群落( 0. 338 8)及有光带群落和黑暗带群落( 0. 286 9)。用Pea rson相关系数进行部分环境因子与物种和群落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空气中CO2 的含量和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是影响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子。空气中CO2 含量与物种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指数都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 998和- 1. 000,双尾显著性检验前者≤ 0. 05,而后者则≤ 0. 01;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群落多样性和优势度指数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 998和- 1. 000(双尾显著性检验均≤ 0. 05)。在地表,温、湿度是影响动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因子,但在特殊的溶洞内由于洞尾段的温度四季较稳定和整个洞穴内的湿度均较高,故与群落多样性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627.
洞穴氡来源、分布、测定及旅游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卢伟 《中国岩溶》1998,17(3):251-253
洞穴氡来源于岩石中含铀以及洞穴壁裂隙中渗析出来氢的累积和地下水溶解氡的释放。洞穴氡值与地区、洞穴围岩,以及距洞口深度有关,与洞内的地质条件有关。在洞穴氡值的测定中,目前国际上最新采用的是SSN TD方法。本文不仅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还应用它对我国部分洞穴的氡值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628.
钙华洞穴的形成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绪伦  李振伦 《中国岩溶》2004,23(2):107-112
钙华洞穴是由钙华或钙华与碳酸盐岩共同形成的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按成因,钙华洞穴可分为沉淀型(建造型)和岩溶型(改造型)两种类型。沉淀型钙华洞穴是钙化瀑布发育过程中的产物,是由于水量的分异和流态的变化造成不同位置上CaCO3 沉积量的差异而出现洞穴空间雏型并经进一步发展形成;岩溶型钙华洞穴则是钙华体在溶蚀过程中伴有不同程度的塌陷和再造所致。钙华洞穴小巧玲珑,景观精美奇特,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但由于钙华洞穴的顶板较薄,使其具有较多的不稳定性。另外,洞内的次生碳酸钙形态极易被污染破坏。因此在开发利用时,应对钙华洞穴的稳定性进行科学评价,并加强洞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629.
岩溶洞穴中钟乳石类沉积物色泽变化的成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志为 《中国岩溶》2004,23(2):129-132
在溶洞开发利用过程中发现,一些原为晶莹洁白的洞内钟乳石类沉积物逐渐变得色泽暗淡发红或产生其它颜色,失去了原有的亮丽色泽。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洞穴开放程度增高或当地气候等环境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增强了洞内空气与洞外大气的循环交替,洞内空气中氧含量增大,造成渗入洞中水氧化还原条件发生较大变化,致使铁、锰等金属化合物在钟乳石类沉积物中沉积所致。此外,泥质、有机质以及其它金属矿物等在钟乳石类沉积物表面的沉积或附着,也是促使颜色变化的另一原因。   相似文献   
630.
向源潜流侵蚀作用指在海(水)进环境中,由于盆地边缘岩溶斜坡带内陆区的潜水面上升后,潜水面以下地下潜流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在原有的洞穴内流动,由此产生的连续向上(向着地下水流源头)侵蚀作用,其结果是在原有的洞穴层之上形成多旋回的具有`坍塌角砾- 暗河沉积’ 双层结构的塌积层序及纵向上呈加积方式产出的叠积洞穴层,以及由叠积洞穴与原有洞穴连成一体的复合洞穴层。本文以塔河油田早海西风化壳岩溶洞穴层为例,简要地介绍了古岩溶洞穴层的对比方法,展示了塔河地区早海西风化壳岩溶洞穴层对比成果,并通过典型井的洞穴层内部结构解剖分析,阐述了向源潜流侵蚀岩溶作用的成因机理,并探讨了一些相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