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25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data collected in the Jiaozhou Bay (Shandong, China) from May 1991 to February 1994 and those collected in Hawaii from March 1958 to December 2007 shows dynamic and cyclic changes in atmospheric carbon in the Northern Pacific Ocean (NPO), as well as the variation in space-time distribution of phytoplankton primary production and atmospheric carbon in the study regions.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human beings have impose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changing trends of the atmospheric carbon.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Jiaozhou Bay presents a good example in this regard. In this paper, dynamic models of the atmospheric carbon in the NPO, the cyclic variations in the atmospheric carbon, and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Jiaozhou Bay are studied with simulation curves presented. A set of equations were established that able to calculate the rate and acceleration of increasing carbon discharged anthropologically into the atmosphere and the conversion rate of phytoplankton to atmospheric carbon. Our calculation shows that the amount of atmospheric carbon absorbed by one unit of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Jiaozhou Bay is (3.21−9.74)×10−9/(mgC·m−2d−1), and the amount of primary production consumed by a unit of atmospheric carbon is 102.66–311.52 (mgC·m−2d−1/10−6). Therefore, we consider that the variation of atmospheric carbon is a dynamic process controlled by the increase of carbon compound and its cyclic variation, and those from anthropologic discharge, and phytoplankton growth.  相似文献   
72.
基于Yoshimitsu Okada及Steketee的断裂位错模型,从理论上反演了汶川地震时龙门山中央主断裂中段附近区域(距离断裂30km)内由断裂逆冲兼右旋错动形成的地表位移场的空间演化,包括地表垂直和水平位移场的基本特征。模拟表明了断裂错动过程中近断裂区域地表位移场的空间演化情况,而该空间演化情况通过野外科考和有限的GPS测站数据是无法细致描述的。文中将模拟结果与野外地表破裂带的科考成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在变化趋势上近似表现一致;且位移场在离开断裂出露处迅速衰减的特征与现有研究成果一致;同时模拟结果也表明位移场的衰减速度在下盘强于上盘。模拟结果最终表明:断裂错动形成的地表垂直位移存在较大的空间不均匀性且较大的幅值主要集中于断裂的两端,即映秀和北川附近,垂直和水平位移场在断裂端部的变化都强于断裂的中部;地表垂直位移沿走向的变化在断裂上盘强于下盘;水平位移除了在断裂两端变化比较剧烈外,在空间上分布比较均匀;总体上,除断裂端部外位移场的幅值在上盘大于下盘。  相似文献   
73.
利用铝硅酸盐矿物为能源的硅酸盐细菌选择性分离培养基,对从鄱阳湖地区不同性质土壤中筛选出了 18 株拟溶硅菌 种进行实验。通过对其产酸、产多糖、形成细菌-矿物复合体与溶硅能力的测定,定向筛选出P04与P17两株环状芽孢杆菌, 并以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环状芽孢杆菌 CGMCC1.0153(编号为 P19)(Bacillus circulans)为参照菌株,对其表型形态、 生理生化特性及脱硅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其它菌种比较,这两株菌种具有较强的产酸、产多糖与溶硅能力,在 培养基中能形成明显的细菌-矿物复合体;通过与模式菌株的表型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鉴定结果比较,可 认为 P04 与 P17 是环状芽孢杆菌;在实验条件下,P04,P17 与 P19 对铝土矿均有一定的脱硅能力,浸矿 12d 后,浸出上清液 中SiO2最大含量分别为54.26,42.78,47.98 mg/L,铝土矿的A/S从浸出前的5.17分别提高到10.99,7.61和8.90。表明具有 较强产酸、产多糖能力并能形成明显细菌 - 矿物复合体的环状芽孢杆菌的脱硅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74.
渤海海域第四系发育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渤海位于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该区第四纪构造活动强烈 ,历史上发生过多次7级以上地震。然而 ,渤海地区第四系的研究远不能与渤海湾盆地的陆地部分相比 ,有关第四系厚度分布的情况至今仍未见报道。为此 ,文中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还利用新近系—第四系、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的厚度分布资料 ,通过GIS与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 ,编制了第四系厚度分布图。渤海地区第四系一般厚 30 0~ 6 0 0m ,局部厚达 80 0~ 10 0 0m ;渤海西部和东部第四系等厚线总体分别呈NW和NE向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75.
在江西于都砂岩、泥岩成土母岩地质背景区,采集分析了61组水稻、花生样及其根系土样品,结果发现:水稻硒平均含量为0.062 μg/g,水稻根系土硒平均含量为0.39 μg/g;花生硒平均含量为0.051 μg/g,花生根系土硒平均含量为0.44 μg/g。此外,水稻和花生的富硒率分别为30.00%和16.10%,对应根系土硒含量超过0.4 μg/g的样品占36.07%。相关分析表明,根系土硒含量与TFe2O3、MnO、TOC、S、烧失量、N、CaO、MgO、Na2O含量呈正相关,与SiO2含量呈负相关。农作物硒含量与土壤总硒、有效硒、TOC、铁锰氧化物、钙镁氧化物、硫含量呈正相关,据此建立了富硒农作物的地球化学适生模型。研究表明,在成土母质为砂岩、泥岩的地质背景下,开发富硒农产品不仅要依据土壤总硒含量,还需考虑土壤有效硒、TOC、铁锰氧化物、钙镁氧化物、硫含量等多项指标。  相似文献   
76.
从岩石圈板块构造立场解释了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的地质构造与演化。同时指出在构造形成过程中,中生代大洋岩石圈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起了主导作用。特别注意到活动性大陆边缘,沿其形成了弧前盆地和增生楔。  相似文献   
77.
我国碳酸盐岩系分布广泛,岩溶类型复杂。近年来,大家把位于东半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划分为北方岩溶区,相当于暖温带亚干旱、亚湿润气候的溶蚀——侵蚀岩溶类型。 北方岩溶区,岩溶充水矿床水害问题严重。据煤炭部统计,华北型石炭二迭系煤田,计有100余亿吨优质煤炭资源在“奥灰水”(即中奥陶系碳酸岩岩溶水)的威胁下;另据冶金部资料:全区23个生产、基建和规划设计中的大水矿床,90%以上均属受“奥灰水”威胁的岩溶充水矿床。 因此,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北方岩溶充水矿床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探讨和改进其勘探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矿床水文地质勘探水平,并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78.
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北西向断裂带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前人对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 (N—Q)活动的北东向断裂 (带 )已有很多研究。笔者根据地震构造、新构造和火山活动等资料并结合Pn波速结构研究结果 ,分析了该区新构造期的北西向活动断裂 ,初步得出 :北西向断裂具有成带性 ,可分 7条北西向断裂带 ;它们有鲜明的新生性 ;均为地壳构造带 ;与北东向断裂带呈共轭关系 ,是在先存构造基础上于新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正在发育的一套地壳共轭剪切破裂系统。  相似文献   
79.
安徽省贵池铺庄金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国光  应祥熙 《地球学报》2002,23(3):213-216
铺庄金矿是近几年在铜陵-贵池成矿带中发现具有较大找矿前景的独立斑岩型金矿床。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流纹斑岩型金矿是本矿的主要金矿类型。文中着重介绍铺庄金矿的地质背景、矿化特征、矿石类型,并对其成因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0.
应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对T63数值预报产品进行解释,制作防城港市各半年36~132小时日平均、日最大风力的定量预报。1995年11月和1996年1月的试报结果表明,卡尔曼滤波的预报精度达到了较高水平,对冬半年沿海偏北强风天气过程有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