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38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51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71.
珠穆朗玛峰东绒布80.36 m冰芯δ 18O记录的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东启 《中国科学D辑》2003,33(3):264-270
珠穆朗玛峰东绒布80.36 m冰芯δ 18O记录与喜马拉雅山南、北坡气象资料和北半球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表明, 该冰芯δ 18O基本上不反映年际温度的变化, 但冰芯δ 18O与净积累量具有负相关关系, 这是该地区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中δ 18O“降水量效应”的一种具体表现. 东绒布冰芯δ 18O的变化可作为印度季风活动强弱变化的替代指标. 在季风活动强盛阶段, 冰芯δ 18O平均值较低; 在季风活动衰弱阶段, 冰芯δ 18O平均值较高.  相似文献   
72.
对帕米尔慕士塔格浅冰芯(22.4 m)中可培养细菌的数量分布和主要菌株的16S rRNA基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结果表明, 细菌数量呈现出波动性变化, 从污化层融水中分离出较多的细 菌, 说明冰芯微生物随风和降雪进入冰川, 其数量与沙尘输送具有密切的对应关系. 绝大部分细菌是耐冷菌和嗜冷菌, 包括α-, γ-紫细菌、嗜冷菌、噬纤维菌/黄杆菌/拟杆菌和高G+C%革兰氏阳性细菌 (HGC)等5个分类组. 其中, 不动杆菌属和HGC菌群在不同深度重复出现, 其数量分布与细菌总数变化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代表了主要指示菌; 其他如黄杆菌属、嗜冷菌属和α-紫细菌为次要指示菌, 揭示了细菌菌群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 研究了冰芯细菌的连续性数量变化和主要菌群的演替.  相似文献   
73.
王宁练 《第四纪研究》2006,26(2):165-172
文章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马兰冰芯中δ18 O记录(主要反映暖季气温)与近几十年来高原中、南部气象台站暖季气温变化的对比分析,发现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高原北部地区暖季气温变化与南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分界线位于32°~33°N附近一带。该位置也是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地理、地质、地球物理等方面存在南北差异的重要分界线。  相似文献   
74.
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核心内容。目前关于大气温室气体含量变化只有几十年的实测资料, 而冰芯包裹气体中的CH4 不仅能反映过去大气CH4 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而且能很好地揭示陆地CH 向大气中的释放随时间及空间的分布。近年来, 极地冰芯研究表明南极和北极过去大气层中的甲烷含 量差异很大, 北极大气层中甲烷含量远大于南极大气层。科学家们推测, 中低纬度地区是全球大气层甲烷含量变 化的驱动源。而对这一可能驱动源的甲烷含量变化, 很长时间人们一无所知。达索普冰芯记录揭示了中低纬度大 气CH4 含量与极地冰芯记录相同的变化趋势, 并明确显示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H4 含量的增长。高分辨率达索普 冰芯记录的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H4 含量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20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人类活动CH4 排放的减缓 使大气CH4 含量呈负增长。中低纬度大气CH4 含量的恢复使我们有机会与极地冰芯记录进行定量对比研究。 0 ~1850A. D. 中低纬度大气CH4 的平均含量为782nmol /mol, 与格陵兰和南极大气CH4 平均含量差分别达66 nmol /mol和109nmol /mol, 并且其最大自然波动幅度超过200nmol /mol, 这是极地冰芯记录从未有过的。达索普冰芯 记录表明工业革命前中低纬度为全球大气重要的CH4 源区, 但最近1000a 来,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排放有了显著的 加强; 过去2000a 来的自然变化时期, 气候变化的纬向差异对北半球不同纬度带CH4 排放格局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5.
青藏高原地区过去2000年来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杨保 《地球科学进展》2003,18(2):285-291
依据冰芯、树轮、沉积物分析和冰川波动等各单点古气候代用资料,以及重建的综合温度变化曲线,分析了近 2000年青藏高原温度变化的整体性和区域性特征。全青藏高原综合温度曲线显示中世纪暖期(1150-1400年)、小冰期(1400-1900年)以及公元 3~5世纪冷期的存在。青藏高原温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在 9~11世纪,青藏高原东北部以温暖为特征,而青藏高原南部和西部表现为寒冷。青藏高原南部和西部分别于1150-1400年(此时段在高原东北部表现为弱暖期)和1250-1500年经历了气候变暖。与中国东部文献记录的最新综合研究结果比较,高原东北部与中国东部的温度变化最为一致。而且,许多重大气候事件,如1100-1150年、1500-1550年、1650-1700年和1800-1850年的冷事件在高原和中国东部同时出现,而后 3次冷期与小冰期期间中国西部发生的冰川前进相匹配。  相似文献   
76.
侯书贵 《冰川冻土》2001,23(2):185-188
通过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西支典型渗浸带内同一位置先后获取的一个3.0m和一个2.3m雪坑化学剖面的比较,发现沉积后过程不仅能够改变雪层的原始峰谷位置,且能导致不同种类化学记录间的位相差异,在利用高消融地区冰芯记录进行古气候和古环境恢复时,有必要排除沉积后 作用对雪层原始化学记录的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77.
敦德冰芯19世纪中叶以来的环境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霍文冕  姚檀栋 《地球化学》2001,30(3):203-207
基于青藏高原祁连山敦德冰芯中近130来主要离子含量的实验测定结果,通过与高原其他冰芯的对比分析,确认冰芯中Ca^2 和CI^-可以分别作为西北干旱区和柴达木盆地干湿变化的指示器,从冰芯化学成分变化特征的角度详细讨论了我国西北干旱区近代环境演化特征。发现近代我国西北干旱区最干旱时期发生在1920-1940年,柴达木盆地蒸发作用在1890-1915年最强烈。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北干旱区和柴达木盆地干旱程度逐渐缓解,到80年代干旱程度达到130a来的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78.
随着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计划的实施, 近年来开展了沿中山站-Dome A考察路线的冰芯研究, 获得了伊丽莎白公主地250 a来气候环境变化的高分辨率记录. 通过与Lambert冰川流域西侧有关研究结果的对比, 揭示了该冰川谷地为东南极洲重要气候分界线的特征. 综合南极地区其它地点冰芯记录和冰盖变化研究结果, 发现以小冰期为代表的寒冷期在东南极洲较为明显, 在西南极洲则不明显, 甚或恰好相反, 表现为温暖阶段. 就东南极洲来说, 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以Lambert冰川谷地为界, 东部地区, 如Wilkes Land (Law Dome), Victoria Land北部(Hercules Neve)等地, 小冰期冷期比较突出;西部地区, 如Dronning Maud Land和Mizuho高原, 情况不是很明确. Lambert冰川流域是非常特殊的地方, 虽然小冰期冷期也存在, 但1850年前后的显著高温和近100多年来的降温与南极洲其它地方都不一样, 而与南极半岛北侧一冰芯所给出的400 a温度变化记录极为相似, 我们尚不能解释为何如此遥远的两个地点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而与其它地方则不一致.  相似文献   
79.
由极地冰芯记录、中纬黄土记录和深海沉积记录的对比可得,15万年以来全球变化的基本框架为:末次间冰期,从距今14万年开始到约12.5万年达鼎盛,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冰芯中三次高温期夹两次低温期;黄土中三层古土壤夹两层黄土;深海沉积中三次高海面夹两次低海面。末次冰期,距今8万年到1万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晚冰段和中间的间冰段。早、晚冰段盛期气候寒冷程度相当,但晚冰段最低温持续期更长,造成海面比早期更低。中间的间冰段,至少可分为7个亚段,即4次暖期(4次弱成土古土壤)夹3次冷期。全新世与末次间冰期对比,总体气候变化较平缓。在上述基本框架中,近几年发现,在末次冰期存在许多短周期、高频快速变化事件。这些事件,温度变化幅度达7℃,变化速率为几年到几十年,对应的环境变化速率可能更快。这些事件的引发机理目前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0.
利用南极中山站地区的冰退速率和奈拉湖湖相沉积物中的硫浓度分布特征推算了奈拉湖的沉积速度。以硫元素浓度作为湖相沉积物中生物活动强度的指标,对比了西南极长城站地区西湖沉积物和东南极中山站奈拉湖沉积物中生物活动强度的变化趋势,并与D10冰芯中反映海洋生物活动强度的指标CH3SO-3的浓度变化趋势作对比。结果表明,4000aB.P.以来三者的历史变化趋势是明显一致的,1850~1150aB.P.是生物活动的最宜期,这是全球环境变化在不同地点、不同类型沉积物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