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133篇
地质学   155篇
海洋学   4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第23、24题题目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安徽省土地总面积中,各类土地比重约为:平原49.6%,山地15.3%,丘陵27.0%,水面8.1%。完成23~24题。  相似文献   
72.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中新生代盆地。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孢粉组合,确定下白垩统自下而上的地层层序为兴安岭群、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伊敏组。研究区主要发育4个方向的构造带,其中北东向、北东东向和南北向断层带形成较早且长期活动,控制了盆地的形成;北西向断层带形成较晚,对上述3个方向构造主要起改造作用。研究区的构造主要是在早白垩世经历了4个变形阶段形成的,不仅控制了油气运移、成藏和分布,而且晚期构造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主要起破坏或改造作用。研究区的不整合面是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和良好的储集空间。乌尔逊-贝尔凹陷的4个方向构造带和不整合面是研究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73.
冀西北石榴基性麻粒岩中辉石的演化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冀西北石榴基性麻粒岩中的辉石可分为三个世代。第一世代的单斜和斜方辉石包裹于石榴石变斑晶中, 它们形成的温压条件为 T=750~830℃, P=1.0~1.26GPa。第二世代的单斜和斜方辉石分布于基质中, 它们和斜长石常构成120°交角的稳定共生结构, 形成条件 T=780~860℃, P=0.83~0.92GPa。第三世代的辉石产于石榴石的冠状反应边内, 形成条件 T=720~750℃, P=0.554~0.679GPa。从第一世代单斜辉石到第三世代单斜辉石, 它们的Al  相似文献   
74.
1996年 3月至 1998年 8月 ,新疆伽师地区发生了 11次 6 .0级~ 6 .9级地震的强震群 ,震前 ,北天山地区 5个水化学观测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化学强震远场效应 ,认为硫化物、CO2 的生成 ,或 He,F-的存在 ,明显受区域应力场的影响 ,再加上各观测水点 (泉 )独特的地下水成因类型 ,是造成硫化物、CO2 ,He,F-等各水化学项目形成强震远场效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5.
闽南滨海新生代玄武岩自然景观的科研旅游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闽南滨海分布的玄武岩带具有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 ,属于夏威夷型盾形火山喷发带 ,部分反映中国东部新生代地质构造演化和岩浆深部作用的特点及过程 ,具有科研考察和旅游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6.
卫星热红外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NOAA卫星的热红外异常对可分析的新疆和其他地区近些年的地震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7.
地下流体中强震源兆、场兆和强震远兆特征及其物理成因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初步分析了乌鲁木齐9、10号泉地下流体中强震源兆、场兆及强震远兆特征。结果表明,中强震源兆具体表现为震前1~ 2年观测点的绝大多数主测项出现同步性高值异常,临震前可能出现转折或反向,震后恢复正常;绝大多数中强震场兆则表现为观测点仅有部分测项出现短期异常变化;而强震场兆则表现为观测点少数映震性能较好的几个测项出现同步性较好的中期前兆异常;强震(群)远兆则主要表现为个别映震较好的测项出现前兆异常。并对震兆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8.
乌鲁木齐10号泉流体综合观测及映震灵敏性初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从1980年至1999年10月底,距10号泉300km范围内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4次,其中在13次地震前,该泉水化学项目有前光异常反应,随着近年来对资料的进一步观测和分析,该泉的部分水化学参数也具有较好的强震远场效应,在15项测项中,有10项分虽在不同的地震前出现过前兆异常。分析该泉的映震灵敏性,初步认为原因有以下方向:(1)泉点处于活断裂带上;(2)干扰因素少;(3)处于多层含水层混合的不稳定带;(4)综合观测为寻找地震异常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依据。  相似文献   
79.
新疆轮台5.1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年9月23日在新疆轮台东北发生了Ms≥5.1级地震。震前,北天山地区地下流体相继监测到了大量的前兆异常。据此,我们对该地震做出了较好的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80.
湖北建始一巴东地区茅口组顶部古岩溶下整合面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北建始-巴东地区茅口组顶部存在古岩溶不整合面,有较多陆上暴露标志。该不整合面形成于早二叠世茅口期Neoschwagerina haydeni带来,构成了碳酸盐台地上典型的Ⅱ型层序界面。这一发现是孤峰组的深水盆地成因论被否定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