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80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山东省三次暖切变线极强降水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晓霞  吴炜  姜鹏  徐娟  胡顺起  刁秀广  高留喜  王文青  华雯丽 《气象》2013,39(12):1550-1560
应用加密观测、常规观测、卫星云图和雷达探测的资料及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山东省三次极强降水天气进行了诊断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层暖式切变线和500 hPa西风槽是三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强降水前低层大气高温、高湿、对流不稳定,有较高的对流不稳定能量。低层暖式切变线辐合和暖湿平流产生的上升运动与地面辐合线附近产生的上升运动相叠加,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造成强降水。较强的风垂直切变使得对流有组织地发展。强降水期间,中高层弱的干冷空气侵入,使得对流不稳定加强,中高层具有高位涡的干冷空气入侵诱发低层中尺度涡旋发展, 辐合上升运动加强。低层暖湿气流螺旋式辐合上升与中高层入侵的干冷空气相遇,水汽凝结率增大,降水强度增强。中高层干冷空气侵入的时段与极强降水的时段相对应。有利的地形对局地短时极强降水有重要作用。低层暖式切变线和500 hPa低槽的位置、强弱不同,中高层冷空气的强度和入侵路径不同,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内部结构和移动方向不同,造成强降水的地理位置和强度不同。  相似文献   
72.
Time-series InSAR analysis(e.g., permanent scatterers(PSInSAR)) has been proven as an effective technology in monitoring ground deformation over urban areas. However, it is a big challenge to apply this technology in coastal regions due to the lack of man-made targets. An distributed scatterers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SInSAR) is develop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samples and low reliability in monitoring coastal lowland subsidence, by applying a spatially adaptive filter and an eigendecomposition algorithm to estimating the optimal phase of statistically homogeneous distributed scatterers(DSs). Twenty-four scenes of COSMO-Sky Med images acquired between 2013 and 2015 are used to retrieve the land subsidence over the Shangyu District on south coast of the Hangzhou Bay,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land subsidence obtained by the PS-InSAR and the DSInSAR coincides with each other, but the density of the DSs is three point five times higher than the permanent scatterers(PSs). Validated by precise levelling data over the same period, the DSInSAR method achieves an accuracy of ±5.0 mm/a which is superior to the PS-InSAR with±5.5 mm/a. The land subsidence in the Shangyu District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urban areas, industrial towns and land reclamation zones, with a maximum subsidence rate –30.2 mm/a. The analysis of geological data,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historical reclamation data indicates that human activities and natural compaction of reclamation material are major causes of the detected land subsidenc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DSInSAR method has a great potential in monitoring the coastal lowland subsidence and can be used to further investigate subsidence-related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coastal regions.  相似文献   
73.
基于AHP法的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内容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向旭  杨晓霞  石定芳 《中国岩溶》2015,34(5):522-528
喀斯特洞穴景观与环境蕴含的科学性与专业性,导游解说词在洞穴旅游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在构建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内容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游客和洞穴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AHP法计算出导游解说词各指标的权重。结果表明:(1)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的撰写应全面、系统,包含“欢迎词”、“游览须知”、“洞穴概况”、“洞穴景点讲解”、“欢送词”5部分;(2)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的内容应加大对“游览须知”的阐述,注重对游客的引导和教育;(3)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的“洞穴概况”和“景点讲解”都应以洞穴科学知识为主线,适当穿插相关神话故事,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   相似文献   
74.
杨晓霞  蒙歆媛  向旭 《中国岩溶》2019,38(1):139-147
安全是洞穴旅游的生命线,是洞穴旅游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国内外多数洞穴旅游安全事故多起因于旅游从业者和游客自身安全认知欠缺。由于洞穴旅游从业者直接面对游客,是洞穴旅游安全事故的“第一道防火墙”,因此,从洞穴旅游从业者的角度对洞穴旅游安全认知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我国17个旅游洞穴从业者的旅游安全认知开展问卷调查,运用统计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对洞穴旅游从业者的安全认知及其差异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我国洞穴旅游从业者的总体安全认知度较高;(2)我国洞穴旅游从业者安全管理认知存在一定差异;(3)不同属性的洞穴旅游从业者安全认知度存在一定差异;(4)不同洞穴旅游从业者的安全认知度存在一定差异。基于洞穴旅游从业者的安全认知,可采取如下措施提高洞穴旅游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对洞穴旅游从业者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提升洞穴旅游景区(点)的安全管理水平,增强执行力度;建立健全洞穴旅游安全控制、预警和救援制度,切实保障旅游。   相似文献   
75.
利用格尔木钻孔应变可靠的观测资料,通过分析典型震例前的分量日均值、差应变、日分钟值曲线变化特征,发现M≥7地震前有中短期异常,M≥6地震前有短临异常。通过分析震时分钟值曲线变化特征,发现钻孔应变仪同震阶变明显,两次海西地震的阶变幅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6.
利用区域地震构造和震源机制解等资料初步探讨了大柴旦强震发震构造。结合德令哈2003年6.6级、2004年2~5月5次5级的地震序列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大柴旦两次强震的地震序列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区域历史地震活动特点。初步分析了近10年来两次8级地震对该地区的影响,并结合青海地区的前兆观测资料分析和讨论了前兆异常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77.
青海玉树7.1级地震异常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树7.1级地震前,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大范围区域存在6级、5级及ML4级地震空区,主震前130 min发生了4.7级直接前震。2009年11月以来,青海境内又显现多项较为突出的前兆观测异常。总结认为这些异常应属玉树7.1级地震异常。尤其是多震级档地震空区配套出现,表明该区应力处于逐级闭锁状态,对大震孕育区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可作为今后大震跟踪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8.
喀斯特洞穴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喀斯特洞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洞穴景观形成机理、洞穴景观旅游价值评价、旅游洞穴类型划分、旅游活动对喀斯特洞穴环境影响、喀斯特洞穴景观保护等方面,并主要取得了几个重要认识: ( 1)喀斯特洞穴的发育以溶蚀作用为基础,但也存在着机械侵蚀、生物侵蚀、空气与气蚀以及各种沉积作用。( 2)按照洞穴成因,洞穴可分为渗流带洞穴、地下水位洞穴、潜流带洞穴和深潜流带洞穴,以及一些特殊成因的洞穴。( 3)对喀斯特洞穴旅游价值的评价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评价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区位、知名度、规模、景观的丰度、价值和功能、容量等; 定量评价则多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模型。( 4)旅游活动对洞内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洞穴温度、CO2 含量与客流量呈正相关关系; 灯光植物滋生主要源自洞穴灯光照明、游客带进的孢子及细菌。( 5)实行游客分批进入制,将有利于保护洞穴环境和保育洞穴景观。( 6)实行区域旅游组合开发、增加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加大景区保护力度与市场营销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等,可延长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已有研究大多从地学和旅游学的角度入手,且偏重于开发和评价方面。今后,应加强现代技术在洞穴旅游开发中的应用、洞穴旅游的管理、洞穴医疗旅游、洞穴旅游环境容量量测、洞穴旅游形象塑造和洞穴旅游开发时序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ECP/NCAR提供的1°×1°FNL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鲁西北一次持续性暴雨进行了湿Q矢量方法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暴雨出现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降水区域集中并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湿Q矢量方法是分析强降水落区很好的工具;925~850 h Pa湿Q矢量散度与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暴雨并不总是出现在湿Q矢量散度负值区中心,有时出现在湿Q矢量散度梯度大的负值区一侧;700 h Pa湿Q矢量涡度正值中心与散度负值重叠的区域是中尺度低值系统发展有利的区域,与未来6~12 h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湿Q矢量锋生函数差值预报强降水落区明显优于锋生函数。  相似文献   
80.
余娜  张晓清  杨晓霞 《地震》2020,40(4):23-32
在强震多发且台站分布极不均匀的青海地区开展最小完整性震级分析, 对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青海区域地震台网定位的地震目录, 利用“震级-序号”法和多参数方法分析了Mc的时间演化特征; 采用“完整震级范围”方法研究了其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表明, 不同时段青海及邻区Mc的空间分布存在非均匀性, 其与测震台站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分布密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2015年6月后祁连、 柴达木、 巴彦喀拉区域的东部区域最小完整性震级Mc较小, ML1.4以上的地震目录基本完整, 羌塘区域的最小完整性震级最大, 为ML2.5左右; 研究区的Mc随着测震台站数的增加、 台网布局的优化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