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3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水分析技术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苏明  王亚平 《岩矿测试》1998,17(3):229-237
综述了1992年以来水分析技术的进展,内容包括样品预处理技术和测试方法,引用国内文献97篇。  相似文献   
72.
恬矿库周围土壤中重金属存在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48,自引:4,他引:44  
通过对大冶铜绿山铜铁矿尾矿库周围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实验,研究了重金属各种形态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由对比实验可知,尾矿库周围土壤中Cu、Pb、Zn、Cd等重金属含量都显著地高于对照样品,书经受到重金属的严重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布征为:w(Cr、Zn、Fe);可变换态〈碳酸盐态〈有机态〈铁锰氧化态〈残渣态;w(Cu、Pb):可变换态〈碳酸盐态〈有机态〈残渣态〈铁锰氧化态;w(Cd):残渣态,有机  相似文献   
73.
探针原子化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高纯金属镁中痕量铝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侯书恩  常诚  王亚平 《岩矿测试》2000,19(2):142-145
采用探针恒温原子化技术的石墨炉原子吸收 ,测定高纯金属镁中的痕量铝 ,利用样品中的基体镁转化成硝酸镁成为一种有效基体改进剂 ,进一步改善了铝的分析性能。实验优化了仪器条件和分析方法。结果表明 ,在有Mg(NO3) 2 存在时 ,可显著提高探针原子化测铝的灰化温度 ,降低原子化温度 ,并且使铝的灵敏度提高了 50 %。方法的检出限为 2 .2× 1 0 - 1 1 gAl,测定 50 μg/LAl标准溶液的相对标准偏差 (n =1 2 )为 3.1 %。用该法测定了 4个金属镁内部管理样品中Al的含量 ,结果与推荐值相符合 ,其RSD(n =6)为 3.4%~ 1 1 .0 %。  相似文献   
74.
汞和镉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运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对重要的污染元素汞和镉在土壤中吸附和运移方面的研究成果。评价土壤吸附重金属离子多运用Langmuir、Freundlich及Temkin三种等温吸附曲线。影响土壤吸附汞和镉的因素主要有pH值、有机质、氯离子、土壤组分、土壤类型、竞争吸附离子的参与等。汞的活动性较差,其迁移性质缺乏研究;土壤中镉的二价离子在粘土衬层内的迁移过程中,可生成难溶性沉淀物质,阻碍了液体的渗透,因而导致渗透系数比纯水还低。引用参考文献45篇。  相似文献   
75.
2010年北京标准物质国际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王亚平  袁建  许春雪 《岩矿测试》2011,30(4):514-520
2010年北京标准物质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主办,中国分析测试学会和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协办。大会围绕当前标准物质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会议主题包括标准物质与环境保护、国际贸易等行业的关系,标准物质的制备、测试方法及技术挑战和国内外标准物质的发展现状;分会报告主题是公共安全与大众健康,先进能源、能源科技与环境保护等领域标准物质的研制,标准物质的国际化发展、标准物质的应用及共性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国内外学者就共同解决标准物质研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进行了交流和沟通。通过这次会议中国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在标准物质领域取得的成绩,提高了我国在标准物质领域的国际地位。本文总结了会议讨论的主题和我国标准物质尤其是地质标准物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指出截至2010年底,我国标准物质总数达到6011种,其中一级有证标准物质1701种,二级有证标准物质4310种,主要集中在钢铁、无机、工业材料等领域,在数量上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存在品种不全、门类欠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地质标准物质得到快速发展,而一些重要发展领域,如新资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及临床,有色金属,食品成分,有机污染物等标准物质相对缺乏。  相似文献   
76.
稀土元素在矿石中有多种不同的赋存形式,主要有离子吸附型和矿物晶格型,稀土不同赋存形态对其本身准确分析测定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稀土元素在矿石中不同赋存形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不同前处理方法对稀土准确测试结果的影响,采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四酸)敞开酸溶、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硫酸(五酸)敞开酸溶、氢氟酸-硝酸封闭压力酸溶、氢氧化钠-过氧化钠碱熔四种方法对离子吸附型和矿物晶格型两类赋存类型的稀土矿石样品进行前处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其中的15种稀土元素。结果表明:对于离子吸附型的稀土矿石标准物质(GBW 07161、GBW 07188),四酸敞开酸溶法测定的结果明显偏低,15种稀土元素大都偏低10%~20%,五酸敞开酸溶法、封闭压力酸溶法和碱熔法的测定值与标准值吻合;而对于稀土以离子化合物及类质同象置换的形式赋存于矿物晶格中的白云鄂博轻稀土矿石样品,三种酸溶法结果较碱熔法均偏低,其中四酸敞开酸溶法偏低最多,约偏低20%左右,五酸敞开酸溶法和封闭压力酸溶法偏低5%~15%。本文提出,对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五酸敞开酸溶法和封闭压力酸溶法可以代替传统操作复杂的碱熔法,但对于稀土以离子形式赋存于矿物晶格型的稀土矿,目前最合适的前处理法是传统的碱熔法。  相似文献   
77.
The response to the catchment changes of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the western intertidal flat of Yalu River Estuary was investigated by analyzing the vertical variations of the grain size of sediment cores,along with the hydrologic data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catchment.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a stepwise decreasing trend for the variations of both the sediment load and water discharge into the sea,whi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as 1958–1970,1971–1990 and 1991–2009.Reservoir construction and the changes of catchment vegetation coverage turned out to be the two predominant contributors to the changes.There are four periods for the variation of the sensitive components of the sediment cores from 1940 to 2010,i.e.,1940–1950,1951–1980,1981–1990 and 1991–2010.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grain size in the cores mainly varied with the changes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he catchment and reservoir construction from 1960 to 1980,whereas it varied depending on the intensity of water and soil erosion in the catchment from 1980 to 1990.Despite the further reduction of the water and sediment input into the sea from 1990 to 2009,this period was characterized by coarsening trends for the grain size of sediment in the estuarine intertidal flat and correspondingly,th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ilt contents of the sensitive component.  相似文献   
78.
探究LA-ICP-MS分析中不同基体的剥蚀行为和剥蚀速率,可为激光参数设定、基体匹配选择、数据质量保证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本文研究了193 nm ArF准分子激光系统对人工合成/地质样品玻璃、常见矿物和粉末压片的剥蚀行为,同时探究了激光参数(束斑直径、能量密度和剥蚀频率)对剥蚀速率的影响情况。从剥蚀坑形貌可知,193nm ArF激光对玻璃和绝大多数矿物的剥蚀行为良好,但对石英相对较差,这可能与石英内含有微观包裹体,剥蚀过程中局部受热不均有关。粉末压片的剥蚀行为呈现出不可控,可通过提高粉末压片的压制压力或降低粉末颗粒的粒径来改善剥蚀行为;当剥蚀深度大于1.5倍束斑直径时,剥蚀速率随剥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剥蚀深度最多可达束斑直径的两倍左右(RESOlution M-50型号激光系统,3.0 J/cm2激光能量密度);剥蚀速率随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基本不受剥蚀频率(2~20 Hz)影响。不同基体具有特征的剥蚀速率,本文报道了43种基体的剥蚀速率参数,总体而言,NIST系列玻璃的剥蚀速率大于地质样品玻璃,碳酸盐矿物和硫化物矿物大于硅酸岩矿物,粉末压片大于玻璃和常见矿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