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1篇
  免费   295篇
  国内免费   195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1115篇
海洋学   380篇
综合类   113篇
自然地理   17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71.
We used fresh and brackish water shrimp (Desmoscaris trispinosa and Palaemonetes africanus), in sediment bioassays to assess the toxicity of an industrial detergent containing high levels of anionic surfactant (linear alkylbenzene sulphonate (LAS)).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 218 direct sediment toxicity assessment was employed. The organisms were exposed to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31.25, 62.5, 125,250 and 500 mg/kg) of the chemical (Neatex) in replicate treatments. Percentage mortality was measured as the ecological endpoint. Mean mortality and estimated lethal concentration LCso values varied with species type, concentration and exposure duration. The statistical variation in the observed mean mortality of the test organisms in the chemical and the control treatment shows that mortality may be induced by the effect of the chemicals. The lethal concentration (LCso)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levels ofp 〈 0.05 for the fresh and brackish water experiments. Consequently, assessment of water and sediment quality as a result of chemical pollutants was necessary for protecting some of the more sensitive benthic invertebrates representing the major proportion of the diet of many species in the Niger Delta ecological zone.  相似文献   
72.
土壤盐渍化作为主要的土地退化形式之一,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盐渍地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分析研究,是发展研究盐渍地动态监测与预报技术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对于及时掌握盐渍化程度与分布,合理制定土地利用政策与生态改良措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区广泛存在的土壤盐渍化问题,基于GIS和遥感变化检测方法,对渭-库绿洲1989、2001、2007年三个时期的盐渍地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9-2007年间重度盐渍地的变化程度剧烈,呈剧烈增加态势;中轻度盐渍地面积减少,主要向重度盐渍地和非盐渍地转化;非盐渍地有所减少,主要向中轻度盐渍地和重度盐渍地转化;绿洲内部盐渍化程度有所降低,而绿洲外围盐渍化程度加剧;盐渍地重心具有向绿洲外围东南方向转移的趋势;通过分析盐渍地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表明盐渍地时空变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同时受到自然和人文两大系统的驱动,人为不合理的灌溉是促使土壤盐渍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为盐渍地时空动态分析与评价提供了普适性较强的实现方法,为构建盐渍地定量监测模型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3.
74.
宗马海湖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北缘,有着良好的油气、钾盐勘探前景。该文在分析柴达木盆地北缘宗马海湖地区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始新-中新统干柴沟组的岩石学特征、地层特征、沉积构造特征及沉积相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干柴沟组沉积相以滨湖亚相、浅湖亚相及扇三角洲相为主,滨-浅亚湖沉积发育最为广泛。扇三角洲相具牵引流、重力流沉积特征,中、粗粒碎屑岩为主;滨湖亚相具较高流态的水动力条件,以砂和粉砂为主,砂泥间互层频繁;浅湖亚相以泥质沉积为主,显示低能的浅水静态沉积作用。文中总结了研究区干柴沟组沉积期沉积相演化特征,建立了干柴沟沉积相平面展布图;干柴沟组沉积相的形成与季节性变化息息相关,湖水上涨、后退导致北部山区扇三角洲较发育,而南部区域始终位于滨、浅湖环境中。  相似文献   
75.
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国际通用的市场价值法、成本法、影子工程法和替代法,对辽河三角洲湿地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研究,诠释了保护湿地资源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6.
辽河盆地东部坳陷储集层由火山多期喷发形成,岩相岩性复杂,岩性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本文将火山岩的岩心及岩矿鉴定资料与测井数据进行整合,应用测井数据建立支持向量机(SVM)两分类和多分类岩性识别模式.首先,深入研究支持向量机二分类及"一对一"、"一对多"和有向无环图三种经典多分类算法的基本原理及结构;然后,总结研究区域火山岩岩石特征,分析测井数据的测井响应组合特征,选择40口井中岩心分析和薄片鉴定资料完整、常规五种测井曲线(RLLD,CNL,DEN,AC,GR)齐全的1200个测井数据作为训练样本,构造三种支持向量机岩性识别模式;最后,对4测试井中800个测井数据进行岩性识别,识别结果与取心段岩心描述和岩心/岩屑薄片鉴定资料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有向无环图更适合辽河盆地火山岩的识别,识别正确率达到82.3%.  相似文献   
77.
黄旗地区处于中朝准地台东部、胶辽台隆之营口-宽甸台拱南东端.研究区为辽东早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分区东部,主要出露中生代岩浆杂岩和古元古代岩浆岩及地层,古元古代辽河群广泛发育.主要变质岩类型可划分为:片岩、变粒岩、浅粒岩、长石石英岩、钙硅酸岩及大理岩.研究区辽河群变质岩岩石化学特征为:1)硅酸盐类岩石SiO2平均含量为47.32%~78.6%,总体K2O>Na2;2)碳酸盐类岩石总体CaO>MgO,总的特征是富钙、镁.辽河群各类变质岩微量元素含量相似度较高,F、Rb含量高,浓度克拉克值较大.辽河群变质岩的稀土元素特征为:ΣREE平均值为205.9×10-6,LREE/HREE平均值为12.8,δEu平均值为0.56;稀土分布图谱属右缓倾斜型,轻稀土分异较重稀土分异好,属于轻稀土富集型,具负铕和弱负铈异常.结合区域内辽河群原岩建造特点,可推断在古元古代时期研究区属地槽型大地构造环境,反映了辽河群地层整体上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火山-沉积建造序列.  相似文献   
78.
关于尼日尔三角洲盆地陆坡深水区的逆冲构造,其逆冲背景下的构造演化阶段及古地貌变迁特征,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研究区为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识别了3个关键界面和4种构造样式,将新生界划分为3个超层序,进一步分析了SSQ_1超层序内部的泥岩滑脱面;厘定了中新统逆冲构造的演化阶段,并分析了不同阶段内的地貌特征。形成于构造活动期的超层序(SSQ_3)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由逆冲断层、泥底辟和披覆沉积所主控,对应3个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①逆冲断层主控阶段。在重力滑脱作用下,逆冲断层沿不同深度滑脱面发育,所产生的位移差导致构造变换带内地层受到剪切应力而发育撕裂断层,其走向与逆冲断层近垂直;剪切破裂面的存在使地层抗应力强度大幅降低,在地层超压作用下,构造变换带内沿撕裂断层发育泥底辟褶皱;顺陆坡倾向搬运的重力流沉积物受到逆冲相关褶皱阻挡而发生沉积,导致重力流岩性圈闭集中分布于逆冲断层上盘的地貌低部位。②泥底辟主控阶段。在差异负荷作用下,塑性超压泥岩向逆冲相关褶皱与撕裂断层相关褶皱核部集中,形成大型滑脱褶皱;泥岩的塑性变形主要发生在由不同深度滑脱面所限定的地层单元内;滑脱褶皱的存在使其两侧形成了沿陆坡倾向展布的地貌低部位,并成为重力流储层发育的有利场所。③构造平静阶段。构造活动明显减弱,在填平补齐作用下地貌逐渐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79.
薄互层砂体研究是湖盆沉积学的研究难点。本文针对辽河西部凹陷沙四上亚段(Es4上)薄互层砂体,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测井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岩心、测录井和地震等多种资料,对西部凹陷的薄互层砂体进行精细描述和深入剖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相,其中,滩坝砂体是湖泊相的主力砂体。通过考虑不同沉积背景下滩坝在岩相组合、发育位置和成因机理的差异性,将滩坝划分成侧缘改造型滩坝、前缘改造型滩坝、基岩改造型滩坝、淹没改造型滩坝和风暴改造型滩坝5种沉积模式;对薄层滩坝砂体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其受到"风场-物源-盆地"三端元的控制。  相似文献   
80.
辽河三角洲处于陆地和海洋的结合部,蕴含丰富的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项目通过三年的时间,查明了辽河三角洲地区主要含水层结构:第四系含水层系统(Q)、明化镇组含水层系统(Nm)、馆陶组含水层系统(Ng)。通过设立动态监测网,建立、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体系,实现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实时监测;地下水水位动态: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较为稳定,水位动态变化不大;上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地下水,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由于多年连续大量开采,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已形成了2个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地下水水质动态:第四系上更新统(Q3)浅层水Cl-、SO42-、Na+及矿化度持续升高,高矿化度水分布面积扩大,水化学类型复杂化,氯化物型和钠型水分布面积增大,向周边扩散;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地下水,水质优良,变化不大。针对地下水超采,注重水资源合理配置,适当减少新近系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