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2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The Republic of Djibouti (23,000 km2; 500,000 inhabitants), located within the Horn of Africa, undergoes an arid climate with an average annual rainfall less than 150 mm. Water resources are provided up to 98% by groundwater. Two types of aquifers are encountered: volcanic and sedimentary aquife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ssessment of their hydraulic properties, which is necessary for future tasks regarding the management of these aquifers. To this end, a data base consisting of all available pumping test data obtained since the 1960s was compiled. Pumping tests have been interpreted to determine transmissivity. Solely for volcanic aquifers, transmissivity also has been estimated through an empirical relationship using specific capacity corrected for turbulent well losses. The transmissivity of each type of aquifer can span up to four orders of magnitude, pointing out their strong heterogeneity. For the various volcanic rocks, the younger the rock, the higher the transmissivity. The transmissivity of volcanic rocks has therefore decreased in the course of geological time. At present, a much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these complex aquifers has been obtained, which should enable optimal management of their groundwater resources through the use of numerical modeling.
Resumen La República de Yibuti (23.000 km2, 500.000 habitantes) está situada en el Cuerno de África, donde se han formado diversas unidades volcánicas—basaltos y riolitas—y rocas sedimentarias desde la expansión de los continentes acaecida al inicio de la deriva continental (hace 30 millones de años). La precipitación media anual es inferior a 150 mm. Las rocas volcánicas y sedimentarias, con dimensión inferior a 2.000 km2, constituyen acuíferos locales. Los basaltos estratificados forman un acuífero regional que se extiende a más de 9.000 km2. La multitud de datos existente ha sido almacenada desde los años 1960 en una base de datos. La transmisividad de estos acuíferos ha sido determinada mediante datos de ensayos de bombeo y una relación empírica que usa la capacidad específica corregida con las pérdidas turbulentas en el pozo. La transmisividad de estos acuíferos se comporta como una variable lognormal, hecho importante para los trabajos previstos de modelación con métodos estadísticos. La transmisividad de cada acuífero puede variar hasta en cuatro órdenes de magnitud, manifestando su gran heterogeneidad. Para los materiales volcánicos, la transmisividad es mayor cuanto más joven es la roca. La permeabilidad de las rocas volcánicas ha evolucionado por tanto con el tiempo geológico. Actualmente, se posee un mayor conocimiento sobre las propiedades hidráulicas de estos acuíferos complejos, de manera que se puede hacer una gestión óptima de sus recursos hídricos subterráneos con la utilización de modelos numéricos.

Résumé La République de Djibouti (23,000 km2; 500,000 habitants), située dans la Corne de lAfrique, subit un climat aride avec une pluviométrie moyenne annuelle inférieure à 150 mm. Les ressources en eau sont fournies à plus de 98% par les eaux souterraines contenues dans des aquifères sédimentaires ou volcaniques. Cet article a pour objectif lévaluation des propriétés hydrauliques de ces aquifères, étape indispensable pour entreprendre par la suite des études en vue de la gestion de ces aquifères. Une base rassemblant les données dessais par pompage disponibles depuis les années Soixante a dabord été établie. Les essais par pompage ont été interprétés pour déduire la transmissivité. Concernant les aquifères volcaniques, la transmissivité a également été estimée à laide dune relation empirique reliant la transmissivité et le débit spécifique corrigé des pertes de charge anormales. La transmissivité pour chaque aquifère couvre jusquà quatre ordres de grandeur, montrant la forte hétérogénéité de ces milieux. Pour les roches volcaniques, on observe que la transmissivité est dautant meilleure que la roche est plus jeune. Leur transmissivité a ainsi diminué durant les temps géologiques. La compréhension des propriétés hydrauliques de ces aquifères complexes est à présent bien meilleure, ce qui permet denvisager une gestion optimale de leurs ressources à laide de modèles numériques.
  相似文献   
82.
国际干旱区研究发展态势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军 《干旱区地理》2006,29(3):452-456
基于SCI-E的国际干旱区研究科学计量指标明显上升,灰色预测显示未来仍将保持较大幅度的上升态势;美国是国际干旱区研究的科学活动中心,国际产出力指标居前的机构绝大多数出自美国;中国是国际干旱区研究产出力排名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中国科学院是国际干旱区研究连续八年排名第一、产出力最高的科研机构;国际干旱区研究领域已经形成结构稳固、特征显著的核心支撑学科群。  相似文献   
83.
西北干旱区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赵传燕  程国栋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1):1101-1108
西北干旱区是水资源稀缺和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区域。以人类需求为中心的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评价忽视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引发了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得生态需水量受到广泛关注,生态需水量研究由此成为干旱区生态水文学研究新的增长点。文章在综述国内外生态需水研究现状及其面临挑战的基础上,分析西北干旱区水资源转化特点,结合Falkenmark 水资源分类,突出生态需水在水分流中的地位,提出保障生态需水的策略,即:①生态环境稳定性界定;②绿水的保护与高效利用; ③虚拟水战略,旨在为平衡人类需水与自然需水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4.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下土壤水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2002—2003年连续两年自行观测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二连浩特、乌拉特中旗和乌海的土壤水分为基础,重点分析了沙尘暴发生季节反映下垫面特征的土壤水分的时间变化以及大气影响对不同土壤类型(棕钙土,灰漠土,栗钙土)水分的作用。土壤水分的变化被分为3个阶段进行分析,分别是解冻期至沙尘暴开始的春季、雨期的秋季和冰雪覆盖的冬季。土壤水分受气象条件和土壤类型的影响较大。在气象条件的影响下,土壤水分含量在土壤融化期最低,在雨季达到最大值,其中以栗钙土受的影响最明显。沙尘暴发生依赖于土壤融化时间、土壤融化期的土壤条件和上年冬季的冻土深度。  相似文献   
85.
降水条件下的典型干旱区陆面特征模拟验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在敦煌双墩子戈壁站取得的观测资料及最近的一些研究成果对陆面模式中反照率、相似性函数及地表粗糙度(动量粗糙度,标量粗糙度)3个方面的参数化方案进行了改进,然后对一次典型降水过程的陆面特征及近地层的风、温、湿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改进的模式能对降水条件下的干旱区陆面特征进行较好的模拟,其中对辐射、地表温度的模拟相当好,而对能量的模拟虽然还有要改进的地方,但总体结果令人满意;另外改进后的模式对近地层的温度和湿度的模拟也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86.
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相互作用下陆面特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5,自引:9,他引:16  
张强  赵鸣 《高原气象》1998,17(4):335-346
用新发展的二维中尺度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数值模式,系统地模拟了绿洲与荒漠相互作用下的陆面特征和地表面能量输送特征。这一模拟结果不仅部分地验证了陆面过程野外实验的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87.
利用中国西北五省(区)和内蒙古西部的共106个测站的1960~1990年3~5月的月、季总降水量和太平洋10°S~50°N,120°E~80°W范围内286个格点(5°×5°)的秋季(9~11月)的平均海表温度,通过EOF、REOF、SVD及交叉谱分析等方法,对秋季太平洋海温的异常特性及其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后期春季降水之间的空间地域遥相关耦合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秋季太平洋海温差异常存在6个关键区域,其中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是最敏感的异常信号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季降水与前期秋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有着清晰的遥相关。当海温异常偏高,即有EL-Nino现象时,西北地区的降水普遍偏少,并以高原东侧青、甘、宁交界地区及渭水流域的偏少为主;La-Nina时的情况正好相反,内蒙西部的春季降水变化趋势与我国西北地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8.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转化与开发利用模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曲耀光  马世敏 《中国沙漠》1998,18(4):299-307
干旱地区的内陆河发源于山区,在山前平原地区受干旱气候、地质地貌结构和岩性的影响,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具有大数量转化的特点。根据水量平衡原理,通过对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山前平原地区河水、地下水、泉水相互转化机制的研究和分析,建立了模拟与计算相结合,兼有预测性质的水资源转化与开发利用模型。模型概念明确,形式简单,所需资料容易获得。在新疆乌鲁木齐河流域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模拟的流域最大可能引水量和水资源净可利用量,都远比现状实际引水量和水资源净利用量小得多,水资源开发利用明显过度,每年超采地下水1.2×108m3,与当地水文地质部门计算结果非常一致,效果较好。另外,模型预测结果还表明,对于处在完成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利用阶段的,类似乌鲁木齐河流域的内陆河流域来说,可用水资源的开发已达到极限,再采用传统的提高地表渠系利用率的方法,已不可能增加流域的可用水资源量。这不仅从理论上解决了,水利和水文地质部门长期以来有关地表水和地下水到底如何开发才算合理的争论;也证实了,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在经济上得不偿失,而且将破坏流域已建有的地下水开采和供水系统,有可能造成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损失。  相似文献   
89.
沙漠边缘地区苹果园节水栽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长增 《中国沙漠》1996,16(1):65-70
对沙漠边缘地区苹果园进行地面覆盖,可明显地减少水分蒸发和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率,从而促进果树的生长发育.覆盖措施以地面覆草效果最好,可提高土壤含水量50%,新梢生长量、单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高57%、30%和59%,并提高了苹果的品质和产量。因此,覆盖是沙漠边缘地区果园重要的节水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0.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城市化过程及空间分异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实地调研和大量文献分析,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论述,认为城市化过程本质上就是人地关系的集中凸现,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长期互相作用的结果。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聚居的主要场所,屯垦是西北干旱地区最能体现人地关系的耦合点。在西北干旱地区现代城市化过程中,屯垦和矿产资源开发有较大的带动作用。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人口分布和聚居程度极不均衡,社会经济分异较大,城镇功能单一,部分地区和城镇的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并不是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结果,而是资源开采、行政建制的设立、极端自然条件下生存的需要等多种因素形成的。城市分布空间格局以带状、团状、串珠状为主,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演化模式,城镇发展表现出多元复合的特征,是政治、经济、生态环境、资源、民族与文化等诸多因素相互关联、起伏变化的结果。城镇高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是未来西北干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资源,提出在西北干旱地区建设只有城镇、没有村落的新型城市社会,以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