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7篇
  免费   731篇
  国内免费   702篇
测绘学   438篇
大气科学   698篇
地球物理   712篇
地质学   1990篇
海洋学   500篇
天文学   76篇
综合类   272篇
自然地理   444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218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182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163篇
  1996年   149篇
  1995年   127篇
  1994年   127篇
  1993年   116篇
  1992年   116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109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7篇
  1964年   10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局地温度变化中各项因子的定量估算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周后福 《气象》2005,31(10):20-23
基于安徽沿江地区高温、降水两类天气过程,利用逐时实测气温、NCAR/NCEP再分析资料提供的风、气温、垂直速度等资料,从天气学基本原理出发,由天气学原理和ω与w的换算关系式等估算局地气温的平流项、垂直项大小,并由实测气温经过计算获得非绝热项的估算值。结果表明,各项对于局地温度的升温作用为:平流项的变化相对比较复杂,就高温天气而言平流项的作用往往使得局地温度降低,但是两类天气平流项的作用非常弱;两类天气过程中的垂直项都导致局地温度升高,比例占1%~5%;可以说,安徽沿江地区局地温度的增温主要来自于非绝热项,增温比例常常超过95%,它对局地温度的升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
长江下游一次大暴雨的中尺度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谢义明  周国华  徐双柱 《气象》2005,31(11):55-60
运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6)对2004年6月25日长江下游地区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天气形势和卫星云图对此次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东北冷涡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两大天气尺度系统的作用下,西南低空急流的再次加强和中低层切变线共同作用是此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螺旋度分析表明,在不均匀的强上升气流的作用下,涡旋的水平分量向垂直分量转化是此次强降水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3.
东北冷涡诱发的一次MCS结构特征数值模拟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应用MM5模式对2002年7月12日东北冷涡诱发的强风暴进行了数值模拟,较成功地模拟出了MCS强对流风暴结构。东北冷涡南部锋区斜压扰动及有利的潜在不稳定层结为MCS产生提供了环境条件。MCS在发展阶段,天气尺度抬升使不稳定能量积累,低层中尺度能量锋区及中尺度气旋性环流加强使中尺度辐合加强,产生中尺度强上升气流冲破中层稳定层结,倾斜上升逐渐发展为垂直上升。MCS强风暴成熟阶段地面气压场表现为强的雷暴高压,并有弱的前导低压和尾随低压配合。对应于雷暴高压的边界层冷丘与南部的暖湿气流形成的θe不连续线加强了低层气流的辐合抬升。前导低压与800~700hPa暖心低压扰动合并在一起,是由地面辐合、上升气流抽吸、潜热增温共同形成的低压扰动,对对流系统的维持和移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4.
基于混合回归模型的夏季高温日数预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变化比较激烈的高温日数为对象,通过加权叠加、周期波动以及尺度比较等理论分析提出一种短期气候预测观点,即长周期波动可用当地前期各种气象要素的长周期波动的某种函数表示,而短周期波动依然与大范围周边环境因子的变化有关。采用功率谱分析、逐步回归、方差分析等常用统计手段和二项式平滑方法,建立长周期波动和波动偏差比的预报方程,在此基础上得到高温日数的预报方程。应用该方法对合肥地区的高温日数进行了预测试验,利用滚动预报得到13个预报样本。在13个试测样本中,有11个样本试测较为准确,试测准确率达到84.6%。在试测不准确的2个样本中,误差有5~6d,而且它们出现在高温日数相对较多的年份,因此试测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5.
三峡地区连阴雨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59-2000年三峡地区16个代表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使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这一地区春、秋季连阴雨的发生频率、总天数的气候变化特性。结果表明:该地区春、秋季连阴雨每年平均发生2-3次,其发生次数和天数春秋两季相差不大;春、秋季边阴雨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均较明显,其年际变化周期呈现阶段性。  相似文献   
86.
VBA的开发     
介绍了能够加强Ms Office功能的二次开发工具VBA语言,以及VBA的特点与优点;介绍了在Visul Basic中利用VBA的强大功能来实现具有Office界面、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7.
88.
土壤剖面元素分布及其地质、环境意义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土壤垂直剖面上物化性质,矿物和化学组成的深入研究,可以提供有关成土母质,成壤演化作用的重要信息,识别人类活动叠加的污染强度和影响深度,为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调查,土壤污染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环境地球化学灾害的监控与预菟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根据广东珠江三角洲,湖北江汉平原,四川成都盆地部分土壤剖面实测资料,分析研究了土壤化学组成的剖面变化与成土母质类型及组成,土壤成熟度和污染影响的关系。探讨了土壤剖面地球化学特征的地质与环境指示意义,判断分析了土壤受到的污染叠加作用及其影响深度。  相似文献   
89.
青海砂西油田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部沉积相定量研究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油田开发难度的加大,开发中仅仅把储集砂体的沉积相类型确定下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准确地预测砂体的宽度、长度等定量参数,这就是本文所指的沉积相定量研究。本文根据大量钻井资料,在地层精细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对青海砂西油田E31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曲流河三角洲平原进行了定量研究,确定了分流河道砂体的宽度、宽/厚比等参数。研究表明,本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砂体宽多为 1200-3000m,厚多为5-10m,宽/厚比200-280。曲流河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砂体宽多为 400-700m,厚多为3-6m,宽/厚比80-110。辫状分流河道砂体比曲流分流河道砂体普遍宽、厚是由于辫状分流河道频繁摆动改道引起砂体的横向拼合和垂向叠置所致。这种河道可称复合河道。利用“厚度中心法”可区分复合河道与单河道。由于不同沉积相的砂体宽度不同,在油田开发中井网部署方案应该不同。  相似文献   
90.
深层系一般指沉积盆地中埋藏深度在2 500~2 700 m以下的地层,其储集物性普遍很差,但在一定条件下,深部溶蚀作用可产生优质储层,形成成岩圈闭.然而这种成岩圈闭的预测一直是一个难题.安棚油田位于河南泌阳凹陷东南部,勘探成果表明,在该油田深层系下第三系核桃园组核三段下部(简称(核三下)席状的扇三角洲砂体中存在成岩圈闭.本次通过定量的成岩作用研究和成岩阶段划分,对成岩圈闭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该区核三下的砂体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等多种成岩作用,不同的成岩作用发生于不同的埋藏深度.2 700~3 100 m之间以胶结强烈为特征,属于胶结带.3 100~3 900 m之间以次生溶蚀孔隙发育为特征,尤其是3 200~3 600 m之间, 属于深部溶蚀带.本区核三下砂体自南而北埋藏深度逐渐变浅,其上倾方向处于胶结带的部分由于强烈胶结而变成致密层,可封堵油气,而下倾方向处于溶蚀带的部分由于次生溶蚀孔隙发育而成为良好储层,从而形成成岩圈闭.根据不同埋藏深度、不同成岩阶段孔隙发育和保存的特征,可预测成岩圈闭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