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5篇
  免费   322篇
  国内免费   342篇
测绘学   146篇
大气科学   231篇
地球物理   120篇
地质学   186篇
海洋学   648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16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通过谐波分析的方法,对东亚31个冬季(1980—2010年)的气温提取年际变化分量(周期小于8a部分)进行EOF分析。结果发现: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东亚冬季气温表现为高纬模态和低纬模态2个主要模态,它们一起可以解释总方差73%的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年际变化尺度上,与气温变化的高纬模态相联系的大气环流表现为显著的北极涛动(AO)负位相分布,海平面气压场上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北移,对流层中层东亚大槽西移,高层西风急流向西北方向移动;副热带北太平洋和阿拉斯加湾的海表面温度(SST)变化呈偶极子振荡分布,这种准两年的周期振荡对这一模态的出现有一定的预示意义。而与气温变化的低纬模态相联系的大气环流表现为类AO正位相分布,与之相关的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南移,对流层中层东亚大槽东移,高层的西风急流则是向东南方向移动;赤道东太平洋的SST异常可能对这一模态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而东亚近海的SST则更多是被动地改变。此外,海冰异常变化与东亚冬季气温变化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在前夏和前秋,东西伯利亚海-波弗特海海冰异常减少(增加)对应着随后东亚冬季气温变化的高纬模态(低纬模态),而冬季东亚气温变化的高纬模态(低纬模态)又与后期春季北极东半球的海冰异常增加(减少)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此外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的海冰异常变化是伴随东亚冬季气温变化产生的。  相似文献   
82.
Status of the Recent Declining of Arctic Sea Ice Studi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the past 30 years, a large-scale change occurred in the Arctic climatic system, which had never been observed before 1980s. At the same time, the Arctic sea ice experienced a special evolution with more and more rapidly dramatic declining. In this circumstance, the Arctic sea ice became a new focus of the Arctic research. The recent advancements about abrupt change of the Arctic sea ice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previous analyses have demonstrated the accelerated declining trend of Arctic sea ice extent in the past 30 years, based on in-situ and satellite-based observations of atmosphere, as well as the results of global and regional climate simulations. Especially in summer, the rate of decrease for the ice extents was above 10% per decade. In present paper,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ctic sea ice and its possible cause are discussed in three aspects, i.e. the sea ice physical properties, the interaction process of sea ice, ocean and atmosphere and its response and feedback mechanism to global and arctic climate system.  相似文献   
83.
电离层不规则结构漂移的GPS测量及其初步结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阐述了利用GPS接收机台阵测量到的闪烁和TEC变化率ROT快速起伏图样估计F层不规则结构漂移的原理和方法,并利用实测数据估计了静日和暴时电离层不规则结构的水平漂移速度.短间距台网和超短间距台链观测实例的计算结果表明,暴时武汉地区引起TEC快速起伏的电离层不规则结构沿纬圈向西漂移,21∶30至03∶00 LT,西向漂移速度在约40 m/s至130 m/s的范围内变化;在桂林地区,磁静日午夜前后引起L波段电波闪烁的电离层不规则结构沿纬圈向东漂移,漂移速度从约70 m/s下降到约55 m/s,磁扰日午夜前不规则结构向西漂移,速度从约150 m/s下降到约50 m/s,午夜后转为向东漂移,速度从约25 m/s上升到约65 m/s.文中还提出了由单站多卫星观测估计F层不规则结构漂移的设想.实例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利用单站多卫星观测估计电离层不规则结构漂移是一种合理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4.
H_∞ drift control of time-delayed seismic structure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In this paper,an optimal H∞ control algorithm was applied to the design of an active tendon system installed at the first story of a multi-story building to reduce its interstory drift due to earthquake excitations.To achieve optimal control performance and to guarantee the stability of the control system,an optimum strategy to select control parameters γ and α was developed.Analytical expressions of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bounds of γ and α were obtained for a single degree-of-freedom system with state fee...  相似文献   
85.
本文通过对长春净月地震台TJ-ⅡC型体应变仪观测资料(从安装初期到正常工作及记录到大量应变地震波)的分析,针对台站观测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漂移、突跳、阶跃、地震异常及干扰),对各种现象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如何正确理解这些丰富的信息,是准确识别震前异常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将干扰因素与地震前兆异常进行区分,将其从观测资料中剔除,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台站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6.
南大洋海冰分布是南极考察过程中影响破冰船航行的重要因素,也是南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国际上不同机构发布的南大洋海冰分布图,大多是球面投影,不能直接用于主流的瓦片地图发布。将极方位立体投影海冰图转换为目前主流的网络墨卡托投影地图,并利用合适的图像重采样方法,按照不同级别比例尺进行瓦片切割和编号存储,最终实现海冰影像地图的发布共享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笔者对不同的图像重采样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最邻近点采样方法、双线性内插和双三次卷积重采样方法的优劣,针对本文的研究优选双线性内插方法进行影像地图瓦片的切割,并最终叠加融合在Google地图上,实现了Google底图、准实时海冰影像图与破冰船走航位置的集成显示,为雪龙船的冰区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7.
主要利用2003年和2008年两次夏季北极科学考察的CTD数据处理了加拿大海盆上层海洋的热含量(这里上层海洋指的是200m以上的海洋),定量分析了热含量随深度的变化,并比较分析了这两年在夏季海冰融化期间热含量的垂向差异变化,以及影响热含量变化的因素,给出了上层海洋热含量在加拿大海盆的空间分布。2008年与2003年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在加拿大海盆开阔水域的增加,这将导致太阳辐射能进入海洋中的能量增加,同时海冰的大量融化带来了大量淡水,这些变化改变了上层海洋的温盐性质。海冰大量融化主要产生两个效应:一是上层海洋的普遍增暖,二是太平洋入流水体的下移。文中还分析了近年来在加拿大海盆中变化显著的次表层暖水现象,由于次表层暖水蕴含着不小的热含量,其在上层海洋热量平衡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8.
北极海冰近年来快速减少,北冰洋淡水含量也出现了急剧变化。加拿大海盆作为北冰洋淡水的主要存储区域,研究其淡水含量变化对于认识北冰洋淡水收支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2003年、2008年中国北极考察以及2004年至2007年的加拿大考察数据进行计算,发现除2006年以外,夏季加拿大海盆淡水含量在此期间每年增加1m以上厚度。增加主要发生在冬季白令海水以上的上层海水中,而在此之下,淡水含量维持在3m左右,没有显著年际差异。在2006年,加拿大海盆西部上层淡水含量略微减少,但东部和北部海域淡水含量仍略有增加。与2003年相比,2008年加拿大海盆中心海区淡水含量增加量最高可达7m。分析表明,近年来的海冰减退对加拿大海盆上层淡水含量的增加起着重要作用,北极涛动(AO)正负相位变化也是控制其淡水含量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降水、径流以及白令海峡入流水的变化对加拿大海盆淡水含量变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9.
以北极为研究区,使用CryoSat-2数据,利用现有海冰厚度卫星测高研究中4种主流算法(Laxon03算法、Kurtz09算法、Yi11算法和Laxon13算法)分别对北冰洋海冰厚度进行估算,并将估算结果与研究区IceBridge机载激光测高冰厚数据进行了比较,探索各算法海冰厚度估算的差异,寻找最优的估算算法,为估算长时序海冰厚度提供基础和参考。结果表明,4种算法估算的海冰厚度空间分布较为一致,但不同算法估算的结果差异较大,可达0.476 m;4种算法估算结果大小依次为Laxon03算法、Yi11算法、Laxon13算法、Kurtz09算法;4种算法估算的平均海冰厚度差异,在北极波弗特海海域最大,其次是北极中心海域、格陵兰和挪威海;Laxon13算法估算结果相对于IceBridge观测结果与其他算法相比,具有最小的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是卫星测高估算海冰厚度的最优算法。  相似文献   
90.
通过研究交叉检验船测样点上的7种不同尺度的海冰密集度数据,发现相同时间和相同空间尺度的海冰密集度值吻合度最高,不同时间不同尺度的海冰密集度值的相关性较弱。由数据获取时间不同引起的密集度差异在高分辨率数据上体现明显。真实船测点与伪船测点之间的吻合度不高,受观测者主观因素、天气条件、影像处理质量和伪船测点提取方法的影响。虽然伪船测点方法在海冰边界研究中具有快速、大面积提取边界点的优势,但需要控制提取算法中的误差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