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9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287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759篇
海洋学   13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浮筒配置优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的验证法在解决浮筒配置问题中存在的计算量大、计算时间长、工作重复性强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将浮筒纵向位置配置和浮筒充气量综合考虑、一体优化的方法。文章将各种合理性校验准则作为约束条件,通过逼近沉艇起浮瞬间和浮起后的平衡状态,来求取各对浮筒的纵向位置和充气量,将浮筒配置问题转换为一个多目标、多约束的最优化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双向搜索策略,来求解浮筒配置优化问题。这种方法简单实用,计算时间短,无需人工干预,算法运行一次可获得多组配置方案供决策人员选择。算例表明用这种方法来解决浮筒配置问题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92.
长江口徐六泾悬浮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江  何青  夏小明 《海洋与湖沼》2007,38(4):304-313
2003年6月14日-22日, 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不扰动颗粒物的情况下, 于长江口徐六泾定点连续观测了洪季大、小潮表层粘性悬浮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实有粒径、体积浓度, 配合OBS-3A现场测量的悬沙浓度计算了现场絮凝体的有效密度和静水沉速.观测结果显示, 徐六泾大、小潮表层絮凝体体积浓度、粒径、有效密度和静水沉速的平均值分别为98.0 μl/L、39.8 μm、1173 kg/m^3、1.14 mm/s和70.8 μl/L、64.4 μm、919 kg/m^3、2.32 mm/s.研究表明: ①长江口徐六泾表层絮凝体体积浓度主要受水流流速影响, 再悬浮现象明显, 体积浓度过程线滞后流速过程线, 落潮期间滞后10-30 min, 涨潮则滞后30-50 min; ②小于一定流速时絮凝体平均粒径随流速增大而增大, 大于一定流速时絮凝体平均粒径则随流速增大而减小, 徐六泾大、小潮表层絮凝体在50 cm/s的垂线平均流速时出现平均粒径与垂线平均流速关系的转折; ③徐六泾大、小潮表层絮凝体平均粒径在体积浓度75 μl/L时出现平均粒径与体积浓度关系的转折, 体积浓度小于75 μl/L时粒径随体积浓度增加而增大, 超过75 μl/L时粒径随体积浓度的增加变化不明显; ④絮凝体有效密度由粒径大小控制, 粒径大, 有效密度小, 反之亦然, 粒径和有效密度共同决定絮凝体静水沉速, 有效密度和沉速与平均粒径之间均存在良好的幂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93.
关于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在南海中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位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许多学者对其成因模式和动力学机制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但往往只注重地壳浅部和侧向碰撞的研究,而忽视了深部的壳幔相互作用。从地形地貌、岩石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岩相古地理学等地质事实出发,论述了南海存在着大规模的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简单的以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为主的壳幔相互作用模型来模拟南海的形成演化过程,指出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是南海形成演化过程中深部的主要推动力,对南海的形成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沉管管节预制是沉管隧道修建关键技术之一,管节预制成品的质量是影响管节沉放对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需对管节预制成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本文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为背景,根据其管节预制工艺流程,详细研究探讨了其管节预制成品质量检测方法,为今后的管节预制成品质量检测方法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5.
韩聪聪  刘君 《海洋工程》2016,34(5):92-100
板翼动力锚是依靠自重完成安装并靠自重和海床土的抗力来锚固的新型动力锚。板翼动力锚高速(15~25 m/s)贯入地基过程中涉及到高应变率、流固耦合、土体软化和大变形等难题,模型试验可避免上述计算困难,能直接得出不同的贯入速度所对应的沉贯深度。本文首先推导了模型相似关系,然后在常规重力条件下,进行了两组26个工况的板翼动力锚在均质黏土中动力安装过程的模型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率效应参数的取值范围,并研究了每一项受力对沉贯深度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在均质黏土中预测板翼动力锚沉贯深度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96.
海洋桩平台采用大直径超长桩,由于桩、锤的重量很大,沉桩过程中经常发生溜桩现象。因此为了便于打桩控制,判断溜桩的范围是非常必要的。结合实际工程对溜桩的过程和发生机理进行了探讨;利用PCPT原位测量资料,基于能量法建立了判断溜桩范围的分析计算方法。针对南海油田典型的平台桩沉桩过程中的溜桩问题进行了分析计算,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的合理性,可供桩设计以及沉桩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97.
针对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安全贯通问题,该文从隧道外GPS网的布设及施测方法出发,通过多期复测数据评价GPS网具有可靠的测量精度;通过对GPS网点的稳定性分析,阐明了沉管隧道地面控制点位无法长期保留、稳定性差的特点;最后就GPS网引起的贯通误差影响值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98.
罗晓斌 《地质与勘探》1991,27(4):64-64,F003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振动沉管淞注桩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地基处理和基础施工.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设备比较简单,其成孔、混凝土灌注、成桩都处于隐蔽状态.如不进行桩的质量检测,容易出现质量问题.我们自1987年在南昌市施工振动沉管灌注桩2060根,经过静载荷和动载荷对比检测;有些桩达不到设计要求.现将造成桩质量低劣的原因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9.
天山中段的深浅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山起源于古生代的陆-陆碰撞作用,又经历了中新生代的典型陆内造山过程,其深浅构造结构和活动性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文中通过多种地球物理探测和综合地质构造分析, 以地学断面形式对其深浅构造进行填图,揭示了天山中段复杂的深浅构造特色。结果表明:沿古生代的陆-陆碰撞缝合带两侧分别呈现出主要构造地质单元由老到新的对称性,并伴有相应深部结构的复杂性,反映了碰撞过程及后期的构造演化特点;天山中部的上地幔顶部存在厚近 10km、宽近 200km、几乎涵盖整个天山的低速高导层,可能是中新生代以来天山的陆内再造山作用引起的壳幔拆沉作用形成的残留下地壳  相似文献   
100.
引黄灌区沉沙高地生态治理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黄灌区在引黄的同时引进了大量泥沙堆积在沉沙池和输水渠两侧,形成大面积的沉沙高地,既占用了大量土地又造成了区内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从而制约了灌区经济的发展。以黄河中下游最大的灌区位山引黄灌区为例,分析灌区沉沙高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沉沙高地生态治理模式,加快引黄灌区沉沙池区的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