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5篇
  免费   502篇
  国内免费   302篇
测绘学   216篇
大气科学   219篇
地球物理   607篇
地质学   655篇
海洋学   117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时间过程的不均匀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自十四世纪以来,我国大陆东部三个主要地震区(华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震区)的浅源强震(Ms≥6.0)活动的时间过程是随机的还是不均匀的,这一点是受研究时间尺度大小的制约。根据对事件时间过程均匀性的泊松检验发现,对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震区而言,如果取时间尺度ΔT=5年和10年时,其强震序列表现为随机平稳的泊松过程;当取ΔT=20年时,则显示出非平稳的性质;对于东南沿海地震区,ΔT=10年时已表现出显著的非平稳过程的特征。说明中国大陆东部地震区显示出10—20年尺度的强震群集的非均匀过程。 中国大陆东部三个主要地震区中,几百年尺度的强震活动过程可以划分为活动速率有显著差异的五个阶段:平静期—活跃警告期—过渡期—高潮期—剩余释放期。它们可以按蠕变过程去定性理解。  相似文献   
92.
确定潜在震源区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建成  时振梁 《地震学报》1991,13(4):496-504
为了在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中,较好地反映大陆内部地震活动的时空不均匀性,按照震级分档和空间概率分布函数的思路,本文选取并量化了多个地震、地质特征,以描述各震级档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性质.为避免同一因素的重复使用和主观作用的介入,文中引入了分量分析方法对特征进行正交变换.对变换得到的互不相关的新特征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再结合七级以上强震发生后的减震作用,确定了各潜在震源区各震级档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作为例子,试算了京-津-唐-张地区的地震烈度区划图.该例子说明,本文的分析方法,不仅能反映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时空不均匀性,还避免了特征量的重复使用和专家判断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
Sq外源和内源电流体系的经度效应和UT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IGY/IGC期间全球地磁台网以及中国地磁台站的资料,计算出每-UT小时的S外源和内源电流体系.对S电流体系UT变化和经度效应的分析研究表明,S外源电流体系的空间图案没有显著的UT变化,电流涡焦点的地理纬度与磁赤道有密切关系,其变化范围,北半球为25°-35°N,南半球为30°-42.5°S.外源电流总强度的平均值为229kA(北半球)和173kA(南半球),其变化范围为±50kA(北半球)和±40kA(南半球).S内源电流体系的图案和强度有显著的UT变化,电流体系焦点纬度有类似于外源电流系的变化.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太平洋地区,内源电流体系的总强度明显小于大陆地区的内源电流强度,表明这些大洋地区上地幔电导率低于大陆地区.  相似文献   
94.
丁治英  陈久康 《气象科学》1994,14(4):344-353
本文通过1991年梅雨后期,7月1—13日200hPa非地转场分析得出,梅雨期200hPa非地转风主要由积云对流动量转换形成。其次是风速平流,并通过数值试验得以证明。非地转风形成的高层辐散,可进一步使暴雨增强与维持。另外梅雨期非均匀层结对非地转风及暴雨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
新疆天山及邻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图象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胥颐  朱介寿 《地震学报》1994,16(4):480-487
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法建立起天山和邻近区域的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图象, 结果表明:(1)北天山和天山中部地区为隆起的高速地区, 吐鲁番盆地、库车拗陷、柯坪断块、喀什拗陷和准噶尔盆地南缘构成了天山北南两侧的山前低速区。伊犁盆地和西昆仑是壳内稳定的高速块体, 巴楚隆起一直延伸到地壳的底部。沿天山主峰和西昆仑公格尔一带, 莫霍面形成五大低速区;(2)北天山和准噶尔西部岩石圈厚度较大, 具有高速特性, 在其顶部80km左右可能存在较流物质。天山南部岩石圈的性质不明显, 喀什地区位置120-280km之间存在的低速锥形体估计与地幔软流物质的上涌有关;(3)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的确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特别是上地壳低速区与下地壳高速区之间的梯度带往往与强震的分布有关, 有可能成为中强地震的孕育场所;(4)天山南北缘的地震多发地带是壳内介质结构极不均匀的地区, 也是深大断裂较为发育的区域, 在外力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破裂或层间滑动而引发地震。   相似文献   
96.
氧化镍、二氧化钛高压相变及电导率压力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金刚石对顶砧压腔静高压技术,对氧化镍、二氧化钛在0-32GPa压力范围内的电导率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电导率-压力关系曲线上的一些特征点与同一物质的高压相交点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97.
黑水─泉州地学断面的重磁解释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华南黑水─泉州地学断面的重磁解释。在解释中除应用常规的2.5维重磁异常反演外,还采用等密度线算法构制梯度层密度模型,用于分辨地壳密度细结构,以及计算自由地幔而深度用于分析上地幔密度的横向不均匀性。重磁模拟结果揭示了10km深度内的上地壳构造以及地壳与上地幔密度的分布。提出华南造山带以低密度上地幔为特征,它可能与上地幔的改造有关;四川盆地具有较高的上地幔密度,为未经改造的原始地幔。扬子克拉通与华南造山带的分界线与上地幔密度的分界线一致。根据布格异常、地表岩石密度和地形资料的综合分析,圈定出反映内生成矿作用深部标志的密度倒转区,可作为进一步找矿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98.
张先康  杨玉春 《地球物理学报》1994,37(6):759-766,T002
利用布设在唐山滦县震区30km×40km范围内的由88台数字和模拟地震仪组成的临时台阵,接收来自不同方向6个炮点激发产生的莫霍界面反射波走时,重建了台阵下1-9km深度的P,S波速度和V/V图像.结果表明。中、上地壳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北北东走向的滦县-卢龙断裂自地表向下至少延伸到8km深度处,并向北西方向倾斜.中、上地壳存在着近东西向的低速异常条带.这两组构造控制着该区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99.
100.
温纳偏置电测深法压制表层电性不均匀体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巷道底板浮煤等电性不均匀体及厚度变化是造成煤矿井下电测深曲线畸变的主要因素。通过模型实验研究了温纳偏置电测保法压制浮煤等表层电性不均匀体影响的能力。用感度分析法讨论了表层电性不均匀体产生地电干扰的机制。实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改善了电测深曲线质量,有效地提高了电测深法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