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6篇
  免费   386篇
  国内免费   542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259篇
地质学   1433篇
海洋学   181篇
综合类   110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苏丹Muglad 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油气探区。盆地中南部西斜坡位于Kaikang坳陷西部斜坡带,是Muglad盆地重要的勘探区之一。研究区在构造转型时期遭受严重剥蚀,目前残余地层厚度约为5 000 m。受区域构造活动的影响,研究区的沉积储层发育演化与构造演化密切相关。随着构造圈闭勘探进入中后期,寻找新的勘探领域和目标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岩性地层圈闭勘探已成为研究区目标转换的重要途径。目前,对Muglad盆地中南部西斜坡层序地层结构等基本问题的认识还不够系统,制约了研究区油气勘探的进程。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苏丹Muglad盆地中南部西斜坡层序地层格架划分的基础上,重点对沉积层序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有利生储盖组合,并预测和评价了有利地层圈闭。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1)Muglad盆地经历了3次裂谷断陷活动及其后裂谷期的3次热沉降坳陷活动,形成了6个二级层序;在二级层序格架内将白垩系Abu Gabra组至古近系Adok组划分为13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的充填和演化都受区域构造控制。(2)研究区地层发育经历了三期断-坳作用,各阶段盆地均保持了其构造背景下的沉积特征,不同阶段构造控沉积作用差异明显。通过对Muglad盆地中南部西斜坡岩心、测井、地震及古水流分析,认为研究区在断陷期主要发育湖泊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坳陷期主要发育辫状河及三角洲等沉积体系。由于湖盆多期次的扩张与收缩,沉积体系在时空分布上具有继承性和差异性。(3)根据Muglud盆地中南部西斜坡白垩系-古近系烃源岩、储层和盖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及其空间组合关系,研究区可识别划分出四套生储盖组合。它们的成藏方式不同,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的生储盖组合,即下生上储型和自生自储型。研究区以发育地层剥蚀不整合圈闭以及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为主。研究区西部SQ5层序顶界面为区域剥蚀不整合面,与下伏地层形成剥蚀不整合三角区域,为有利的地层剥蚀不整合圈闭发育区。研究区西北部SQ4上超于不整合面之上,形成超覆不整合三角区域,为有利的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发育区。  相似文献   
92.
西秦岭位于东西向展布的秦岭-大别-苏鲁中央造山带与南北向展布的贺兰山-龙门山-川滇地震带构成的巨型"十字"构造区的交汇点,是中国大陆中部"西秦岭-松潘构造结"的重要组成部分。西秦岭晚新生代的构造变形与青藏高原的侧向扩展过程密切相关。该区构造变形的几何图像、运动特征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对于揭示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动力过程及强震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西秦岭地区主要断裂晚新生代以来的滑动速率及跨断裂GPS应变速率的结果表明,这一时期西秦岭构造带发生了明显的构造活动方式转换,主要的构造变形过程是通过其内部一系列低滑动速率的断裂活动以及断裂之间隆起山脉与盆地的变形,共同承担着自东昆仑断裂向西秦岭断裂之间的转换平衡。在调节这种构造转换过程中,西秦岭地区以"连续变形"为特征,即区域内的应变是以多条相对低滑动速率断裂的弥散变形遍布全区,并且西秦岭及其周缘块体的旋转作用也吸收了部分变形分量。综合已查明的区域构造活动特征、新生代岩浆活动、地球物理资料以及现今地貌特征可知,西秦岭在特提斯构造域的影响下,岩石圈的结构存在明显的流变学分层,一方面,西秦岭的上地壳保留了主造山期的地质构造形态,但中—下地壳的弱化使得莫霍面之上的圈层解耦,深部可流动的岩石圈地幔不但改变了陆内造山带的结构,同时也控制了现今上地壳连续变形的发育;另一方面,西秦岭内部的中强震主要发生在高速(或高阻)与低速(或低阻)的构造边界带附近。这种独特的流变学结构导致西秦岭在青藏高原向北生长和侧向扩展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构造变形过程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西秦岭地区的晚新生代构造转换过程及其机制,不仅对于理解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动力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助于深入认识南北地震构造带中段未来的强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93.
94.
连云港近岸海域沉积物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Flemming三角图示法和210Pb测年法对连云港近岸海域的表层沉积物和柱状样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参数特征以及近岸沉积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连云港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主要为粘土质粉砂,粒度参数点落在Flemming三角图的Ⅲ区,表明沉积动力环境相对较弱。1986年西大堤建设后,近岸海域的沉积速率明显增加。西墅附近的沉积速率由0.56 cm/a增加到1.15 cm/a;港湾内侧快速沉积,过剩210Pb放射性活度未能测出,表明沉积时间短暂。沉积速率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沉积动力环境的减弱。  相似文献   
95.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及近期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来迅 《内陆地震》1989,3(4):314-322
本文讨论了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在青藏高原东北部三次地震活动高潮幕和两次地震活动低潮幕中的作用和特点,以及地震活动的时空强特征和近期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6.
酒西盆地石北地区晚侏罗-早白垩世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姚金福  朱莲芳 《沉积学报》1989,7(4):105-111
本文运用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及数理统计学方法,对研究区上侏罗--下白垩统的沉积特征。依地面与井下资料作了综合研究,划分出7种沉积相类型,探讨了相组合分布、相序演化规律及构造运动、古气候、古地形等诸多控制因素,建立了石北箕状同生凹陷沉积模式,并总结出各类沉积相的元素指标及伴随相演化、锶/钡、钒/镍、镁/钙等多项元素比值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97.
耿家街组是抚顺煤田下第三系最上部地层,这一组名正式见诸文献为1978年。因建组剖面不含化石,它的时代历来就有始新世与渐新世之争。本文证实它是西露天组的一部分,是西露天组上部地层的相变,其时代应和西露天组相同。由于其分布面积不到1km2,又隶属于西露天组上部。已动摇了作为一个独立的组存在的意义。为慎重起见,建议对该组进一步研究后再决定取舍,并遵重这一组名的使用者──辽宁省和抚顺煤田地质工作者的意见。  相似文献   
98.
论述了金成矿地质背景,介绍了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和阐述了成矿地质条件,对金(铀)矿的物理、化学条件作了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99.
西秦岭岷县地区二叠纪裂陷带斜坡沉积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治平  陈素华 《现代地质》1995,9(3):300-310
秦岭造山带西段,二叠纪裂陷作用非常活跃。位于西秦岭中部的岷县红崖、梅州一带,二叠系以粉碎屑沉积为主,泥质较少。根据对其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岩石组合和生物特征的分析,认为这套地层主要形成于海底扇体系的内扇和中扇环境,外扇不发育,系由碎屑流和浊流沉积组成,包括内扇的水道和水下天然堤沉积及中扇的网状水道和朵叶体沉积。这套地层沿中秦岭南缘呈NWW-SEE方向延伸,代表了二叠纪西秦岭裂谷的存在及其继续裂陷的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00.
根据产状和成因,本文将西秦岭中志留统含铀岩系中的硅质岩分为,(1) 成岩过程中硅化交代碳酸盐岩所形成的硅质岩,产于碳酸盐岩和泥质岩类所组成的透镜层的顶部或碳酸盐岩层内;(2) 早期成岩阶段形成的纹层状硅质岩,主要产于碳酸盐岩和泥质岩透镜层底部或呈薄层夹于粉砂岩、泥质岩层中。根据沉积环境分析及硅质岩的化学成分、REE分布模式和氧同位素组成,提出本区硅质岩形成于受大气淡水影响的局限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