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The redox sensitive elements, molybdenum (Mo) and uranium (U), in marine sediments from the latest Permian Dalong (大隆) Formation at the Shangsi (上寺) Section, Northeast Siehuan (四川), South China, were analyz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 to determine their response to a range of redox conditions, and to estimate the organic carbon burial rate. On the ba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uthigenic Mo abundance and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modern oceans, the organic carbon burial rates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rocks at Dalong Formation, ranging from 0.48-125.83 mmol/(m2-d), which shows a larger range than the mineralization rate of organic carbon at the continental margins (1.6-4.23 mmol/(m2.d)). The Zr-normalized Mo and U abundances show large fluctuations in the entire section. The maxima of Zr-normalized Mo abundance and thus the maxima of the organic carbon burial rates were observed at the interval between the 155th and 156th beds (404-407 m above the base of Middle Permian). A decrease (the minimum) in U/Mo ratios is present in this interval. 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 oxygen-limited conditions and ultimately anoxia or euxinia may develop within this depth interval. In contrast, an enhanced enrichment of Zr-normallzed U abundance is found, in association with less enrichment in Zr-normnllzed Mo abundance in the interval from the I51st to 154th beds (395-404 m above the base of Middle Permian), inferring the dominance of a suboxic/anoxic depositional condition (denitrifying condition), or without free H2S. The presence of small quantities of dissolved oxygen may have caused the solubilization and loss of Mo from sediment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multiple cycles of abrupt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due to the upwelllng at this interval lead to the enhanced accumulation of authigenic U, but less enrichment of Mo. A decrease in the contents of U, Mo, and TOC is found above the 157th bed (407 m above the base of Middle Permian),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enhanced U/Mo ratio, suggesting the overall oxic conditions at the end of the Dalong Formation.  相似文献   
92.
93.
细粒浊积体的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南海北部边缘盆地的一些具体勘探实例,从宏观到微观,在不同尺度上论述了细粒浊积体储层的地震反射特征、测井曲线特征及其内部结构特征。在地震剖面上,细粒浊积体主要表现为上扇的下切谷充填、斜坡扇以及盆底扇。它们的地震反射特征总体为中—弱振幅双向下超在层序界面上,而且由于浊流砂体的沉积速度快,常形成薄的砂泥互层,所以其自然电位曲线总体反映为中—低幅度的齿形叠加,其理想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形状也表现为不同类型的齿状箱形或齿形叠加。其内部结构特征,除具有细粒薄层的特点外,常还有异常超压的形成。超压不但能使细粒浊积体保留大量原生孔隙,而且还能通过影响成岩作用来溶蚀长石而使细粒浊积体形成部分次生孔隙,因此其储层物性较好。  相似文献   
94.
莺歌海—琼东南盆地的超压体系广泛分布于凹陷中央及古隆起区。根据砂岩储层中异常超压形成特点划分为自源型、垂向传导型和侧向传导型超压体系。自源型超压体系主要是由于快速不均衡压实等原因所致。传导型超压体系是由于垂向或侧向上输导体与更高超压流体囊连通,通过超压流  相似文献   
95.
琼东南盆地断陷期层序地层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琼东南盆地断陷期指示了从陆相向滨海环境演化的完整序列,因而断陷期层序的形成和演化既受幕式裂陷作用控制,又受区域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盆地断陷期代表一个巨层序(或构造层序),由3个层序组和6个层序组成,其中层序组分别对应于断陷期3次构造幕,层序则与全球三级海甲面旋回吻合。层序内部体系域特征与幕式构造作用的演化阶段有关,根据沉积环境差异可以划分为冲积平原型和滨海湖盆型两种层序模式。在裂陷作用阶段,幕式构造作用是断陷盆地内层序形成和演化的主导因素,区域海平面变化仅相对加强或减弱构造作用的影响;而在裂后热沉降作用阶段,随着构造沉降作用减弱,海平面变化影响更显著,其层序样式与陆表海环境的层序相似。  相似文献   
96.
由于沉积盆地内流体活动的示踪研究难度较大,因此,在盆地流体研究中更多地依赖于正演模拟,用来解释和验证地质模型和观点.盆地流体模拟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孔隙流体运动的达西定律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定律.由此建立孔隙流体的温度和压力的耦合方程,利用有限元法解上述非线性耦合方程,从而可动态地恢复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的温度场、压力场和流体场。  相似文献   
97.
精确的定量和定年技术在高频层序地层研究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精确的定量和定年技术是建立精细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关键,而该项技术的核心是能精确地对各级层序界面进行定年,并恢复其间断时间和剥蚀量,计算层序高频单元的沉积速率和延续时间,从而实现层序地层格架的精细定量化并进行动力学模拟.  相似文献   
98.
热流体活动示踪标志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解习农  董伟良 《地球科学》1999,24(2):183-188
沉只盆地内热流体活动过程实际上是热流体聚集与散失的动平衡过程,热流体活动必然导致温度和压力以及化学条件的改变,尽管如此,沉积盆地内流体活动的示踪难度较大,通过经盆地典型实例的剖析,认为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热流体活动中的温度效应进行示踪研究,其中较为有交的参数有伊-蒙矿物的转换、镜质体反射率和有机物热解指标以及流登攀民裹体等,这些参数的不同形式异常均指示了来自深部的热流体的活动。  相似文献   
99.
扇三角洲相与副层序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湖泊中存在三种三角洲类型,即正常三角洲,辫状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它们均由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部分所组成。陆相地层具有强烈的旋回性,只要将基准面看成海平面就完全可以运用层序地层学思路与方法研究陆相地层。扇三角洲相在断陷湖盆的陡坡一侧发育,通过与标准三角洲副层序模式对比,一个完整的扇三角洲序列可以划分出两个副层序。  相似文献   
100.
断裂带流体作用及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解习农  李思田 《地学前缘》1996,3(3):145-151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流体活动与断裂作用密切相关。断裂带流体活动不仅影响断裂发生、发展、封闭和断裂强度,而且影响到断裂带附近矿床的形成。断裂带活动为流体循环、水岩相互作用提供了必要条件,流体的再分配是断裂带中应力积累和释放的响应。流体压力和剪切压力的耦合变化影响断裂带摩擦作用中剪切强度的变化,进而控制断裂发生和停止。因此,断裂带流体活动的幕式变化指示了断裂活动事件或地震活动旋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