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5篇
  免费   376篇
  国内免费   884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2930篇
海洋学   39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8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122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113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辽南隈子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少华 《辽宁地质》1994,(4):334-341
  相似文献   
942.
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铁矿床的硅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菊英  蒋少涌  万德芳 《地球学报》1994,15(Z1):102-110
主矿、东矿矿石及其中的钠辉石、钠闪石、黑云母的δ30Si值相近,大多在-1.0‰--0.3‰之间,低于H1-H2石英砂岩、石英岩的δ30Si值(0-0.1‰)。北铁矿石为0-0.1‰,北矿区塞乌素金矿的δ30Si值为-0.5%--0.2‰;它们之间无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943.
944.
高龙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存有 《贵金属地质》1994,3(4):278-288
  相似文献   
945.
热液脉动与岩浆涌动的控制机理,是基础地质理论所涉及的两个重要议题,本文首先对当今流行的构造控制机理提出了质疑,其后“间歇喷泉”原理和“吹气球”机制,分别对热液的脉动和岩浆的通过进行了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946.
947.
在分析造成华北地区南部晚古生代煤变质分带性的地质因素基础上,阐述了煤变质成因与区域构造格局演化的密切联系;从古地热异常形成机制出发,着重讨论了地下水热液对煤变质作用的影响,建立了煤的地下水效液变质作用地质模式;用古地热-煤变质系统的概念,根据热源、载热体和通道、聚热体3个要素的配置,分析了煤变质成因。  相似文献   
948.
在综述了脉岩与热液型脉状金矿关系的基础上,认为中基性脉岩、煌斑岩脉不仅在空间上与脉状金矿相伴生,形成时间祁近,而且在物源和成因上有着密切的关联。脉岩是脉状金矿床成因系列的组成部分。据此提出中基性岩浆在某种动力作用下,诱导上覆花岗质岩石(包括古老变质岩)熔融,并发生混染,在地壳脉动作用下,脉岩与含矿流体多期次多阶段侵位,在相应的部位形成脉岩与矿脉共存的金矿区带。  相似文献   
949.
二道沟金矿床产于酸性火山岩、闪长玢岩、变质岩等多种岩石中。成矿晚于围岩成岩时间,时差大于16Ma。矿石中缺少硫砷铜矿+黄铁矿土铜蓝组合及深成明矾石,但却含冰长石、绢云母、绿泥石。发育强烈的绢云母化、硅化。金矿生成温度在200—330℃之间。流体包裹体盐度为1.5—7.0wt%NaCI,K/Na和Ca/Na分别为0.32和0.26,水是流体的主要组分。氢、氧同位素资料反映,热液是由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混合形成的。δ~(34)S值分布在零附近,反映硫可能来自地幔。以上特点说明二道沟金矿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冰长石-绢云母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950.
东非裂谷坦噶尼喀湖的热液喷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伴生有块状硫化物的湖底热液喷口是1987年4月在东非裂谷坦噶尼喀湖北部盆地靠扎伊尔一边的Pemba和Banza角发现的。一支由10个配备有水下呼吸器的潜水员组成的多国(法国,扎伊尔,德国和布隆迪)TANGANYDRO探险队(1991年8~10月),在坦噶尼喀湖西边界向北延伸的活动断层的46m水深处发现了热液喷口。测得热液流体和沉积物的温度为53~103℃。在Pemba热液喷口附近,发现了厚1~10cm的块状硫化物脉(黄铁矿和白铁矿条带);而在Banza角,活动喷口却以1~70cm高的霰石烟囱为特,在热液喷口脉壁外包有一层包晶黄铁矿层。这两个地区热液流体的端元组分明显不同。Pernba的端元组分富NaHCO_3流体,类似于裂谷东支Magadi和Bogoria湖的NaHCO_3热液流体。Banza角的端元组分却富NaCl。这种卤水可能是深部基底成因的,类似于坦噶尼喀湖东侧的UvinzaNaCl卤水。地热温标计算得到水—岩反应的温度在Pemba和Banza角各为219℃和179℃。围绕活动喷口发现有丰富的白色或红褐色微生物群,代表Beggintoa藻席。130℃处的右旋正断层与南北向主断裂交汇处的张裂隙有助于热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