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8篇
  免费   551篇
  国内免费   780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199篇
地球物理   404篇
地质学   2751篇
海洋学   23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82篇
自然地理   347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61.
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在快速城市化地区普遍存在。以深圳市为例,在梳理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发展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探讨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形成机理与管治对策。研究发现,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形成与发展是政策力、市场力和社区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非正规住房,各种动力的大小和方向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管治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962.
农村信息化空间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中国农村产业结构构成、居民收入状况与受教育程度为解释变量,选取农村信息化水平为被解释变量,利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各种因素对农村信息化空间作用的影响强度。结果表明:信息化在农村地区的影响程度与当地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农村居民收入状况等因素关系密切;农村家用电脑拥有量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之间关系最紧密,而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拥有量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关系紧密;要实现信息化对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既要根据地区发展水平采用适宜的基础设施,又要注重农村居民自身教育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963.
交通枢纽的空间演进与发展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时间序列的交通枢纽空间分布格局的演进规律,一直是国内外交通地理学有待解决的问题。考察交通枢纽的长期演变规律,有助于把握交通枢纽的发展机理,为空间优化提供科学支撑。对秦汉时期以来中国交通枢纽分布格局的发展过程与空间特征进行系统解析,认为存在秦汉至南北朝、隋唐、宋朝至辽金时期、元明、清朝、民国至今等6个阶段。基于中国不同历史阶段交通枢纽的发展轨迹,总结了交通枢纽的基本形成条件和空间演变的一般过程,并对交通枢纽的生命周期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交通枢纽的基本发展模式,系统总结了中国交通枢纽空间布局的基本形态。相关研究既是对交通枢纽研究的理论完善,也是中国交通枢纽布局规划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64.
It has been theoretically proven that at a high threshold an approximate expression for a quantile of GEV (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s) distribution can be derived from GPD (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 Afterwards, a quantile of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in a certain return period is found using L-moment estimation and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simulated by GPD and GEV, with all aspects of their results compared. Numerical simulations show that POT (Peaks Over Threshold)-based GPD is advantageous in its simple operation and subjected to practically no effect of the sample size of the primitive series, producing steady high-precision fittings in the whole field of values (including the high-end heavy tailed). In comparison, BM (Block Maximum)-based GEV is limited, to some extent, to the probability and quantile simulation, thereby showing that GPD is an extension of GEV, the former being of greater utility and higher significance to climate research compared to the latter.  相似文献   
965.
使用Cinrad/CD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在流域交汇处的东风湖地区湖面大风的产生原因和降雹的RHI(range—height indicator,距离高度显示器)特征。对鸭池河流域范围内两个雹云回波移动演变个例的分析表明,具有多个小尺度对流中心的雷暴自不同河段跨河后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具有利已路径的特性。  相似文献   
966.
在引证论述大气ISO对东亚季风区天气气候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概括性地回顾大气ISO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主要成果,重点针对热带大气ISO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甚至年代际变化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评述。  相似文献   
967.
通过对铜川3个观测站1964-2003年40a雷电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铜川雷电呈中北多南部少的地域分布特征,中北部由于地形地貌原因常有雷电与大雾、大风交替出现的独特现象。雷电年际分布呈3峰2谷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呈减少趋势;全年雷暴主要集中在5—9月,8月最多。雷电发生时500hPa高空环流形势有西北气流下的冷槽型、副热带高压脊后型、平直西风气流型、高空槽前型4种形势;低层850hPa上θse场中的暖湿舌、高能轴、钆锋区及气旋性流场均有利于雷电的发生。分析雷电的时空分布及环流特征为雷电的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68.
利用恩施基准站2002~2008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和MICAPS资料,挑选出地面资料中逐时能见度低于100m的能见度资料,在进行时间分布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天气学普查,得出恩施浓雾的一般统计特征.然后针对几次典型的连续浓雾或强浓雾个例,对其生成的环流背景、动力和热力特征等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出不同类型浓雾的成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浓雾形成和维持的动力、热力机制各有异同,一般而言,冷的下垫面、低空较强的逆温层,中空干低空暖湿的稳定大气层结是形成辐射雾的原因,最强逆温层一般在880hPa左右;平流雾相对辐射雾而言要求垂直湿层更深厚,中空持续一致的3~7m/s的偏南风,暖湿平流源源不断的输送,是平流雾得以发展和持续的基本条件;混合雾的形成是温差较大的冷、暖气团湍流混合的结果,其温湿层结与辐射、平流浓雾有类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锋面逆温层的存在与否与充足的水汽供应,是促进锋面浓雾形成、发展与维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6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2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比较分析了近60年来登陆我国大陆的两个4月台风9902(LEO,利奥)和0801(NEOGURI,浣熊)的生成发展背景、路径变化和风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4月台风"利奥"和"浣熊"均是在La Ni?a事件下发生,在此背景下南海地区偏强的对流活动、弱的水平风垂直切变和高层辐散条件有利于4月台风的形成;"利奥"由季风低压发展而成,"浣熊"由东风波演变而成;(2)"利奥"路径多变与大陆冷高压强盛和副热带高压偏弱多变有关;"浣熊"移动则受偏强且稳定的副高环流影响,路径以稳定西北行为主;(3)"利奥"和"浣熊"登陆时强度和地形条件相似,热带气旋带来的强降水量级差异主要受水汽输送和动力抬升大小及持续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0.
王小林  胡文瑄  陈琪  李庆  朱井泉  张军涛 《地质学报》2010,84(10):1479-1494
本文报道了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藻白云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从岩石学特征上看,藻白云岩可分为基质白云石、刃状白云石胶结物与菱形白云石胶结物。基质白云石为微晶自形白云石,晶体大小在2~5μm之间,未见任何灰质前驱物,发育球形与片状白云石;刃状白云石胶结物垂直藻颗粒边缘向孔隙中心生长,长度在几十到100μm之间,由一系列超微晶自形白云石沿c轴平行堆积而成;菱形白云石胶结物分布在孔隙中心,一般小于50μm。从地球化学特征上看,基质白云石具有最高的Na2O含量(380×10-6),FeO、MnO含量中等(727×10-6、175×10-6);刃状白云石胶结物Na2O含量中等(290×10-6),FeO含量最低(200×10-6),MnO含量低于检测限;菱形白云石胶结物具有最低的Na2O含量(200×10-6),最高的FeO、MnO含量(750×10-6、550×10-6)。样品碳同位素组成与前人报道结果一致(2.1‰~3.0‰,PDB),氧同位素组成较古生代碳酸盐岩高(28.1‰~31.9‰,SMOW),说明震旦纪海水具有较高的δ18O值。笔者认为基质白云石为微生物调制作用下原生沉淀的结果;刃状白云石形成于准同生环境下大气水-海水混合流体等体积交代文石胶结物的过程;而菱形白云石胶结物则形成于埋藏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