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49篇
  免费   879篇
  国内免费   669篇
测绘学   2050篇
大气科学   1091篇
地球物理   504篇
地质学   2365篇
海洋学   634篇
天文学   199篇
综合类   823篇
自然地理   631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76篇
  2022年   199篇
  2021年   238篇
  2020年   202篇
  2019年   257篇
  2018年   173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227篇
  2015年   268篇
  2014年   501篇
  2013年   378篇
  2012年   448篇
  2011年   414篇
  2010年   367篇
  2009年   423篇
  2008年   436篇
  2007年   378篇
  2006年   384篇
  2005年   292篇
  2004年   251篇
  2003年   265篇
  2002年   240篇
  2001年   223篇
  2000年   193篇
  1999年   177篇
  1998年   177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108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71.
 以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实施间伐后6种保留密度下(540、650、1 084、1 104、1 408和1 860 株 / hm2)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各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和N、P、K等养分元素含量及其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 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垂直递减特征明显,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当林分密度由540 株 / hm2增加到1 860 株 / hm2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变化规律不尽一致,其分布区间分别为10.56~21.21 g / kg,与5.48~11.70 kg / m2;(2) 林分密度对土壤有机碳及碳密度有显著的影响,1 408 株 / hm2油松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分别与650 株 / hm2和1 860 株 / hm2油松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呈显著性差异,而其它林分密度间无显著差异。当林分密度为1 104 株 / hm2时,各土层土壤全N和P、K的有效量及全量均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在0~60 cm深度土壤全N、全P、全K、有效P和速效K含量均值均达到最高,分别为1.38 g/kg、0.34 g/kg、32.75 g/kg、33.10 mg/kg和118.85 mg/kg;(3) 不同林分密度、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碳密度与土壤全N及P、K的全量和有效量的相关显著性有差异,对整个土壤剖面而言,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与土壤全N、全P、速效K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4) 在本研究林分密度范围内,从林地土壤固碳的角度,建议将油松人工林的林分密度控制在1 104 株 / hm2。  相似文献   
972.
王燕 《地理教学》2012,(3):50-52
当前地理命题重视"新材料的融入与新情境的创设",以期望最大程度反映出考生真实水平,"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但是,若命题仅关注材料的新颖性,而忽视考核目标的把握、设问的构筑以及信息与设问的衔接,必然无法为考生提供全面展示其水平的平台。下面.笔者结合部分省市试卷新情境题命制中存在的问题,谈淡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973.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数字测绘仪器的相继出现,数字化测绘生产从最初的机助制图发展到现在的"3S"技术和"4D"产品,完成了从传统测绘产业向地理信息产业的转化,使数字化生产成为测绘生产的主要技术手段。随着测绘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工序越来  相似文献   
974.
孙娴  姜创业  程路  王娟敏  何晓嫒 《气象》2012,38(9):1053-1059
文章选取多个国外应用广泛、得到公认并且其主要的大气消减过程都有单独的透射率公式的宽广谱太阳辐射机理模型,在理想大气下将各模型的透射率(TR、TO、TUM)以及直接辐射、散射辐射与精确的谱模型SMARTS逐一进行严格的比较、评述。在此基础上选取模型精确度较高的METSTAT模型,对模型中的相对光学质量、臭氧吸收透射率、均一混合气体吸收透射率等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逐一修正,获得一个改进的理想大气太阳辐射模型METSTATM。经过严格的比较,METSTATM模型优于其他模型。  相似文献   
975.
雷达与雨量计联合估测降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比分析质量控制前后雷达估测降水量与自动雨量计降水量之间相关性的基础上,采用雷达-雨量计联合校准方法,对14种不同密度雨量计校准雷达估测降水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使用雷达资料和雨量计资料前有必要对资料的质量进行分析与控制。联合雨量计校准雷达能明显提高雷达对降水的估测能力;采用不同密度雨量计校准雷达,随着校准雨量计密度的加大,雷达估测降水的精度不断提高并趋于稳定。校准雷达的效果及所需雨量计密度与降水类型有关,当校准效果相同时,积云强降水过程需要的雨量计密度最大,积混对流性降水过程次之,层云稳定性降水过程需要的雨量计密度最小。不同方法的校准效果不同,卡尔曼滤波方法适合于对稳定性降水的校准,或在雨量计密度低的地区对雷达进行校准;变分校准法和最优插值法的校准效果相当,适合对积混对流性降水的校准,或在雨量计密度高的地区对雷达进行校准。  相似文献   
976.
综合一致性质量控制方法及其在气温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历史逐日气温资料在气候分析、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其数据质量状况日益受到关注。利用邻近参考站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及线性回归模型,设计了基于线性回归数据估计方法的质量检查算法,该算法同时包含了时间一致性和空间一致性两种检查方法。通过数据植入误差检测以及与单一空间回归检查方法的比较,该算法的错误数据检测性能较高,可检测出与正确日气温数据相差3℃左右的可疑值。在该算法的基础上,研制了综合一致性数据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类错误发生率较低;保持了时间、内部和空间一致性的逻辑关系;参考了天气因素。因此,与一般的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相比,综合一致性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具有较高的错误数据检测性能。经过在华中区域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251个站1961—2009年逐日气温资料的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各要素奇异值检出率平均气温为0.001%,最高气温为0.05%,最低气温为0.04%。  相似文献   
977.
曹梅  高娟  仇娜 《陕西气象》2012,(2):41-43
随着自动气象站的应用,地面测报工作出错的概率明显减小。但由于自动气象站故障和台站观测人员对观测规范和技术规定理解不透彻、责任心不强等原因,造成地面测报错情时有发生。根据《自动气象站测报质量考核办法》,结合工作实践及业务检查中发现的测报错情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978.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后如何提高业务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林 《陕西气象》2012,(5):41-42
2012年4月1日起,陕西省100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完成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按照新的业务技术规定开始运行。调整后台站的观测任务、业务流程等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业务考核办法也相应进行了修订,工作重心转向数据质量控制。本文就业务调整后如何提高业务质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79.
采用计算机高级语言Visual Basic6.0(以下简称VB6.0),编写了"自动站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反馈信息处理"软件,有效提高观测工作的工作效率及查询反馈过程质量准确率。该软件功能完美、操作简单,真正做到了"一键快速查询"的强大功能。本文重点对软件参数和模块功能分别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980.
针对0505号台风“海棠”,采用WRF区域中尺度模式进行控制试验和两个同化试验,利用WRF-3DVAR同化系统同化FY-2C红外和水汽两个通道云迹风反演产品,同化分云迹风经质量控制和未经质量控制两组同化试验.通过三组试验分析云迹风资料对降水和风场等的预报结果的影响,并进行24小时降水量分级Ts评分检验以及风场点对点检验.结果表明:同化经质量控制云迹风资料可以提高降水落区和强度预报的准确度,不同等级的Ts评分较其它试验都有较明显改进;风场预报模拟也有所改善.增加两例台风,使用与“海棠”相似的处理方法进行模拟试验,并对模拟结果24小时降水分析与检验,得到与“海棠”类似结论.因此,经过合理性选择的云迹风资料的加入,有利于补充初始场中可能未包含的中尺度信息,从而提高试验中对于降水、风场等的模拟效果,提高WRF模式的模拟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